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他也是深圳证劵交易所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博士后站指导老师。 刘俏主要教授公司财务,收购与兼并,和国际金融管理课程。
他在公司财务,实际期权、市场微观结构和中国经济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并且由《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管理科学》 (Management Science),《会计研究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金融和数量分析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企业金融》(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经济探究》(Economic Inquiry), 《比较经济学期刊》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会计,审计和金融学期刊》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金融分析师期刊》(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经济学通信》(Economics Letter),《亚太商业评论》(Asia-Pacific Business Review)等国际著名金融与经济杂志出版。
他与他人合作编撰一本关于亚洲债券市场的书 Asia’s Debt Markets: 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于2006年由国际著名出版商 - New York: Springer- 出版。
他的另一本专著《Finance in Asia》业已脱稿,即将由著名出版商Routledge出版。
刘俏也用中文写作,他的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经济学报》和《中国金融学》等国内著名杂志。
除学术研究外,刘俏也为《21世纪经济报道》, 《新财富》和《读书》等国内著名报刊杂志撰稿。自2011年起, 刘俏受邀为《董事会》的专栏作者。刘俏曾多次被邀在CNBC讨论中国银行海外上市的前景, 并被 《经济学人》,《金融时报》,《香港商报》,《首席财务官》, 《华尔街日报》,《苏格兰人》, 《时代周刊》,BBC, 凤凰卫视等媒体就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银行业的状况进行采访.
刘俏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应用数学学士学位,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获得国际金融硕士学位,并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
在2001年12月到2003年7月间,刘博士曾任职于麦肯锡公司。期间,他负责领导麦肯锡在亚洲企业金融方面的研究和知识领域,并为大型亚洲公司和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加入光华前,刘俏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他曾多次获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奖,并获港大终身教职。
问答汇总:
1,坛友8861997:
您好.我想问下如何把握金融监管的程度,以及中国证券市场如何加强金融监管,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谢谢刘老师加以关注,谢谢A:金融监管是双刃剑——严了,会抑制创新,导致金融体系没有活力;松了,则触发一系列危机的出现,影响到金融中介的效率。监管机构应该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着力于维持一个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个人比较反对无所不包的监管,毕竟,再完美的管控都会有漏洞,而许多导致危机出现的“坏”的创新,都是与绕开管制、利用漏洞的“管制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有关。监管肯定不是无所不能的,夯实制度基础设施能起到更长久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主要是制度问题。我们发展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我们太强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太忽略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功能。只要这个初衷不改,资本市场只是又一个国家与民争利的场所。金融监管在这种背景下起不了太大作用。
2,坛友stormsavage:
请教刘教授,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们在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有哪些启示。另外,欧债危机是否真的是高盛在很多年前布的一个局呢?
谢谢!A:谢谢提问!任何金融危机都源于金融体系、或是实体经济本身、或是两者链接上的结构性问题。要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关键还在于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的结构问题,夯实两者链接。金融监管的本质因而在于帮助解决结构问题而非为了监管而监管。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帮助解决美国的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收入不平等情况恶化、金融机构过度创新、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泛滥等问题;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帮助解决中国实体经济中过度依赖投资、内需不足和金融中介体系中金融服务面窄、效率低、和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各有各的挑战!
欧债危机的原因与其它危机是一样的,源于因道德风险泛滥而产生的过度举债(over leverage)。区别在于欧债危机中我们看到的是主权ZF的道德风险泛滥,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危机时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泛滥。
3,坛友songbaolin:
请问刘教授:关于民间信贷问题能否通过一定的监管和措施使其规范化,有效化,另外关于中小额贷款问题的监管,能否适当增大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希望刘老师能够给出一个如何衡量商业银行小额放贷的比例!谢谢
A:谢谢! 我一直认为解决民间信贷和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其实只需要两个前提:1. 利率市场化;2.放松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两者缺一不可。而这两个前提的成立需要的是制度改革。
对于个别金融机构,很难去界定一个小额贷款的比例。在中国现有环境下,制定任何指标,企业都会有办法完成这些指标,意义不大。我们需要的还是上述的两个前提的成立。我们金融机构现在的问题是同质性太大,大家做的事都差不多,盈利模式相似。其实可以考虑成立大量的中小银行和地区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美国有8000多家特色不一的银行,从事不同侧重的业务。我们为什么不能考虑增加民营资本对金融业的投入呢?
