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再一路繁花似锦。
时至年中,回头来看,对短期经济的过分乐观,使得决策层年初将“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其前提是经济能保持预定目标速度内的增长。如今的超预期下滑态势则说明了,“调结构”并非一两年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全盘谋划与修炼。
从年初的“调结构”到现在的“稳增长”,半年不到,宏观调控的表述即发生了转变。ZF在坚持房地产调控的情况下,钢铁、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加快,“投资”似乎又成为“稳增长”的急先锋。
从5月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出口等有所好转,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统计局公布的当月PMI指数为50.4%,虽在荣枯线以上,但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为近5个月来的最低点。而汇丰中国PMI指数为48.4%,略低于4月的49.3%,显示出制造业运行连续第7个月放缓。
消费方面亦呈现降温趋势,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低于预期,同比增速从4月的14.1%放慢至13.8%,创下2007年1月以来新低。
为止住下滑态势,在5月宏观数据发布之前,央行即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三年半来首次动用降息手段。
尽管货币政策出现宽松迹象,但问题依旧: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将中国经济带出低谷?中国经济是否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如何既实现“调结构”又保证“稳增长”,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带着上述问题,《英才》记者拜访了7位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以下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对当下的经济态势的判断与分析。
卢锋:调结构要靠市场
从基本面来看,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中国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
但现在出现了经济下滑的状况。4月的数据显示,货币增长比信贷增长要快一些。可能有人会疑惑,货币很充足,为什么信贷会放缓?若仅根据短期一两个月的数据来判断,界定“流动性陷阱”,是不太全面的。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需求面疲软到极端糟糕的地步,居民不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消费、投资,经济增长乏力,这种情况就叫做“流动性陷阱”。从这个标准定义来讲,与中国并不相符。
当前整个宏观经济的放缓,是前期紧缩政策以及行政管制的结果。虽然面临一定风险,但是当下的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坏到十分糟糕的程度。
现在应该在宏观层面做一些政策的微调,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金融管制等。但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到实体经济的变动有一个相对的滞后性,现在实行的政策会逐步起作用。我认为应该做一些常规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外部环境不再恶劣的前提下,这些政策会使经济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微调是一个短期问题,用什么工具来调整是个制度问题。现在ZF一个部门就能干预经济,采取一些产业规划来替代宏观调控,这是不应该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是相对比较中性,对各个微观主体相对比较普适,它能使经济企稳回升。
所谓既“调结构”又“稳增长”,是一个误区。调结构是一个长期问题,短期很难实现。结构是经济内生的因素,ZF可以调结构,但根本上是市场在调结构。我们应该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中国的内需潜力非常巨大,我认为在外部形势缓和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宏观的调节,提振内需是有可能的。长期而言,要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这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
有人担忧ZF一旦出台干预政策,就会出现类似2008年过度调节的问题,而忽视了“调结构”的重要性。我建议,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同时要和“调结构”的改革措施结合起来。
文章来源《英才》,本文仅摘选卢锋教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