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475 11
2012-07-05
中国社会和学术界:公开批评过少,私下谩骂过多

饶毅 刘国松

今天的中国,已有很多进步。不过,虽然我们发展很快,尚存很多问题。以学术界为例,我们还有很多缺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未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常规。

我们知道,人类认识真理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很多曾被认为是真理的立论,在后来被证明是存在不足、甚至是谬误的。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推翻和限定,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而常规的科学研究,更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氛围,因为它对趋近真理至关重要。学术争论应包含对学术立论的批评和提出人的辩驳,而这两方面都应是理性的、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者应纯粹地对学术立论、实验数据本身进行严苛的评论,而不是对被批评者的人身攻击;被批评者应认识到批评者的严厉批评是在帮助他发现真理、避免错误,并应认识到对方的批评是对自己的最大帮助

不同文化和习俗背景中,学术争论方式有所不同。西方是学术批评较多、个人攻击较少。在西方学术界,学术批评是常规,作为好朋友,能够立即在学术上提出批评,才是有价值的朋友。而西方学术界对个人人身的批评,特别是背后议论是少见的,学术批评如果带有个人情绪,被认为不妥。日本学术界的现状是学术批评不多、个人攻击极少。而当今中国学术界似乎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公开的学术批评较少、私下的个人攻讦较多。缺乏对于学术观点公开的、客观的批评,而过多地在背后私下议论,甚至个别地,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一种现状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尽早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进程是非常有害的。

学术争论是推动全世界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观点讨论和作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中,提出人和其他得知的学者,都应该从各个方面,尽量对之持批评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多方探究,最后,看能接受哪些部分、不能接受哪些部分、需要继续验证哪些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辩伪。越是好同事、好朋友,尤其是在同一个学校、院系、课题组内部,越希望得到最严苛的批评,特别是在学术论文未发表以前。对每一个新论点,都应该去批评,批评得越激烈,得到的反馈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得到站的住脚的学术论点、甚至成为能够进入教科书的经典工作。

而目前中国的学术界,缺乏足够的学术批评。一些单位内部没有学术批评,这样,同事间不能相互促进;学科内部,也没有正常的批评,学术会议常常成为炫耀和走过场的形式,会议过程中,年轻的奉承年资高的,地位低的奉承地位高的。这样的专业会议就没有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没有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然而,由于目前学术的全球化,当这些研究工作形成论文送审国际期刊之时,却还是会面对来自国际同行的严格审查,甚至被拒稿;但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中国同行间的学术争论中尽早发现并解决,中国学术界的稿件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接收率将大大提高,这对于提高中国的整体学术地位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学术界似乎存在一种不良风气,过分注重个人学术地位的建立,而轻视学术进步所需要的内涵。因此,对别人的学术不是善意批评,而是妒忌、贬低。多半不直接和公开批评学术,而经常背后议论个人,而且经常延伸到与学术无关的个人意气。甚至,很多中国人是首先看自己和对方的个人关系,才决定在背后是批评还是赞扬对方,而不是以学术内容来说理。

中国文化中,对于私下谈话隐私的尊重程度较低,这样,私下的议论和攻讦往往会(甚至扭曲地)传入被议论者的耳中,这会毁掉同行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之间猜疑不断加深,甚至引发敌对情绪,势必无法进行优势互补的、长期的科学合作。而现在科学的发展面临的都是复杂型问题,常常需要多个实验室的紧密协作才能完成。这样,私下的议论和攻讦必然对中国科学的集体发展产生极大危害。

产生上述学术风气的可能原因有多个,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缺乏正常的、体制性的批评渠道,甚至缺乏理智批评的文化,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摧毁了理智批评以后。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成熟的理智批评的文化环境。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短、底子薄,但整体发展较快,特别在数量上,上述问题的解决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的论文发表在数量和质量上跻身一流行列的进程。

实际上,这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很大问题。缺乏对于事物公开的、客观的批评,而过多在背后谩骂,导致中国人文环境比较恶劣。学术界带头营造正常批评,杜绝人身攻击,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2012年7月2日以“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为题发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5 14:55:49
没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5 15:10:20
乱后而治,不断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5 16:59:00
生活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但我们还得去适应,去坚持,去活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5 17:38:19
文章写的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5 20:02:04
一看就不懂政治。会上抡椅子是洋货;会上一团和气,会下勾心斗角才是国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