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8 11:44 
你太谦虚了,写的比较详细周密,得消化消化
he_zr,你好:
我曾举一个例子,说明“社会需求”的“局限性。”详见:本帖第9楼。
因为,按马克思所述,社会需求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定义没错。但是,若按效用价格论看,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这一观点并不一定是对的。
例如,西欧比利时人均粮食为1020公斤(2040市斤),而我们人均粮食,以2011年为例,总计粮食达到中国历史最高峰5.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4公斤(848市斤),但仍需净进口粮食6390.3万吨。显然,中国粮食生产力仍然落后。可是,每年一旦粮食丰收,农民的粮价就跌,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根子在就“有效需求”不足,即“具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不足。收购粮食的货币供应量出现“短缺”,除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残留的“计划体制”影响之外,主要原因是指导制定国家货币供应政策的价值理论,仍然停留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思维方式上。
如果借鉴效用价格理论,就可以观察到,尽管“有效需求”即货币量不足,但是,粮食的增长变化率(边际效用)与其上下游产品的增长变化率(边际效用)之间,仍然呈正向增长的关系,由此证明:保证农民的“增产又增收”的扶农惠农政策,既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为此,国家根据这一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的客观情况,并为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拨粮食收购的专项款(货币量)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理论依据。
为此,就将以货币量为基准的“有效需求”,与以边际效用为基准的“市场需求”这二者区别开来。
例如,当说到“房地产”的需求不足时,就可区分为:是指其“有效需求”的不足,抑或指“市场需求”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