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53 3
2012-07-26
范正伟  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ZF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就问:伤着人了吗?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著名的“问人不问马”典故,其所传递的“人本”理念,至今可为典范。
  北京“7·21”特大暴雨后,较之房屋、道路、农作物等损失,最牵动人心的是伤亡人数。虽然从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布的37人,死亡人数的发布已比从前大为提速;虽然北京市ZF新闻办表示,经历了非典,在死伤数字上“绝不会隐瞒”。但在最终的准确数字出来之前,人们对伤亡数据的关切,仍然不会消减。
  而这种关切,早在南丹矿难、汶川地震、蓟县大火中,在许多地方的突发性灾难中一次次呈现出来,而对这种关切的回应,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过一些反面教训。如何发布伤亡人数,如何为伤亡人数“脱敏”,成为治理者必须处理好的一道课题。
  人命关天,对生命的关切乃人之常情。正因为生命无价牵动人心,作为权威发布者,ZF自然要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格外审慎,相关情况的核实也必须更加严肃。但与此同时,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甚至出现的一些“数字猜想”,我们也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和严肃,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又如何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网上有一句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与公民个体的信息披露不同,ZF的甄别汇总有一个过程;与网络的随机发布不同,ZF的数据发布也有一套程序。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达,手机、微博传递方式多样,今天的治理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许多情况下,无论多么快速及时,权威信息总是跑不过小道消息、网络传言。
  然而,即便如此,从国际经验来看,权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时间,不实传言仍然有挤压的空间。
  比如,就死伤人数来说,从判断失踪到确认伤亡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否可以滚动发布,先报失踪人数,再报死亡人数?从发现死者到确认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报死亡人数,再报死者身份?民间传言或许不够准确,但是否可以当作线索去核实,既回应关切又查漏补缺?信息公开不是一个静态结果,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我们就能更好地保证群众知情权,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
  在这个意义上,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尊重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规律,正视权利意识高涨下的社会关切,善于在互动回应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级治理者必备的执政素养。事实上,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ZF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正如一位网友就伤亡数字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留言:“勇于面对,才能努力解决;努力解决,才能赢得民心。”
  也是在这几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因灾死亡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只有“公开”与“及时”连在一起,提速信息发布,提高发布质量,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为死伤人数“脱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26 10:17:32
以人为本,人命关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6 10:49:36
由于你没有公布你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所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陷入了真相与假想混杂的“罗生门”。ZF官员总是说,那些东西太复杂,写了老百姓也看不懂。第一,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公布不公布是另一回事。第二,你为什么像一些照本宣科的教科书一样如此的“晦涩”而这种晦涩是本身具有的,还是你附加的?这都是问题。第三,不能你认为不懂就不去公布,ZF的喉舌也太autocracy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6 11:34:45
37大概是一个很有玄机的数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