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鸿业人大出版社第四版的《微观经济学》效用论部分接触到期望值这个名词,它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加权平均数。我不明白经济学家提出期望值这个名词的目的是什么。
书上例子:我有100元人民币,花5元去买一张彩票,这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2.5%,不中的概率是97.5%。中奖可以获得200元奖金,我就有了295元;不中奖我就只剩下95元。那根据期望值的计算公式我买一张彩票的期望值是2.5%*295+97.5%*95=7.375+92.625=100。那我买彩票的期望值是100元,这与在无风险情况下(不买彩票)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100元相同。
而它随后提出的风险回避着,爱好者,中立者 都是在“消费者在无风险下可以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等于彩票的期望值”的前提下,这样U【pW1+)(1-p)W2】 , pU(W1)+(1-p)U(w2),的比较毫无意义,因为当W1,W2都是货币时,正常状况下他们俩是相等的,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都是风险中立者了
而在事实中,彩票的期望值不一定等于无风险下的货币财富量 为什么不拿彩票的期望效应(pU(W1)+(1-p)U(w2),)和本身持有的货币的效应(U(100))比较
请帮我解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