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国家对发展问题的不同解释(一)
——发展中国家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化主义(10)
很清楚,对一个问题的说明方式和提出的可解决的办法很有关系。对以下提出的一些不同定义,不可能进行完全明确的区分。因为各个定义是有交叉的。要指出的倒是说明问题的强调点。这种强调点(不论是指这里所谓的“资本化”、“贫穷化”、还是指“依附性”)决定优先采取哪些计划和政策,决定使用哪些成功措施,并决定各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
甲,“资本化”与第一个发展十年
关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第一个不同定义,集中在按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标准上。这指的是一国所生产的货物和劳务的全部经济价值除以该国人口数。世界银行把世界划分为不同部分的标准是按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以上的被看做“发达”国家。一千美元以下的是“欠发达”国家。按这个衡量标准,要提高发展水平即从“欠发达”阶段变为“发达”阶段,就一定要刺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经济发展的传统理论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归于四大因素:资本积累,新资源(或者所谓新“边疆”),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的首要关键被认为是资本积累。
根据这种严格的“经济模式”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中提出社会发展到当前水平的五个阶段:(1)传统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大规模消费阶段。罗斯托“起飞”理论的中心是日益提高的储蓄和投资水平促成资本积累。
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依据的“传统才智”的指导下,在六十年代做出了巨大努力来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百分之五的数量指标。达到这一增长率的手段是大力实行工业化,因此大规模地推动大型水电站、炼钢厂,工厂等等的建设。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得到富国的资助。渴望得到外援来补足起飞到持续增长阶段的资本需求同国内储蓄和投资能力之间的差额。因此,在六十年代,大力发展进行资本转移的双边和多边计划和机构,诸如美国国际开发署、争取进步联盟、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发展计划。
在第一个发展的十年期间确定了一项指标,要把相当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公、私资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项指标在六十年代没有达到。可是,大量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去的情况确实发生了。这种流入不是援助,而是掠夺!
乙,“贫穷化”与第二个发展十年
从历史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全面的经济成长率确实是突出的。从传统的经济条件来说,这样突出的增加不能不被看成是显著“发展”的标志。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按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就业、收入分配和严重贫困状态的基本改善。一位发展经济学家用下列方式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问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就应当提出:贫困情况有何变化?失业情况有何变化?不平等情况有何变化?如果这三者都从高度降落下来,那么这无疑是有关国家的一个发展时期。如果这些中心问题中有一两个问题越来越糟,尤其是如果三者都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即使按照人口平均收入提高一倍,把这称之为‘发展’,也是很奇怪的。”
由于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刺激,就开始出现关于发展问题的另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发展问题并不在于资本化的程度,而在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任何增加对穷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最贫困的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的关系。这些最贫困的百分之四十人口就是“处于社会边沿的穷人”,他们既不对国家的生产率做出贡献,也不从生产率提高中分享到好处。传统上提出来对付那些反对不能使穷人直接受益得发展模式的论点,都集中在所谓“间接流下”的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ZF通过大企业及上层社会把资金流回社会,比直接发放福利金或用于公共建设更能刺激经济增长,这一现象称为“间接流下”)。认为只要社会的上层阶层——特别是那些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直接受益的人们——有了足够的经济繁荣,就可以指望增加就业,赋税措施得到重新调整,经济总的说来趋于健全和稳定,而使好处流向下层阶级。可是,事实上,在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这种好处流下的情况。正好相反,特别是在巴西、墨西哥和印度那些所谓的“成功经验”里,虽然在六十年代经历了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度增长,正如阿德尔曼所指出的,“哪里的发展好处非但没有自动地间接流下,发展过程却反而典型地使好处间接流上,受惠的是中产阶级和富人。”
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首先着眼于加速经济增长的政策,主要使人口中百分之四十的最上层得到好处,公共服务和投资基金的分配也倾向于加强这种趋势而不是消弱这种趋势。
近年来所谓的“社会指标运动状况”帮助人们认识到必须更加密切地注意发展的社会效果。这种社会指标包括要制订出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诸如教育、健康、住房、犯罪、社会地位变化等等,以及使用指明更多分配性质的经济尺度——诸如收入分配、就业比例等等。所以,当联合国第二个发展的十年(1970-1980)战略制定时明显地注意了社会目标。
劳动者201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