4,坛友黑马CPA:
刘俏教授:
在这我想咨询几个基础问题。
1、公司金融研究的主要问题?
2、对于刚开始接触公司金融的学生,如何建立扎实的基础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那些经典的教材和书籍?
4、怎样才可以对公司金融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5、在网上如何获取公司金融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免费资讯?(敬请原谅,因学校资源有限)A:谢谢! 我尽量就我的理解一一作答。
1.Corporate finance 研究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决策。具体包括怎样去融资?怎样投资?怎样决定红利政策?怎样安排公司治理机制?企业决策如何影响企业证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资本市场表现又怎么反过来影响企业一系列决策等等。
2.找一本合格的公司金融教科书,比如,Grinblatt and Titman, Ross, Westerfiled and Jaffe 等。 不需要读每一个细节,但可以关注其结构和对企业主要决策的描述。另外,养成读财经报纸或杂志的习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Economist, 国内的《经济观察报》《财经》等都不错。
3.我上面提到的教科书都算是经典。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本书是麦肯锡的《价值评估》,从实务的角度写的,非常实用。
对于研究者而言,最有用的参考资料当然是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
4.多读,多想,,多做些相关的学术研究。除个人努力外,如果有机会在一个一流的金融或经济学PhD项目里接收严格的学术训练,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会有帮助。如果想从事学术研究的话,后者几乎是必须的。
5.可以从http://www.ssrn.com. 上下载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是免费的。
5,坛友tepco:
刘俏教授:
目前好多人愿意用“硬着陆”、“软着陆”、“见底”样的词汇来评价中国经济,中国经济逐渐下行,是否是个自然趋势?中国经济总量很大,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末期,经济增速下行,今年的GDP增速或回到8%左右或更低,而明年也许会继续下行。倘若没有经济大的危机出现,我们是不是会像日本经济1975年之后的情况,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A: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国经济,除了理性分析之外,信仰也重要。它的未来也取决于我们能否正视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并真正努力去改变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的重心正经历由投资向消费和服务业,由国有资本向私营资本,由粗放型增长向效率驱动,由沿海向内陆省市的转移。我个人对中国经济前景还比较乐观。中国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很少看到一个民族象中国人这样勤奋、任劳任怨。这样的民族没有第二次发展的机会,不合逻辑。
关键在于,在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期间,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激发“由下至上”的力量,唤起市场的微观单位参与结构转型的热情,激发出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创业的激情。“从上向下”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这次转型中应该降低。 ZF需要学的一件事是学会放手!我经常在课上讲里根总统最喜欢讲的一句话“The seven scariest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are ——I’m the government; I’m here to help!”
6,刘老师你好!感谢您来线上答疑,有如下问题想向您请教:
1. 看到您的履历,既有业界的工作经验也有高校的科研经验,学生比较想读公司财务方向的phd,但也有考虑毕竟公司财务许多问题是与现实结合很紧密的,有业界的经验会不会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实际和透彻?您的工作经验给您带来了哪些insight么?
2. 许多老师说实证的公司财务主要是对“故事”逻辑的把握和验证,方法上并不占主导地位,您怎么看?您在着手论文的时候通常从实际问题出发还是从文献研究出发呢?
3. 读文献的时候虽然是同一个topic,仍有文献浩如烟海的感觉,并且各个子的领域又有交叉,请问您对文献阅读有何建议?
4. 学生非常希望能够申请国外公司金融方向的phd,您能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谈谈您最看重希望在此领域研究的学生具备何种品质么?
非常感谢,期待您的答复!A:谢谢,我昨天看了你的问题后仔细想了一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我个人从业界经验中收益无穷。的收获在于提升了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做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出好的问题,从书本到书本并不是的方法。实务经验对找到好的研究问题确有帮助。当然,对于大学老师而言,有实务经验也有利于上好课。
2. 实证公司金融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比如现在大家普遍对“identification strategy”的要求很高,对变量的内生性比较敏感;最近十年,结构性估计的方法也广为使用。故事重要,但好的实证设计可以让故事有说服力。
我比较喜欢从问题出发,然后再看文献有没有回答问题。如果没有的话,我再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做下去。
3.读经典文献,反复读。别的了解即可。一般金融博士项目博士课程的阅读清单里都有经典文献的目录,大家对经典文献的看法蛮统一的。
4.简单地讲,对问题敏感、对数据敏感。做学问其实很辛苦,也会常有挫败感,需要有心里准备。但喜欢的话,它会给你的回报。
7,刘老师:
您好!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
1、最近小微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且风险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银行利差和盈利水平相对较高,在此大背景下,您是否认同退出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2、多年以来,中国监管者的态度都极为谨慎,不敢引导金融体系驶向竞争的“惊涛骇浪”,而随着6月初以来的两次降息,中国ZF已在设定存款和贷款利率方面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自由,请问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是不是悄然提速了?
