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wswswz 发表于 2012-9-9 08:12 
作为问题形式,“什么是劳动”与“劳动是什么”的内容是同一的,因为对两者的回答都是“劳动是……” ...
我看了你的回复,认为你的看法是正确的。
的确,“什么是劳动,与劳动是什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周延性”问题。
我所说的“什么是劳动,与劳动是什么”,也是指这二者之间的“周延性”的一致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即指的是将劳动、价值这二者都视为是“凝结于”商品体的“东西”,而不是脱离于商品体外的“东西”。或则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与价值是性质及其内容皆“同一”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述,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凝结)是价值;价值是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凝结),这二者之间的“周延性”是一致的。如若这二者之间的“周延性”不一致,就会违反“同一律”现象,引起“逻辑指向”的混困。例如,凡战士都会打枪,但会打枪的却不一是战士。凡学生都要经考试录取,但经考试录取的却不一定是学生。......等等。
至于价值具有二重性的问题,首先是由
he_zr的提出的一个新颖的经济学思想。由于我未经
he_zr本人的认可,大致揣测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向是:
由于马克思关于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解构为:一方面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为此,
he_zr指出:价值作为实体,也应当具有二重性,即
价值是可以解构的(注:新思想),即一方面商品价值,表现为具体价值(注:是否也可称之为“
内在价值”或“
实体价值”?),形成某一类商品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商品价值,表现为抽象价值(是否也可称之为“
社会价值”或“
货币化价值”?),形成“在某一类商品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数量关系”基础上的价格关系(注:价格关系是指:该类商品货币量与其他商品货币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某一类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低各不相同,是不一致的,所以,
he_zr网友所指的“第二个价值涵义”即“抽象价值”,实质是指某一类商品的货币形式——“社会价值”。这个“社会价值”表现为该类商品的价格水平时,肯定就是一个该类商品的“具体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社会平均值”,也就是说,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将该类商品的高低各不相同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予以“社会平均化”了,该商品的抽象价值(社会价值)体现的是该商品生产内部的“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趋势。所以,该类商品的价值分为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有各自的针对性,其内涵也并不相同。这一点,比较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解构:
价值作为实体,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价值,表现为具体价值(内在价值),指的是某一类商品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商品价值,表现为抽象价值(社会价值),指的是:
某一类商品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数量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货币量)。该商品的抽象价值(社会价值)体现的是该商品与社会上其他商品在“争夺资源”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趋势。(注:我个人以为,该类商品的“一致对外”,相比于该类商品的“内部倾轧”,“一致对外”显得更重要。)
我私下揣测,
he_zr似乎说的是指第二种“”解构....,但他的文字间看起来又有些像第一种“解构”。蒙了....。
这一点,比较符合斯密的观点。斯密认为商品价值有二个涵义,一是指其使用价值的数量(效用)关系;二是指其使用价值的数量(效用)所形成的交换价值,即该使用价值的“购买力”。
至于,哪一种观点较为客观全面,说老实话,我也难以抉择。若非要我抉择的话,我选择符合斯密的观点的这一种,即后一种观点。
个人意见,供你参考,恳请多加指教,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