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130 0
2012-08-07

       生活总有追求,而追求总会有不如意、或者与预期有差距、即失败。如想当一名教师,结果没当上;到一家高档餐斤本想好好享受一下,却感受一般;学习中自认为能在考试中获得第一,结果却远非如此;想去某地方玩耍,结果因路上堵车;或者追求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是一个概率性的赌博行为导致结果不理想等。
      追求与失败不仅指具体的社会财富、地位,也包括抽象的理解与知识追求,而失败是指经过努力与思考后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尽管失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实质都是人们错误地认为能从一事物中获得某种满足、预期会获得某种结果,如得到某种物品、亲近自己所爱与实现自己的好奇等,以至于为此付出代价后却不能如愿而感到的痛苦。
      于是,当我们在考试与比赛中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就不会去争第一名,因而当我们得到的是第二名、第三名时就不会感到失望与痛苦,而当我们认为自己能得到第一名而没得到,尤其在经过自己努力也是如此,则痛苦与很大的痛苦就产生了。
      对于失败的痛苦,我们首先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所致,即生活就是为了享受,于是当发现自己不能获得某些享受,自然会感到痛苦。
而追求使这种痛苦变得复杂。如对于一财富与地位,我们会因不能得到而痛苦,而经过自己追求后仍不能得到,则其痛苦就会更大,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还因强化了该财富与地位的印象而导致痛苦增加,或者发现自己笨等更多负面意义而痛苦。
      追求所产生的痛苦不仅与追求所付出代价的大小成正比,还与自认为可实现的程度成正比,因为自认为可实现程度大,人们对其感受的机会与程度就越大,失败所产生的失望情绪也越大。
      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东西是人们感受不到的,或者感受到了却没有产生太多的欲望,这样人们就不会有痛苦感。但当人们总是去想,就会产生失败与痛苦感,尤其不断有人获得来刺激自己时。
      或者我们为了避免失败感,可把追求看作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检验,则我们就不但不会因“失败”而痛苦,且还会因尝试后不能得到而感到宽慰,因为这至少让我们避免了长期因后悔与自认为该得到而没得到所产生的机会损失感,或者能让我们更理性地对待生活而感到幸运,即努力与争取后就不会后悔。
      对于失败我们也可把它看作是选择的失误,即相当于人们放弃了最理想的选择,然后再作修正。 如有A、B两事物,其作用量分别为60、50个单位,此时只能选择其一,人们显然会选择A事物,获得作用量为60个单位。但是,若人们错误地评估而把B事物的作用量预期为大于60个单位、如70而选择是B,获得的实际作用量为50个单位,即实现后并非如此理想,则其失败所产生的痛苦量就为:60-50=10个单位作用量,这就是失败的意义,即选择的机会损失。
      其次,对失败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发现,人们错误地选择B事物,与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事物B而放弃事物A所产生的机会损失是有区别的,即虽然人们的实际选择一样,但心理感受过程不一样:一个人们有意识的代价行为,一个是意想不到的失败。
      显然,人们有意识选择B,其痛苦是有预期与心理准备的,而失败是突然发生的,人们是在更短时间来承受痛苦,即最后才认识到的,故对人的刺激大、且容易产生情绪化反应。
      在人们错误地把B事物作为选择追求目标时,还会人为地理想化,虽然这种理想化本身也是一种享受,即人们有时仅仅凭想象来获得享受,但失败后给人的痛苦更大。
      最后,在失败的痛苦中,一个重要心理过程是比较,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追求过程中追求事物与现实生活的比较,显然当人们把一追求看得越理想,其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享受减少;二是最终实现后发现不是理想的那样,且在短时间内的这种反差变化,这不仅导致结果与理想的相比所产生的失望,也在于与放弃的事物比较所产生的失望与痛苦因情绪化而变得更大了。
     这就是说,人们因过于理想化地看待所追求的事物是不是理智的,这相当于人们过早感受了事物的意义与美好,从而在实现后事物给人的相对平淡与失望会让人产生更大的痛苦与失败感。
     因失败给人的痛苦,自然人们就会去回避它。首先,人们对生活要作理性的思考与合理选择。由于失败是对困难与复杂多变的现实估计不足;或者脱离现实,如条件差、能力低而要求过多过大等;或者社会竟争激烈而让变得浮躁与不安,为百分之一的可能也会去追求等。于是我们在作出选择前要多考虑,对于不确定性太大的事物、或者脱离现实的生活我们不去奢望。
     其次,降低预期可减少失败的痛苦感。如我们把一次旅游预期得过于美好,这虽然给人激情,但随后的现实若并非如此就会产生更大的失败与痛苦感。
     相反,我们有意识地把结果想得差一些,不管成功与失败,情况都会好些。如上例中把A看作为50个单位,实际作用不变,为60个单位,则实现后人们不仅获得同样60个单位的意义享受,还会因比较而享受增加,即:(60-50)i的额外有利比较享受,且它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而对人的刺激与影响更大。
      这就是说,对于60个单位作用的A事物,我们不要过于把它理想化为70个单位,且为了今后的比较影响而有意识地想象得差一些,如为50个单位作用量,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实际享受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因有一个有利的比较影响与在更短时间所产生的更强烈刺激而形成情绪化反应,可增加人的幸福感。
     但是,当我们把一事物意义评估得太低,以致于失去热情,这也是错误的。
失败虽然给人带来痛苦与伤害,但只要不是严重与持续性的失败,人们还是能够承受的,其追求的积极意义就可能大于负面的意义,追求也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
     再者,当人们习以为常、经过长期生活形成的习惯与总结出来的知识、或者引以为豪的文化与传统被认为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失败而有失败痛苦感,其痛苦一是因错误而失去了享受机会;二是因面临改正与不确定性痛苦;三是可能为自己的能力不如预期与地位受到影响而痛苦。
     于是人们为了避免失败给人的痛苦,就可能回避现实与否认错误而寻找理由,这就出现了盲目否定、固执已见,或者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即使理屈词穷也不愿承认失败的原因。
