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j
因为某些原因,我又看了一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感觉这里的一些理论太难让我认同了,充满了混沌、矛盾,很多地方完全背离现实情况。
(本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进行分析,以学界共同认可的概念为基础,不再追究马恩列的原文渊源。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见识浅薄,所以欢迎各位拍学术砖,一起讨论)
1. 劳动价值论”的困惑
1.1劳动-价值多重悖论
价值是劳动量,但劳动没价值——因为“劳动的劳动时间”于理不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马政经)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说法实际上一种是劳动量说,即劳动越多,价值越大。但马政经又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劳动力是商品……。由此可以推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的无价值劳动”,结论很显然错误。
遵从上面的结论,价值就是劳动时间。但这样造成“劳动价值”不能定义,因为“(人创造)劳动的劳动时间”于理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政经又做了理论修补,声明虽然劳动没价值不能买,但劳动力有价值能买(难道劳动力与劳动不是一体的,难道企业主购买的是无劳动的劳动力?)。进而再定义劳动力价值:是人生活、繁衍需要的物质资料价值,和教育、培训等费用之和。
这种特殊处理的定义,使劳动力价值不再遵循价值的初始定义,弄得劳动力价值好像不是价值似的。(劳动力价值,成了人创造饲养劳动力的物质的劳动时间,明显比其他的价值定义多了一个环节。)所以马政经就陷入了:要么价值是无价值劳动,要么劳动力价值不是“价值”,只能二选一,选哪个都是错的窘境。
总结下来,马政经有以下逻辑:价值是劳动量,价值是无价值劳动,劳动没价值但产生价值,劳动力价值不是“价值”,人能出卖劳动力但不能卖劳动。
说一句谎话,就要用十句谎话圆谎。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然而这些话被朗读几千遍后就成了真理,只能被证明,不能被质疑。面对这么多矛盾,我们如果依然视而不见,一直热衷于在固有、封闭的体系里搞循环论证,那么我们永远得不到事实真相。
1.2蹩脚的“价值”定义
马政经最蹩脚的地方就在于价值的定义。
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中,“价值”在语意上最近似于“意义”。(见百度词条:意义)
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人生价值……完全可替换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人生意义……,我们也可以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词语中的价值替换为意义,只不过有些意义可以用货币衡量,有些不方便用货币衡量。另外有些地方容易把价格、成本与价值混淆,但只要能替换为“价格”“成本”就很容易区分。
完全不顾语言的实际用法,生硬地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好像辩论时说不能自圆其说,就去生硬地颠覆公认概念。就是一种语言游戏,让批判者跳入事先挖好的怪圈。
在马政经的整个理论中,价值定义成为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工资劳动力价值理论、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矛盾说等理论基石,但也是马政经最薄弱的核心环节。也许就是这一块小石头的错误,将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未完续待)
clm0600 发表于 2012-8-13 22:14
好像不但是劳动价值论,连价值概念也是几十年没人研究了,
可是一切没有变简单,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债 ...
1、 同一时期,一个人有很多需求,不同时期需求不同。
2、 越低层需求越刚性,各种需求相互依赖,但不能完全替代。
3、 一个产品(服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因而产生了产品差异。
4、 个人对需求的喜好不同,产生了消费者偏好。
1、 A自己生产2斧的成本 < A自己生产1羊的成本;
2、 A使用1羊的使用价值可能性 > A使用2斧的效用。
1、 A自己生产1羊的成本 < B自己生产2斧的成本;
2、 A使用2斧的使用价值可能性 > A使用1羊的效用。
如果两式成立,交换能使B以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可能)。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