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81 0
2012-07-13

拔苗助长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一去不复返

                                                姚佩畅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咋舌,令我们自豪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连续这么长时间保持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诸多了的问题,给未来经济继续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难关。

拔苗助长——人口红利被过度挖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巨大的人口红利支持,建国后不断出现的光荣母亲,一位母亲可以生出7个甚至更多个的孩子,这群506070后的孩子在改革开放建设大潮中,逐渐走向了创造经济发展的舞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企业家、实干家,熟悉的牛更生、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等等都出身在那个时候,给国内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因为人口红利的巨大溢出效应,使得劳动力成本极低,产成品的销售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导致国家可以专注于经济建设,带动生产,使得经济可以出现繁荣的景象,当时关于人口老龄化等民生问题都是搁在一边,在那样的年代,仅凭人口红利就可以直接带动巨大的GDP增速,而现在,情况变了,我们面对将是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刘易斯拐点可能出现,所以针对于“计划生育”国策是否还会继续已经是学者争议的话题,在这里我给出简短的阐述,我是反对继续实施的,最近看到一份关于2010年《世界人口数据表》里面说到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而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考虑到出生后孩子可能的死亡和男女比率的失调,国内的人口将不断继续减少,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总之,我们现在已经站到了刘易斯人口红利拐点的地方,当然这个拐点可能现在已经存在也可能还需要几年,但确定的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人口红利丧失已成定局,经济结构的转型已刻不容缓,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迫在眉睫。不可否认,我们现在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也得给个界定,那就是劳动力输出大国,制造业主要也以劳动为主,随着人口红利丧失,最明显的就是,劳动力成本将显著上升,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就可以明显的发现,而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一旦将高涨的劳动力成本转嫁到产品终端消费者身上,那势必将导致出口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必将导致大批企业面临倒闭或者倒逼出现转型机制。

拔苗助长——资源被过度开采

去年,对于资源采掘行业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国家开始要征收资源税了,以前过度的开采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从而造成了巨额资源财富的流失。开征资源税是好事,或多或少对于遏制资源浪费和过度开采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拿稀土行业来说吧,中国的稀土占世界23%,却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满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需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超强度开采,我国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及保障年限不断下降,主要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原有矿山资源大多枯竭。包头稀土矿主要矿区资源仅剩三分之一,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储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未来国内发展对于稀土的需求还将保持长期上升态势,势必会对此产生冲击。从之前的资源输出大国,到可能成为资源输入国,这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带去多少不必要的损失。铁矿石的定价权之争,就让我们在此丧失了巨大的财富。

对资源的短视,造成了对资源过度开采的依赖;过度开采带来了短期GDP的高涨,却带去了GDP之后持续的降温。


拔苗助长——负外部性过度放大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也势必带来了过度的负外部性效应。

19世纪时的英国,可谓是日不落帝国,强盛无国克敌,而重工业的过多发展,导致了今日伦敦“雾都”的称号,重工业之后,污染治理方面耗费了巨额的财富,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现在的污染性企业,几乎没有考虑到负外部性成本转嫁的问题,一味的排污,导致各地水资源重金属含量超标,大气中有害气体成分过多,这些本应企业处理的成本转嫁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而短期未处理造成长期之后处理上的困难,导致财富的流失。

前车有鉴却不鉴,留下了现在国内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全国各地水污染都较为严重,空气质量都不断的在下降,甚至出现了部分地区人民不顾生命的安危去为了自己美好的家园而与执政者相抵抗的格局,如果这样的势态扩大,对于经济的冲击必将是巨大的。

总之,我们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而这一切需要子孙后代去不断的解决,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带去了更大的成本负担。


拔苗助长——基建设施已经超发达

不得不说我们自己的一种感受,特别是地处三四线城市人民的感受,就是道路变宽了,路上的车并不是很多,这么多的、这么宽阔的道路,是体现执政者的高瞻远瞩吗?过度的透支,导致未来投资的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铁公鸡”拉动经济的前景如何?或许已经很困难了,至少不可能像以前那么的立竿见影,那么的具有推动性。



拔苗助长——货币滥发已经不可收拾


过去的十年,银行信贷规模大幅攀升,按照M2与GDP增速相比,过去的一些时间,M2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的合理范围,加上外汇储备的巨额财富最终的去向都导致了国内货币流动性泛滥,直接导致了前些年,房价、收藏品等大幅上涨,拉高了泡沫。


对于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不好说,但是简单的按照房价收入比、GDP增速和房价收入比等数据,我觉得泡沫在部分一线城市是存在的,二三线和四五线城市相对好一些。就我个人的理解,现在对于中央要做的,不可能是摧垮泡沫,只能是护住泡沫,日本的情况在多数人心中还是时刻在提醒着的,不希望日本衰退的10年在中国上演,稳住泡沫是当前的一大任务,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更多是维稳,遏制高速增长,但会是下降,顶多也就来个稳中有降,可见护住泡沫的重要性。


现在,2012年上半年的GDP即将公布,破8已成大概率事件,最近公布6月的CPI2.2的数据和PPI降2.1的数据,让人感觉通货紧缩的来临,这是一种可怕的迹象,于是在公布数据前,央行立马进行了降息,而这次降息也是罕见的一个月内的连续两次降息,也表明现在经济下行的态势已经确立。

不禁要问,我们的经济是不是真的不行了?现在想要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许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因为边际效益递减的作用在经过08年的4万亿之后看来是越来越明显,而那4万亿直接制约了现在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导致经济复苏不可能像以前的快,没有以前的那么立竿见影,经济在加速下滑的情况下,给企业去库存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这些复杂的情况下,也有人会去担心到时候是否还会出现更加令人糟糕的“流动性陷阱”。

当然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结构的机会,有时压力是让人奋进的,对于一个国家也是。抛弃过去30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来未必不可以。我们不能只希望于以前年度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我们已经持续了30年,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已经到了拐点,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现在的下落也是正常的,而长期向上发展的趋势不变,我们应该从08年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转变经济增长点,促使经济转轨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作者 姚佩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