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算教育账:大学是否值得上?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可在英国,这些本该让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方却令人想得“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学位越来越不值钱,就业前景越来越不理想。人们开始怀疑:英国大学上得是否值得?
不想上学
接到利兹大学录取通知时,安东尼·克拉克本以为人生掀开了全新一页,但他不久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一进大学,我发现课本里是早已熟知的内容,我不得不在实验室呆好几个钟头,干的却是如等待墨迹干透等无聊之极的事……利兹校园内充满酒精的诱惑,加上我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成天游来逛去……”
一年后,众多新生鱼贯而入,克拉克却做了相反决定:“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我决定早日开始工作。”如今他已是一名银行职员,感觉比上学时快乐得多。
牛津大学校园内河畔,露西·托宾托腮陷入沉思。她选择了挚爱的英国文学专业,但一年光阴掷于八卦小报后,托宾开始怀疑自我:“牛津放牧式的散漫氛围动摇了我做学问的决心。有时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内,我心里思忖:为一些已作古的作家放弃赚薪水的时间,值得吗?”
尽管当前英国国策的目标是让接受高校教育的人口达到50%,但事实上,与克拉克或托宾有相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英国一些理工学院,近年辍学率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上升之势。在东伦敦大学、伦敦南岸大学、博尔顿大学等学校,每年辍学人数占新进学生人数的27%以上。
不仅如此,自2004年起,全英大学新生人数也逐年下降,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3.6%。
学费高昂
与此同时,英国年均大学费用却从1000英镑(约合1800美元)跃升到3000英镑(约合5400美元)左右,并且还可能在众高校呼声中翻倍。
《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日报道说,面对日趋高昂的学费,在一些英国家庭眼中,接受大学教育似乎从享受一项权利变成进行一项“风险投资”。家长们不得不开始计算“投资回报率”。
艾坦·奥斯汀现年20岁,自称刚从泰晤士谷大学一门“糟透了”的专业学习中解脱出来。“我选了‘突发事件管理’专业……一星期只上一天半课,讲解怎样成为合格雇主,而我想当企业家。这门课对一部分人可能有用,但对我来说,只觉得学非所用,学费交得很不值。如今我变得现实,学会正视当初的失策,总比在课堂里继续混日子要好。”
《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20世纪60年代,即人们口中“垮掉的一代”的青春期,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闹学潮。当今大学生辍学却更像是消费者寻求权益保护。
觉得课程无聊、学风不佳,或专业选择错误,这些或可归咎于个人因素。但调查显示,认为教学质量差却是众学子犹豫是否迈进高校大门的更重要原因。
学生们认为,首先,高校大幅度删减课时影响了教学质量。博尔顿大学把历史系三年级每星期6小时课时缩减为每星期2小时后,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现年20岁的伊坦·斯莫曼抗议说:“我们交更多学费是为了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不要‘缩水’的课程。”
另一名学生则对博尔顿大学学报说:“我花钱是为接受最前沿的学术教育,而不是为了获得某大学图书馆的借阅资格,更不仅仅为了获取一张阅读书目清单。”
在一个名为“willseemytutor”的网站上,英国学生公开为自己的学校打分,并对学校提出各种批评。一些学生把自己就读学校的教育水平贬低为“垃圾”。
杰克·雷宾是一名律师,他认为,应把这一现象诉诸法律,学校与学生应该签定双向合同,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在大多数场合,学生和学校间只有单向合同,即学校为学生制定守则,规定学生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如今,应该有另外一个合同,规定学校不得聘请不负责任的教师。”
雷宾这一想法起源于自己的女儿。女儿就读于英国北方一所大学,回家后经常抱怨,学校课时和教师辅导时间“戏剧般地缩水”。雷宾近日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说,他有一个讲解房地产法的导师,经常喝得醉醺醺,“高校里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
不仅学校应当与学生签定双向合同,雷宾甚至提出,如果学校教育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学校还应当补偿学生,如退还一部分学费等。
扩招是元凶?
