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509 发表于 2012-8-13 19:02 
“比如书将马克思中间假设的工资换成A先令,劳动时间换成X小时,你们的争论还有意义吗?”————你还记 ...

马克思从未规定过剩余价值就是是100%,这一点读过马克思的人应该都知道,只是在第一卷第五章讨论价值的增殖时候,曾经假定。(至于为什么假定为3先令,建议参见《英国通史》,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马克思在文中说到的1847年。当时的大作坊工人一个工作日的工资确实普遍是3先令,而1磅棉花的价格是6先令。在前面马克思讨论劳动的出卖时曾经假定一天工资是3先令,后面是为了和前面保持一致。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一个工人一天大概平均的产量是1磅,也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em45]如果说一天的劳动时间是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那么剩余价值就是33.3%,如果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那么剩余价值就是100%。剩余价值在每个工人身上是不同的,生产率高的工人剩余价值率会高,马克思也说过,在计件工资时候是按照生产率高的工人来发工资,在计时工资中是按照劳动生产率低的工人发工资,当然现代也是如此,现在的私营企业无不如此。那么总有人会存在剩余价值,就看是多和少而已。
[em45]马克思只是在假定工资和产量的情况下得出100%的剩余价值,并不代表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就是100%,但绝对不会没有剩余价值。不管剩余价值是多少,只要存在剩余价值,那么马克思构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就依然成立。说实话,现在我也怀疑你的阅读能力了……
[em45]也就是说,只要有超过工人自己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劳动时间,那么就存在着剩余价值。而且马克思并不是通过那些数字假定得出的结论,而是从结论出发作假定而予以说明。如果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12小时,那么资本家会再延长劳动时间,直到生理极限。如果到了生理极限还不能达到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工人的命运只有一条:失业。而且就算让他继续工作,得到的钱不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只有一条,死(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理解)。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在资本运转过程中是赤裸裸的,只要你不存在剩余价值,那么你就没有工作的机会。只要你参加劳动,你必然存在着剩余价值,这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合理假定。
[em45]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em45]即使是如你所说,6先令12小时。后来的分析表明,即使工人是以加在棉花上的6先令价值偿还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6先令。还的是一个相当的等价物,资本家也还是占了点便宜。如果不是很清楚,去看看西方经济学中间关于贴现和再贴现一章。
[em45]曾经有一版翻译,在那一段的第一句“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后面用小字加上了:“他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更懂得用任意骂国家领导人的小人权去换取生存与发展的大人权。”
[em45]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去组织生产和再生产。
[em45]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的著作,《资本论》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
[em45]马克思通过一系列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的内在剥削规律之后,通过生产的扩大化得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然后提出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这也是为什么将其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的原因。
在后来的分析中间,尤其是考虑到技术之后,马克思曾经预言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剩余价值率会越来越大。历时也证明了马克思的观点,尤其是在机器大量普及以后,每一个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本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