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432 64
2012-07-09
xiaxt的观点如下: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劳动”,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或社会生产率。

假若,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等比例地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则会有等比例地产出。这就是如你所说的:“显然,商品的数量越多则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也越多,其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越多”;

但假若,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原生产要素的结构关系就会被打乱,所投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间,就会呈现新的不同等比例关系,由于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则会有更大的社会产出。显然,你所述的“商品的数量越多则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也越多,其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越多”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

根据马克思的“双同”的观点,即“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60页

显见,同一的劳动时间与其发生作用的持续自然时间,这二者是吻合的,是一致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计量或测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量纲”,是以持续的自然时间为计量单位的,而计量或测定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量纲”,也是以持续的自然时间为计量单位的。

劳动生产率=商品数量/自然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或劳动生产率=劳动量(劳动时间单位)/商品单位。

这里则有一个难题:如何做到将“自然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

当然,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工人在12小时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一定量的社会产品,就近似于或是等于该名工人所生产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中凝结了“1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若该名工人在12小时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比原先的社会产品还要大得多的社会产品,就等于说,在该名工人所生产的这一大得多的社会产品中,凝结的仍是“1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才能说,该名工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确实是提高了。

关键就在于此。劳动的自然时间把劳动的社会时间“约束”住了,使劳动的社会时间无法突破劳动的自然时间的这一硬性约束。而恰恰问题就出在,劳动的产品即劳动的物质成果(使用价值)却不受这一硬性约束的限制,即便在劳动的自然时间和劳动的社会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数量也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长。更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解的是,随着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增长,与之对应的交换价值在数量上也随之增长。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现象: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增长,与交换价值的增长,这二者相互适应,保持正比例关系;而价值几乎没有增长,仍旧保持原有的一定量。因为,作为价值的内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受到劳动过程的自然时间的硬约束,几乎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从“劳动时间”这一计量单位上看,价值总量是不会变化的。这样一来,从数量上看,使用价值在增长,交换价值在增长,而价值却保持不变。甚至从单位商品上看,其原先的价值量,还会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显然,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这二者发生了脱节现象——社会总价值不等于社会总价格,它们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价值差额或价格差额。

我把这一现象归纳为: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价值(价格)差额——称之为:“xiaxt价值剩余”。(哈哈...)

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有没有这一“xiaxt价值(价格)剩余”,我自己也不知道,仅是受到最近物理学界关于发现并验证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猜想”的启发,从而受到想到这一点而已,不可当真。

当然,这一观点,也是针对西方经济学关于在均衡价格条件下,长期来看,消费者的剩余与生产者的剩余均趋于为零的观点而言的。因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xiaxy价值(价格)剩余”,所以,消费者的剩余与生产者的剩余均趋于为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附注:

其实,之所以我写就此文,就是想要说明,理论研究属于学术,根本用不着“急赤白脸”的相互批判,为的就是急于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将自己的观点说明白即可,是否正确。自此以后,自会有“有心人”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证明的。当然,如果是在某个语句或观点上,出现逻辑上或理解上的偏差,则属于另外一回事,当然应该加以耐心的解释或说明。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0170&page=14&from^^uid=112323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9 20:38:28
社会总价值是可统计的。

社会总价格是不定的。

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应该==社会总价值的增值。


不知对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0:40: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0:52:40
——————————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增长,与交换价值的增长,这二者相互适应,保持正比例关系;而价值几乎没有增长,
————————————————————

呵呵,貌似这位在瞎蒙呢。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劳工法 的完善,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从原来的10小时工作制,到现在的8小时工作制,从原来的一周7日工作制,到现在的5日工作制,从原来的终身工作,到现在的退休制、带薪休假制。。。。。

按照马 克思的思路:价值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到共 产主义实现时,价值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1:01: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1:15:46
文里很多概念都被一个“量”搞得眼花缭乱。

有价值量、使用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量、价格量、商品量、产品量(不知有否)等等,而真正可以计量的除实物外只有劳动时间和价格。另外,是论述商品,还是产品?为什么要把不可计量的“量”拿来比较?而不统一用一个可计量的单位对各种比较量进行统一比较和论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