      当然由于生活就是感受,因而对于许多事物来说,如果不被发现就与不存在一样,何况世界本来就太复杂而很难说清楚,因此这种回避现实的作法也有其合理性,至少不会因失败而伤害自己,何况乐观与自信不仅让人幸福,也是有利于生理健康的。
      因而对于有权力与权威的人来说,其错误也会被认为是正确的,从错误中也能获得满足与享受,甚至被当作神。而对于弱者来说就很不幸了,享受的机会就少得多,这明显不合理。
      或者当我们认识到错误的明显与严重而决心改正时,别人帮助也很重要,这种帮助首先表现为生活与物质上的“有形”的帮助,其次是表现在思想上的帮助,那就是解疑,因而由于答疑解惑就能给人带来满足与快乐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崇敬,这与物质帮助一样。
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宗教与对权威的崇拜,就在于生活中有太多的疑惑与困境,而要获得物质上帮助又太困难,对真理的探索也太艰辛,于是人们仅仅想从思想上得到帮助、从精神上得到安慰,而能给人指导与解惑的宗教与权威,就能给人带来满足与幸福,从而也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即使实际意义不大。
      观察发现,在生活中同时有两种可选择的行为与答案时,或者出现恶劣与危险的环境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压力与恐惧,这是一种怕失败而力图回避却又无能为力的表现,于是产生了崇拜、迷信与宗教等对外在力量依赖,因而我们说生活需要权威、迷信与宗教,但这也是人与人类弱小、落后与不得已的表现。
     试想,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与自信,并确信没有完人与神,而我们造就的“神”还会有意无意中欺骗自己、伤害自己时,我们还会去接受“神”吗?
     如果说生活中总少不了痛苦与失败,则似是而非、意义“无穷”的宗教活动作为其生活与追求也人其合理性,因为它的随意与模糊性很强,人们很容易感受到成功而不是失败,这就是宗教容易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原因,即使非常进步的西方社会。而建立在财富与地位上的竟争与权力就不同了,它让大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感受到的是失败与痛苦。
     最后,失败也存在一种必然性,即由于评估是一种代价,因而为减少评估代价而无赖地让失败发生。
生活时常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人们是很难完全把握的,于是对某些事物来说,人们只能以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来选择行为,这就是概率性评估,此时失败就是合理的与必然的。
     概率性失败也是人们有预期与准备的,从而在失败时的比较与痛苦就不是很强烈。如赌博与投机等,人们的追求能否实现,就明显取决于随机性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并因此也作好了失败的准备,同时由于人们认识到这是生活的必然而不至于产生强烈的痛苦刺激。
     或者说概率性失败本身也有一定非预期性的突变因素,如我们认识到股票上涨太多、太快,最终会下跌,但下跌多少,什么时候下跌,又可能带有随机性,其给人造成的痛苦与不幸依次因预期性增加而减少。相反,意外因素带来的成功给人惊喜与享受也会增加。
当然,概率性失败也有不可预测因素造成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是意外中的意外,如农业生产时的气候反常变化,投资时的政策突变等,这又增加了失败痛苦感。
      另外,对于某些失败行为,如游戏、学习竟争等,其过程本身就是享受与获得意义的过程,这种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就更小,或者是表面的失败而不会给人痛苦。
     失败也因人的情感与需要变化而变得复杂。如有A、B两事物,其作用量分别为60、50个单位,此时只能选择其一,人们显然会选择是A事物。
     但是,当人们选择与实现A事物后,若情感发生变化,把A事物作用评价为50个单位,而把B事物作用评价为60个单位,则仍会感到失望与失败,其痛苦量为60-50=10个单位。
     或者先前认为一事物的实现是概率较低的,但随后发现是必然能实现的,或者概率较大的,从而产生放弃的机会痛苦等。
      这样,人们最初常把生活中重大的失意、即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而一无所获叫着失败,而现在随着人的情感丰富多变、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与面对多变的现实,人们对一些结果稍不如预期、或者因情感波动而造成时间性的选择失意、或者稍有不如意的变化也叫着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降低预期,还要有好的生活心态就很重要。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活的单调与固定性,生产的经验化与地位的继承制,人们生活中可选择性、创造性与竟争性小得多,同时因对权威的崇拜与对神的迷信使得单调、平淡的生活所形成的失败痛苦感小得多。
       而在工业化社会,由于新事物层出不穷,竟争与不确定性增加,更由于人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而多变,从而让人时时、处处都可能感受到失败与失意,其生活中的失败与痛苦感便有了增长趋势。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相反”生活趋势,即追求生活的平淡与心理的平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并从游戏、幽默与故事等自娱自乐中找到享受而减少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与竟争所造成的失败。
     这就是说,满足现状,也不能说生活就不幸福。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不要过多卷入“社会潮流”,即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的无休止追求与残酷的竟争,二是更多地注重现实的生活与的美好,不要好高务远。   
      因而追求简单与自然不是碌碌无为与平庸,如果这是对生活有认识后的一种境界,那就是高质量的生活,此时人们从看似简单、细小的生活中也能获得享受与激情,而要作到这点是很难的。 摘自生活学原理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



      要正确对待失败与习惯于平淡的生活,是成熟与智慧的表现,更是幸福生活的必要心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