高校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有人把它归因于大量扩招,也有人认为,大学本应就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其怪罪导师督导不力,倒不如说学子在自学能力上有欠缺。
“现在的孩子受困于应试压力,而没有学会自主学习,”家长亚力克斯·法夸森曾听女儿委屈地抱怨,说自己绞尽脑汁想弄清某个问题的意思,导师却在一旁悠闲地看书。
作为校方代表,英国国王学院教授亚力森·沃尔夫承认,眼下大学新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基础薄弱。沃尔夫说,“一个关键问题是英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鼓励大学招收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尚不足以胜任大学学习。学校也承受着极大压力,不得不尽力满足硬性指标,”
沃尔夫坦承,对政府“半数英国人都要接受高校教育”的观点,她并不十分认同。她说,高校招收多少学生,应当“由社会需要多少相关人才来决定”。沃尔夫指出,这一政策造成英国眼下的“人才高消费”,“我相信市场自会找到答案。我认为不该由政府来决定高校招收多少新生……许多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会发现,事实上他们根本用不到大学所学。”
《星期日泰晤士报》说,如今,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正暴露出缺陷。高校减少授课时间,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校在政府号召之下,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多寡,决定了学校能获得政府基金的多少,对提升学校声誉、吸引生源也颇有帮助。因此,高校就不得不提高学费、多招收学生,把学费作为科研的主要资金来源。
沃尔夫的孩子毕业于牛津大学,学习古典音乐专业,目前是一名“穷得叮当响”的自由创作者。“但是,假如他放弃做一名自由音乐人的理想,学位能使他找到一份更好的生计吗?我不知道,”沃尔夫说。
社会学家查尔斯·莫里认为,只有智商水平高于115的人才有能力胜任目前的大学教育。而智商水平高于115的人大约只占社会总人口的15%。这一数字与英国政府50%的目标显然不符。
莫里认为,真正合格的大学应当教授“先进的研究方法,以及提供前所未闻的知识以开启人们的头脑”。莫里还说,大学招收过多学生,社会压力是元凶之一。不少学子从高中迈进大学,主要来自父母的期望和催促,并非因为内在理想。而父母为子女设计的未来则往往有盲目的一面,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大势。
莫里开玩笑般举了个例子:“当今社会,要找一名好律师或者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都很容易,要找一名好木匠、好电工却很难。”《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以上这个现象已使英国海关不得不为大批来自东欧等地的手艺人放行。英国人旧有的等级观念影响至今,这将使英国社会付出代价。
“文凭是个遥控器”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文凭在年轻人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几乎任何一个职业领域内都是如此。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员说:“当前几乎所有工作岗位都需要出示学位证书,甚至美容师、护士也一样。”让人惊讶的是,恰恰是那些新设立的学位在求职中最为重要,它们是个人技能最显而易见的证明。这些学位几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岗资格证”。而没有谁愿意把自己托付给未经资格认证的服务人员。
事实上,在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听课与实践的方式,学生同样可获得这类证书,但大学颁发的资格认证似乎更具吸引力。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署的数字表明,在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向大学求取技能性文凭的年轻人竟多达40%。
如莫里所言,文凭就像求职者提供给雇主的“显示屏遥控器”。雇主一按“遥控器”,才能看见你的“内在美”。少了这一“遥控器”,纵然内涵丰富,也没有机会展示。而竞聘者的简历或许未经细看就已进了垃圾桶。
莫里说,文凭这个“遥控器”也有等级区分。老板不仅看应聘者是否具有学位证书,还会考虑其专业和毕业院校等因素。出身名校、专业热门,似乎就说明应聘者竞争力强。
除了充当求职敲门砖,大学文凭还能换来高薪水。英国政府2003年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显示,拥有大学学位者的收入比无学位者高出50%至64%。不过,白皮书同样发现了一些悖论,如即使拥有同等学历,出身于贫困家庭的毕业生仍比来自普通家庭的毕业生收入少。在牛津大学毕业生中,这一收入差距大约为16%。
大学是什么?
“罗素联盟”是英国二十所著名高校联盟,其毕业生在就业上占据更多优势。可“罗素联盟”的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它们在本科教育上并不花费过多精力。
在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你会发现,对一些教授而言,“传道、授业、解惑”似乎远不及研究“复兴时期的剧院结构”来得重要。《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说,这也许恰恰体现了大学“非功利性”的本质。
大学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功能?人们如今开始重新思考这一命题。
19世纪初以前,人们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的地方;工业革命全盛期,德国涌现的“精英大学”思潮认为,大学应当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大学不仅是积累和传授知识的机构,更是创造知识的机构,是研究的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人若未经系统专业训练,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这时,第三种大学理念诞生了。它认为,大学不单是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还应是一个服务机构,应为复杂的社会分工提供系统训练,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公共部门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理念主要出现在美国。而欧洲一些古老的大学,对开办专业学院却似乎并不热衷。直到今天,这一理念的分化仍影响着全世界。
有教育学家指出,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是universus(普遍、世界、宇宙)。因此,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一种“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代表着探求世界。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和研究项目,虽应十分注重其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需要,但不能仅限于这种需要。世界一流的大学,精神上从来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它应属于整个世界。
《星期日泰晤士报》总结说,当今英国大学正承受“四座大山”:政府压力、雇主需求、成本高涨、学生寻求投资回报。神圣的“象牙塔”变成了一座学位制造工厂。
大学的价值
既然付出与回报不均衡,是否还有必要上大学?沃尔夫认为,首先,上大学并不仅是为了拿学位。其次,在当前社会,学位依然使年轻人在求职竞争中保有一定优势。
上大学仍不失为明智选择,只是选择上大学前,需面对客观现实,了解大学的本质与功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权衡利弊,才能尽量保证选择正确。《星期日泰晤士报》根据这种思想列出以下上大学前需要思考的事情:
学位价值——
据英国政府估计,一个大学学位拥有者比无学位者一生大约多赚40万英镑。而斯瓦西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学位拥有者与无学位者比较,男子一生大约多赚14万英镑,女子一生大约多赚15万英镑。
课时设置——
一项独立调查研究显示,一名医学或者牙科医学学生每星期需听课超过20小时,历史系学生每星期则大约只需听课8小时,语言专业学生每星期听课时间应为9小时。
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较差的是伦敦格林威治大学(原名鲁顿大学),大约10%的学生毕业6个月后仍在找工作。就业情况较好的则是伦敦的国王学院和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于96%。
热门专业——
在英国,理科毕业生收入高于文科毕业生。医生、工程师和经济师是三大高收入职业。而毕业后收入相对较低的专业包括美术、建筑、考古、媒体研究和戏剧等。
辍学率——
在英国辍学率较高的大学包括博尔顿大学(35%)、伦敦南岸大学(27.6%),以及东伦敦大学(27.1%)。而牛津、剑桥和布里斯托等著名大学,尽管考试严格且通过率低,但中途辍学者只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