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误读的巴西市场经济改革
巴西整个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依然是国有经济占主体,达85%。当时巴西的落后不言而喻,大量的国有经济连续亏损,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落榜生”,巴西曾陷入过“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遭遇超过2000%的恶性通胀。由于国有经济内部的各方神圣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原有模式下已经无法通过改革来推动了。1990年科洛尔上台后开始推动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后来的佛朗哥、卡多佐ZF都持续了这种改革。改革力度最大、触及各方神圣的利益的是卢拉ZF,并且将改革持续到21世纪。
与许多人的解读不同的是,巴西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私有化”。巴西市场经济改革的内容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财政与社会保障改革四大内容,展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改革画卷。
1、私有化。巴西“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银行” (BNDES) 下设“全国私有化计划署”,将私有化扩展到“战略性部门” 的领域。主要是出售那些多年亏损、无可救药、负债累累、寄生虫式的伪公有制企业。出售的方式有股权换债务和股权换现金等。私有化的范围最初局限于国有大工业,从钢铁工业到飞机制造,后来波及到基础部门,包括矿业、能源、交通、通讯等。进入21世纪后,在许多人持续多年、经久不衰的“拉美化”惊呼声中,巴西的私有化进程悄悄地向银行业开刀,一些重要的但经营出现严重问题的银行首先被私有化。
2、金融自由化。包括减少ZF对金融部门的干预、效益低下的银行实行私有化、对外国银行开放、组建多功能银行、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由于这些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酝酿不够充分。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金融自由化改革尚未全部落到实处,有其是央行的独立性问题。
3、贸易自由化。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一个国家经济的真正持久的腾飞,无一不是从提倡贸易自由化开始的。巴西的贸易自由化内容包括逐步降低关税、取消贸易壁垒、扩大本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巴西逐渐形成了它在拉丁美洲新兴的经济体——“南方共同市场”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还推动了南方共同市场与安第斯共同体的自由贸易协定。
4、财政与社保改革。压缩公务员工资,减少公共投资、完善社保体系、减税等。卢拉ZF重点推出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在社会领域投资相当于GDP20%左右。上述财政与社保改革直接触及各方神圣的既得利益,所以阻力最大。
二、改革的成效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家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超英赶美”的梦想。老牌发达国家——英国,排名不断沦落。巴西的改革带来经济的腾飞。2007年位列世界第十大经济体、2009年跃升为第八。2011年,巴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巴西的经济增长并不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实际上,与亚洲一些国家相比,巴西的劳动力并不廉价。2011年,巴西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45雷亚尔(约合293美元),合人民币大约在1800元左右。2012年,巴西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22雷亚尔(约合334美元),合人民币2127元,比深圳的1500元要高出42%。巴西的财政部长自豪地表示:巴西要在20年内过上欧洲人的生活。
三、巴西经济前瞻略要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尽管位列全球第六,巴西的实例仍然不能同德、英等老牌发达国家相媲美。一个真正强大的经济体,不仅要看它暂时的GDP排名,还要看它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的消费能力。目前巴西经济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200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和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持续恢复对巴西出口的刺激、中国制造业对巴西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西欧的大量投资等。
纵观世界各经济强国的历史,一个持续强大的经济体必然有两大特征: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建设消费型国家,两者缺一不可。前者的效果是——全世界必须依赖本国的产品才能运转,所以全世界的资源优先向本国配置;后者的效果是——本国社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外界经济波动对本国构成的压力。目前,巴西的教育、科技以及社会的创新能力尚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但是,巴西在建设消费型国家方面已经走在路上。消费型国家有两大要素,一是缩小贫富差距,保障最低人群的消费能力;二是中产阶级的崛起。而巴西推行的“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动用20%的GDP来缩小贫富差距、扶持中产阶级,对于建设消费型国家大有裨益,值得学习借鉴。从2002—2010年,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64%,只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的25年内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贫富差距方面,去年巴西贫富差距水平为1960年以来最小。此外,据统计,去年巴西居民
消费增长率超过10%,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