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比较模式
——发展中国家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化主义道路(7)
第六编发展的比较模式
这一编的文章是根据某些国家的历史经验提出一些模式。“模式”这个词并不是指某国采用的每项正确和错误的战略的细节,而是从该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最有关的特点。尽管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采用的发展方法和战略有差异,但是,把各个事例的次要特征加以抽象 ,把它们的主要共同点集中起来,是可能的,而且确实是必要的。由此产生的“模式”并不考虑有关事例的每一特质。这并不否定模式的效用。模式的价值在于制定一套结构,对数量研究所收集的事实与情况给予解释。阿德尔曼着眼于以色列、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和台湾,富尔塔多则着眼于巴西,把它们作为当代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阿德尔曼认为,她所研究的五国已经把加快经济发展同提高穷人收入比例成功地结合起来。这些国家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强调“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为基础”的面向出口的发展。就是说,它们都采纳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战略”。对财富的悬殊和进一步获得财富的机会十分不平等的情况,进行再分配,扩大了再分配的范围。对教育的大规模投资,已经逐步纳入后来产生的生产性就业机会中。她把这称之为“现在进行再分配和教育,以后实现增长”的发展战略,不同于巴西的“现在实现增长,以后进行再分配和教育”的战略。
富尔塔多在他关于“巴西模式”的论文中,使用依附性作为分析和评论巴西经验的理论结构。巴西经验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占有绝大部分国民收入的极少数人需要求为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化。这一特点的必然结果是,往往使人民群众得不到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好处。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依附性结构,是不利于当前这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实际上,他认为“现在实现增长,以后进行再分配和教育”的做法不是力争建立公平的那种发展。
只是在最近二十五年间,经济发展才引起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注意。最近对此加以重视,是由若干原因的。第一,认识到国际分工并没有带来十九世纪经济理论所预期的好处。第二,新近独立的国家要求发展经济的压力表明:不发达国家不能摆脱匮乏就很可能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摆脱恐惧。第三,大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苏联和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
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格利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分析。他主要阐述两点。第一,即使根据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第二,更为重要的一点,中国领导主要关心创造“社会主义新人”。当上述两个目标发生矛盾时,就必须放弃第一点。作者阐明像“两条腿走路”和“因陋就简”这些概念就是对中国模式的肯定。
劳动者201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