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461 36
2012-08-05

作者:刘保强


谈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除了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外,我们自然不难想到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然而,在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法分别在得出和运用上并没有彻底贯彻唯物辩证法。具体说来,就是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得出上存在不辩证的问题,而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上则存在不唯物的情况。而如果我们彻底地贯彻唯物辩证法,相应的方法则应是:从具体概括出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和完整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具体分析。


一、从具体概括出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曾明确指出了实现认识的前后相继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1995,第18页)但由于其重点是在突出和强调第二条道路,就使得其在无形中忽略了第一条道路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在研究过程中也只是强调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往往会忽略掉其前提是先有效地从具体概括出抽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论》时,对于一些基础性概念通常都是直接拿来使用,并没有考虑其所做抽象和概括的有效性,以及甚至对一些概念的使用也是处于模糊和混乱状态等情况中得到说明。



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是直接使用了像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这些基础性概念,我们并不能找到他对这些概念的明确规定和专门解释,甚至在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使用上也存在混乱的地方。就拿“使用价值”这一概念来说,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马克思,1995,第115页)显然,在这一段话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使用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说明了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以及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而这一叙述不仅不能使我们认识这一概念,而且还会造成我们认识的混乱。这是因为,如果按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的表述来将使用价值理解为物的有用性,则既不符合语言规范,也让人无法信服。因为,其已明确指出了是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已排除了将使用价值解读为物的属性的可能,我们最多也只能将其解读为“具有有用性的物”。而如果我们以此来理解使用价值,则无法对其经常使用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1995,第116页)这一表述做出有效解释。至于“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的表述,则显然是对我们所得出的“使用价值是具有有用性的物”的认识的进一步具体化,将“具有有用性的物”具体化为了商品体。然而,其同样会面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表述的无法有效解释。



显然,如果我们所进行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建立在一个并不完整的抽象的基础上,那样我们便不能实现对事物的有效认识。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原有的一些抽象或者说概念并不一定都能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其有可能还存在不完整的问题,我们只有在独立地进行了从具体概括出抽象研究后,才能判断出其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使用其做进一步研究。否则,便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在起点上就隐藏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说,经济学的正确研究方法应该是先从具体概括出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或者说,我们的方法应该是从具体概括出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


二、完整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至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本身是无可置疑的,只是马克思在具体的运用时出了些问题,或者说,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并不客观,出现了历史的跳跃。马克思在谈论这一方法时,也曾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马克思,1995,第20页)但在《资本论》中,其却是直接以商品这一较复杂的范畴为逻辑起点,并没有对商品产生之前的产品这一更简单的范畴做出应有的交代。而对产品以及由产品发展到商品的这一历史过程的充分认识,则恰恰是破解商品经济中所隐藏的秘密的关键。显然,我们并不能以《资本论》只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商品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存在为理由来拒绝从产品开始研究。因为,产品是商品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前提,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了产品之后,才可能会进一步有效地认识商品。如果没有对产品的有效认识,将无法保证我们对商品的有效认识。当然,如果当时的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对产品的有效的认识,那么《资本论》以商品为起点来展开也就是无可非议。但事实却表明,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对商品的研究是不应该跳过产品而进行的。



如恩格斯对这一方法所做的说明一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恩格斯,1995,第43页)。显然,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不应是跳过产品而去直接研究商品,而应是贯彻完整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从产品开始我们的研究。


参考文献

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第2

马克思,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第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5 11:06:52
这才说得有道理。人类首先是自我消费方式的生产,然后才到交换方式的生产,所以经济的研究首先是产品,而不是商品。马克思出于对现实批判,其心态过于急切,想跳过起点直达目的,反映了他一种学术上的浮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5 11:08:42
说的有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5 12:15:41
比起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的论述,楼主的有关论述就匪夷所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5 12:20:29
哲思 发表于 2012-8-5 12:15
比起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的论述,楼主的有关论述就匪夷所思了。。。
欢迎哲思先生批评指正!请具体说明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5 12:59:17
很有学术水平。

产品转化为商品,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价值;而是首先取决于其应用(对象)的目的。生产者制造一件产品,若用于满足自身需要,仍具有价值,只不过是产品的内在价值,是人类社会劳动的“自然形态”——退一步说,这种“自给自足的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的“商”就是指“交易”。产品转化为“交易品”——商品,不是说,由于产品的劳动转化为商品的劳动。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本身并没有改变。既然如此,那么决定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根据显然不是由价值决定的,而首先是由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决定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无非就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的“结晶体”或“物”的表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产品自身。

在社会分工没有出现之前,交换关系就已经萌芽于原始社会内部,社会需求的比例结构的复杂化,不可能仅仅依靠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配来满足个体之间的不同需要;在社会分工出现以后,特别是在游牧部落与农耕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已经形成商品交换,例如盐巴(海盐.)贩运...等等。(注:马克思看到这一点。)马克思纠结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渊源的问题,他认为是私有制是价值形成的渊源。值得 商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