谢谢!A:谢谢!非常好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个问题,我认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在于ZF需要转换思维。不能总认为金融业是“皇家禁地,外人免进”。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土地、能源等)的严格管控是形成中国经济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原因所在。美国可以有8,000多家大小不一、服务范围、业务模式迥异的银行,中国经济这么大的体量,为什么不能多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和私人银行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关键看做了些什么,还准备做什么,而不是说了些什么。金融中介体系问题重重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需要看ZF有无魄力市场化利率,并允许私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两者缺一不可!
8,刘老师:
您好!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方面您认为有哪些研究的突破点,可以切实可行的帮助中国金融市场稳定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的黑幕交易很多,信息共享的不公平给许多小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您认为从股票数据本身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和角度来进一步研究信息的提前泄露现象
谢谢老师!问的不对的地方请老师谅解!A:谢谢! 关于金融监管,我前面已经谈了许多。
内幕交易是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敢惩敢罚,敢打老
虎,不要只抓虾米。至于通过数据来研判,对数据的分析确实能够帮助找到疑点(比如,交易量或是股票收益率的异常分布等),但很难作为定罪依据。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对内幕交易要求辩方举证,即,要求辩方自证清白。但是,真正要遏制内幕交易最终需要制度环境的整体改善。
在行政效率和法制之间,我选择后者!
9,坛友chenhong0188:
刘老师您好:
我想问以下三个问题:
1、我国目前是否有股票期权交易市场,若果没有您能不能预计一下我国大概多久能实现股票期权交易。以及实现股票期权交易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2、我国目前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我看到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负面报道,您能否谈谈我国持有美债的您观点。
3、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资金较为紧张,最近又存在企业的担保问题,您能否谈谈作为一家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做好哪些事情来应对资金的短缺。
谢谢!!!!
A:谢谢!谈谈我的看法。
1. 已经有股指期货,推出股票期权应该在议事日程之中。只是在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制度问题重重的背景下,我不认为推出股票期权会对资本市场发展会有太大帮助。
2.这是典型的“资本逆向流动之谜”(the paradox of capital)。资本本应由投资回报低的国家(比如美国)想投资资本回报高的国家(中国)流动,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我们国家这种资本逆向流动反映的其实还是金融压抑。我们钱多,但金融体系无法把它们配置在收益高的地方,形成不了资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靠深化改革,确实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
3.没有办法,很无力!寄希望于未来的努力!
10,坛友cglee:
请教刘教授怎么看待《货币战争》中的观点?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还是不懂装懂、哗众取宠?
A:如果对Rothschild家族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哈佛的金融史大家Neil Ferguson 的The House of Rothschild一书(有中译本),分析要严肃得多。专业与业余还是有区别的。
11,坛友sewind_tj:
刘老师您好!
非常高兴您来论坛给我们网友答疑解惑。
我有两个问题:
1、公司金融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投资现金敏感性、现金持有等等。我的问题是目前2年内,就您的角度,这个领域中有哪些焦点主题呢?您很忙,您能给我列几个关键词也行。您的建议将会对我有重要的方向指示作用。
2、在公司金融领域中,从变量设计的角度,有一些学者常常会使用到创新指标,如R&D等。我的问题是:您是否能推荐几篇经典或前沿的文章呢?
A:谢谢!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这几年研究banking, 金融监管的文章比较多,估计还会热一阵;另外,我们也看到大部分西方国家增长乏力,所以研究企业投资和投资效率的文章应该会有很多的现实意义。
对于创新变量,R&D衡量投入,专利(patents)衡量产出,各有利弊。现在一样很大的文献研究这些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到NBER网站上看看,他们整理了全球各国在美国注册专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