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816 0
2007-03-18

我们能做到满足一千二百万人口的就业吗?可行性分析

国务院在人大会上说在今年要做到一千二百万人口的就业需要,当然是好事,我们尚不知都有哪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我们应用一般的方法作一个可行性分析,证明我国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如果方法不当,未必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当时有四亿五千万人,二十年后,即1969年我国人口达到七个亿,这就是说,我国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年达一千二百万新增人口,我们不考虑以村人口的就业压力,仅建国后的新增人口就业压力在一九七零年已达一千二百万左右,如果按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十八岁成人这个标准来计算,1967年,到1970年,我国累计的就业人口已达五千万。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每年有一千多万的青年需要就业,我国当时的经济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再加上我们只考虑政治问题,不考虑经济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客观存在,人要吃饭要穿衣,因此,毛泽东主席作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所有城市中的中学生,凡是没有工作的,都被送到了农村。在以后的数年中,这一举措的确缓解了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

这是我国第一次人口就业的大事件,我们解决了劳动就业吗?没有,把城市就业压力转移到农村,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增加农业劳动就业,可以提高粮食及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实际上其效果甚微,不但没有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相反,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下过乡的人都知道,农民越来越贫困,知识青年成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为什么?因为农业的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劳动人口,知识青年到农村,只能增加劳动数量,生产率下降。

到了1977年,我国开始拨乱反正,在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同时,所有下乡青年几乎全部返回城市,当时,除了每年的新增一千多万的就业压力,城市突然要满足一亿以上的就业需要,我国在十年中又增加了一亿人口,达到了八个亿。

这是我国第二次就业大事件,这次大就业成功地解决了我国三十年潜在的就业压力,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就业的需要,也没有找到解决我国就业的有效方法,因为,我国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每年有一千多万人口的新增就业人口。

到了2000年,由于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近80%的国有企业职工纷纷下岗,再加上十年来仅以各异的新增就业需求,我国累计失业和待业人口接近两个亿,还不算农村的。此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把解决就业问题当作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我们用市场经济理论试图解决我国现实的几亿人口的就业需要,成功了吗?没有。

到了2006年,如果从1980年算起,我国每年都有一千多万新增加的人口就业需要,我国已有两个多亿的无业者。

今天,我国已有十三亿人口,八亿农村人口,按照12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比例计算,我国要有五亿劳动人口,八亿非劳动人口,我国实际满足多少人口的就业呢?就业还分完全就业和不完全就业,完全就业就是就业者的收入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凡是低于这个水平的就是不完全就业,我们按照小康社会一千美元的水平计算,又有多少人得到真正的就业?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的经济问题。就业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如何极大的发展经济,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满足一千二百万的就业,都要做什么?

我们首先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和概念问题,就业,不只是解决工作问题,还有保证一定的劳动工资;城市存在就业问题,农村也存在就业问题。我们就按照小康社会一千美元的标准进行计算,只考虑满足一千二百万就业需要,国家财政需要多少投资。

一千美元,也就是八千元人民币,我们还要解决一个算术问题,因为以前美元是1980年的小康水平,当时国际社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两千美元,到了2006年是多少?一万美元,我们按五千美元计算,即四万元人民币。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小康水平。

要满足一千二百万人口的就业,国家就要新增加1200万×4万元=4800亿元人民币的劳动工资投资;此外,要满足一个人的就业需要,还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投资,根据现在的固定资产和劳动就业人数比例计算,每人要二十万人民币,即还要进行1200万×20=24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要满足一千二百万人口的劳动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就要新建1万工人的大企业1200个,财政总投资最少需要28800亿元人民币。

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做不到吗?

三、满足就业都要做哪些工作?

满足就业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首先要计算工资标准,然后计算出需要多少劳动工资准备;然后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出要建设多少个工厂;最后是规划设计投资,实施完成。

劳动就业,绝对不是知识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主要的是保证就业者有足够的工资收入,这就是完全就业;如果我们为了单纯的满足就业,而不能由劳动工资的保证,例如以前的低收入高就业政策,这是不能满足就业的,而且还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很大的法作用。例如劳动效率低,等等。

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劳动就业问题,例如,在2000年我国为什么没有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劳动就业和国家财政投资的关系,以及和社会工业产值产量的关系。工业产值产量是和劳动就业人数和劳动工资数量成正比的。没有完全的就业和充足的劳动工资,是没有实际经济意义的。

例如一千元的小康社会水平,当时我国是十亿人口,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计算,共需要1000美元×10=10000亿美元的投资,十年实现这个目标,每年就要进行1000亿美元的财政投资;因为,我国每年有一千万的新增人口就业需要,每年都要追加1000美元×1200万人=120亿美元的财政投资。

我们如何赶上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的办法,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投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有几个十分简单的哲学数学逻辑:

货币数量=物质资料数量+精神资料数量

有多少货币数量,才能创造出多少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有多少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就要有多少货币投资,剩下的就是如何组织劳动就业实施完成,所有数量的计算比准和依据就是劳动工资和就业人口,因为,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最后,我们要告诉人们,社会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数学,如果我们的分析有问题,我们可以再去学习小学的算数,如果你们不懂该怎么办?

Qq3082682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