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生存之道与后发国家的强势崛起
一、国家战略支撑跨国企业本地化运作
分析一下美国的国家战略和日本19世纪后期至今的国家战略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国家战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内强保护,对外强扩张,世界为我之发展所发展。我们曾误以为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ZF干预会明显弱化,其实,当美国在高技术、经济水平和海外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已完全凌驾于公司行为之上,并赋予完整的法律约束体系,国家战略这时真正强调的是国家对重大项目的干预,强调的是让全世界作为美国的打工者,即远离美国技术智力水平的体力输出者。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清楚地看明白,目前,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仅仅在14-20%之间,而中国的外贸依存度2004年是70%,其中,深圳为300%以上,上海为140%,北京为130%。进一步讲,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40-60%之间浮动,而美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仅为4%左右,也就是说,中国近一半的经济活动是在给美国打工。
举一国之力,扶持本国的跨国本土企业巨头,无论在韩国、日本、美国,都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今天的国力竞争,不仅仅发生在政治舞台上,更主要和集中的表现,是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当年思科和华为,今天的中石油和壳牌……我们今天面临转型经济时代,我们国家走出去,必须在国家战略的层面制定一系列的支持、保护、鼓励、引导、推动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不仅仅是高科技企业,还有民营企业,比如像浙江的一些制造企业。所以说国家层面的战略非常重要。国家在重大产业走向国际的进程上,要通过国家关系间的战略安排,有效地为中国大产业和大公司承担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抗衡、较量、博弈、协作的职能,只有这样,中国公司才有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真正脱颖而出几家中国的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运作特征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
决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有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投资气候因素和贸易壁垒因素。国际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有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和型(即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交叉的网络分工)。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基于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制造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成多层次(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制成品生产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等)和多元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分布,呈现出以垂直型为主的国际分工格局。此时的跨国公司主要是以资本和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它们为了降低稀缺性成本(主要是劳动和资源要素成本),便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将比较成本上升的国内消耗密集、污染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移至低资本和低技术含量的资源、劳动力要素富集的发展中国家,以此获得比较利益。在这种垂直型的企业内国际分工下,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与母国原有生产是互补性的,而非替代性的,因而前者会促进后者。这是因为:
1.通过将比较成本高的原材料和劳动密集的生产工序或生产环节移至海外,降低母国国内产品的总成本,从而提高母国生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通过将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移至海外,而将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留在国内,促进母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值增长。
3.海外生产的扩大带动了对母国零部件、配套产品和生产设备的需求与进口。此外,合资方式中以设备出资,也会增加母国生产设备的出口。
(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本国化”
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实行的是“简单一体化战略”,或称“多国国内战略”,即跨国企业针对单一东道国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并力求该投资资源收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在这一经营战略下的海外生产,不会影响母国制造业生产的发展,原因如下:
1.该战略的实质是“利用外部资源的母国生产”。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多限于在某一特定东道国进行某一特定工序生产的成本优势,而其目的,是为了将诸如此类比较优势的好处传递回母公司,促进在母国的生产。这种仅仅是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商品贸易和转移价格机制,攫取高额利润的海外生产,不但不会削弱母国制造业基础和发展的能力,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代表民族经济利益的母国ZF的意愿和政策。
2.首先,在该战略下,母国市场支配着跨国公司多国组织的战略思维,母公司是产生新信息(包括新的技术、新的威胁和新的机会)和新战略的主要来源。这样,掌握了母公司这一信息源,就具备了控制整个跨国公司生产导向的能力。其次,适用于该战略的组织结构采取所有权与控制权紧密结合的纯粹股权形式(如独资、高股权的合资),每一海外子公司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相对独立主权。这样,无论从人、财、物力的角度看,还是从管理和控制成本的角度看,海外生产的企业规模、地域广度和对母国生产的必要性与影响力都很有限。因此,在“多国国内战略”下,母国ZF较易实施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调控母国国内生产,就能影响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使之符合民族制造业的利益。
三、国家管控体系与国家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成为国家实施对外横向管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国家扩张的“双剑”,并在现有规则下,表现出更加强劲的扩张力。一个国家的企业跨出国门的能力已成为评判这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任何通过国家战略来对本国跨国公司进行导向以增加国家竞争力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将涉及到本文的主题——国家管控。
单纯的子系统数量的增加仅仅是激发总系统发生质变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这种质变的发生还需要对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效调配与组合,使其实现规模和有序。放到国家这个巨系统上,便是对国家的管理与控制。有效的国家管控可以加快“质变临界点”的到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信息革命无疑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国家管控的定义,它是以管控平台为运作平台、以横向管控机制为手段、以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为方向,以实现国家大战略为目的,实施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管控活动。国家竞争的终极是国家管控体系的竞争。
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的培养和“国家管控”之间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和一整套成体系的内在规律。从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到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国家营销》,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国家竞争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整个世界国家系统运作模式深层次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
1、真正控制世界的是国家管控,而非市场经济。纵观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通过市场经济或自由贸易成长起来的,在其崛起之初无不伴随着近乎苛刻的国家管控;所谓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已存强国对相对弱国实行横向管控的手段,以期在全世界营造出一个以其自身源规则为基础的管控体系。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和保护主义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但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度都须纳入国家管控的规划之中。
2、国家大战略不能也无法替代国家管控。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决策者和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们都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国家大战略的竞争。于是,各国竞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制定其国家大战略,但就在各国国家大战略制定的层次高度和完备程度日益趋同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客观的存在,甚至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从全球视角来看,国家之间的终极竞争绝非大战略的竞争,而是国家管控体系和管控能力的竞争。国家大战略仅仅是国家管控方向的一种主观反映,它不能也无法替代国家管控对国家竞争和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4、国家的建设必须以管控体系和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我们认为,国家是拥有更高层级智慧和思维方式的、拥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国家管控正是这个宏观智慧生命体的灵魂。一个国家只有将其国家的建设与其管控体系的打造目标相一致,才能够切实提升其整个国家的管控能力。通过国家管控来改造世界格局,为本国的发展赢取生存空间,进而改变整个世界的竞争体系,使之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5、国家决策和政治体系必须构筑在国家管控思考和国家管控规划之上。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系统,有着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但这依然是远远不够的。长久以来发展过程中的羁绊和失误常常表明我国国家管控思想和管控体系的缺失。中国要想在未来行走于世界的高端,甚至成为新的文明变革的爆发点,必须应高度重视并全力规划和打造本国的“国家管控体系”,赋予整个国家生命体以灵魂和动力,使其能够通过自身优势的循环放大来实现不断的进化过程。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国家永续生存和强盛是国家管控的终极目的。以美国为例,冷战后的美国大战略,是在美国国家管控体系下,对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等多种大战略模式之间耦合型选择。美国本着全局观念,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的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等资源,来实现国家大战略。它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统治下的多极)格局,以实现其国家大战略。
从国家管控体系的角度来看,美国在国家机器、大战略、五个管控平台、横向管控活动及优势放大与锁定机制五个层面,构建了一个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相互紧密联系的多层次、跨国际的网络。各系统是独立完善的系统,同时各系统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其国家管控体系形成一个复杂巨系统,能够自我运转、自我完善。
四、国家管控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压迫与屈辱之后,今天的中国终于将迎来一个崛起的契机。但崛起的路途并不平坦,我们在探索中尝试,在碰壁后调整,走过了很多弯路,也错过了很多机遇。纵然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社会主义未来的路在何方?要如何去走?似乎依然令我们迷茫。过去,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曲折中前进”;今天我们需要变革我们的思维,打造出登天的梯子,跨出“河水”的界限,腾飞于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