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攻坚战
5月中旬,在国电集团旗下的国电科环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科环集团总经理李宏远中途离场,他向到场的记者解释说,此刻要去和神华集团旗下国华电力公司的高管会面。对方是一家愈加强大的电力公司,也是继五大发电集团之后,科环集团在火电脱硫脱销市场上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客户。
显而易见,近十几年,神华在电力领域雄心勃勃,特别是“再造神华”目标提出后,电力成为神华集团又一重点进入的板块。“这几年神华集团的原煤增长量处于7%-8%之间,显然受限颇多,大力进行电力资产扩张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美国Martec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能源电力业务总监曹寅分析说。
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也曾出现放缓,全国能源需求量迅速下降,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彼时,神华集团根据中央决定,接手内蒙古自治区海勃湾、乌达、准格尔等六家(“西六局”)陷入困境的企业。由于这几家企业人口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无疑让彼时的神华雪上加霜。1999年,为消化神华内部滞销的煤炭,神华启用煤代油资金,建立国华电力公司,负责收购、运营电厂。同时,收购盘山、三河等发电厂来消化“西六局”的煤炭,并建设了乌海、海勃湾发电厂。
“神华电力资产扩张是从1998开始,也就金融危机之后,其需要为多余的煤炭寻找出路。从电力资产的扩张路径来看,每一次的大发展都是在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也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扩张,将‘危’转‘机’。”曹寅对记者解释说。
在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2011年网上股东交流会上,董事会秘书黄清表示,目前电力行业的估值处于低点,电力资产的并购成本相对较低且成功率高。
从2008年到2009年间,神华电力资产扩张了10%,之后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由此看来,在神华集团内部,电力资产成为了产业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煤炭产业部分具有‘寄生’性质,必须依赖下游企业的扩张才能发展。”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如是说。因而,他并不惊讶于神华集团掷下重金收购国网能源。
“目前国家对火电核准日趋严格,加之火电建设周期长,仅仅通过自建难以达到公司电力发展的预期目标。并购重组将成为公司电力业务快速发展有效手段。并购与自建并重,成为公司电力板块实现规模扩张的途径。”黄清解释说。
据一发电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转让完成之前五大发电集团均和国网能源有所接触,后来可能因为在五家发电企业之间选择较为艰难,不能厚此薄彼,故而转让给神华集团。且由于拥有雄厚的煤炭资源优势,由其掌管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去年,全火电行业盈利为206亿元,而其中,国华电力利润突破100亿元。而此大额的盈利,除了其电力资产本身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装机较大而降低单位成本之外,低廉的煤炭采购成本成了其盈利的最大驱动因素。
2011年,神华集团与安徽、福建等多个省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电力业务在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布局,并且成立神皖能源公司作为拓展安徽地区新电源点的平台。同时,从华阳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手中买入华阳(洛阳)电业有限公司的51%股权,控股了孟津电厂2台2x60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此前,根据神华集团内部公布的数据,神华集团在建和已投产的火电机组已达4500万KW。
2012年2月,神华又以16.51亿元的现金,对川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四川巴蜀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从而成为巴蜀电力的控股股东,神华持有巴蜀电力51%的股份,而巴蜀电力此时的装机容量超过了500万KW。
如果加上近期收购的国网能源1300万KW的电力资产,神华集团控股或持有的电力资产已逾6000万KW。相比之下,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电投,其火电资产仅为5200万KW,总装机也刚刚超过7000万KW。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国神华的财报显示,当年中国神华公司发电业务燃煤消耗量为8010万吨,其中耗用神华自产煤为6420万吨,占比高达80.1%。换句话说,在神华内部,对内销售价格大部分是长约合同价,因而在行业普遍亏损情况下取得较好收益。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高比例的自供燃料的模式,是将集团煤炭销售获取的利润向电力板块转移。而电力板块本身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却失去了本该在煤炭市场拥有的较高议价权。
近期,在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放缓的情况下,神华集团大笔投资的电力板块的蓄水池作用开始显现。据神华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神华集团开始给国网能源下属的部分电力资产供煤,并且因为自有电厂的需求,缓解了一定的销售压力。“销量不好的时候突然有新的发电资产纳入我们企业内部,这种情况掩盖了市场的不景气。”
“神华模式”
除去拥有大规模煤炭和电力资产之外,神华集团还建设了包神、神朔、朔黄(含黄万)、大准(含南坪支线)四条自营铁路,总里程达1385公里;黄骅港和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两个自有出海口;在产业链最下游,重点投资建设了4个大型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其“矿、路、港、航、电、油化”一体化模式,被业界称道。
在煤炭行业里,“神华模式”实属异类,由于其成立初期打下的基础,铁路运营权无疑提高了神华集团在煤炭领域的话语权,对于神华集团的盈利也大有裨益。
近几年来,神华集团加大了煤炭的对外采购,而依托其铁路运输网络对铁路沿线中小煤炭企业现货煤炭的采购,无疑降低了其产业链成本;围绕这些运煤专线,在煤炭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神华集团显得游刃有余。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煤炭压港、销售遇阻的背景下,神华集团为了减少对自有煤矿生产的冲击,通过降低铁路沿线的现货煤炭采购量来保证矿区的正常运转。
而在濮洪九看来,因为拥有铁路,每吨煤的成本要少几十元,从而在煤炭价格下行时候,神华依然能够在众多的煤炭企业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一般而言,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的煤炭交易牵扯到很多灰色地带,比如谈判、储运等中间人费用,而神华走自家铁路到自家电厂,自然会减少这些对外成本。”曹寅分析道。
的确,从神华近些年的发展路径看,正是独特的运营模式,和其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更有业内人士将神华与同为中央企业的中煤相对比。
2011年中煤集团上市公司中煤能源公布的财报显示,其集团总收入为877亿元,实现原煤产量1.29亿吨。在业内人士看来,虽同为煤炭央企,中煤的发展规模显然不可与神华相提并论。
“由于神华成立之初获取的是神东矿区资源,其丰富的资源量以及贮存条件为神华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由煤炭部下属的煤炭进出口公司衍生而来的中煤集团,主要整合煤炭部下属的生产、装备、设计等单位,从发展初期就已落后。”濮洪九解释说。
在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乌荣康看来,除了发展基础较差,相较于神华集团,中煤在发展眼界上较窄,且错过了获取资源的较好时机,以致于目前只能以大笔投入煤化工等项目来换取煤矿资源。
“神华和中煤发展模式从叶青时代就已经分道扬镳。神华历任主政者更加注重资源量的获得,而在中煤,贸易的思维却一直在延续,到目前还有很深的影响。”一位业内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如此分析道。
神华的“贵族”身份与其模式的独特性将其打造成了煤炭行业的巨头。“中煤以煤炭、煤化工、坑口发电、煤矿建设、煤机制造五大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公司经营业务较单一;神华在经营煤炭资源开采的同时还进行电力、热力、港口、铁路、航运、煤制油、煤化工等行业领域的投资、管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神华实力更胜一筹。”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如是说。
提到神华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濮洪九比较佩服其在煤炭深加工领域的魄力,自主研发的直接液化技术投产。近日,神华集团对外称,第一个自建自有加油站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国内首个煤制成品油加油站投运。
然而,对于煤制油的成本,甚至在集团内部,都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