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_zr 发表于 2012-8-24 11:46 
你的例子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价格不变,商品量不变。
那么好了,多花1小时也好,少花半小时也罢,商品量 ...
有门道。
劳动量须归附商品量。商品量有二个涵义,其一是指数量大小,其二是指质量高低。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制约着商品数量和质量。
马克思说,(相同质地)麻布的生产率若超出了社会需求,尽管这超出的部分中凝结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终究结局仍逃脱不了麻布的生产者与其麻布一起“被绞死”的命运。
商品质量永远是没有限定的。在商品数量实现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必要需求和基本的生活消费资料得以保障以后,人们就会将社会生产力转向追求商品质量上,表现为商品质量上的研发、创新和提升。商品质量的提高,必然促使商品品质发生革命性改造。例如,30年来,中国家庭的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液晶电视和IED电视,都是电视,但是能够视为“同一”商品吗?在此情况下,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应如何测量?30年来,中国家庭的座机电话、大哥大移动、小灵通手机、普通手机和苹果智能手机,都是电话机,但是能够视为“同一”商品吗?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及其革命性变化,都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劳动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一“动态”情况下,制造某一使用价值所需的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又应如何测量?
毕竟,时代不同了。在商品数量满足“社会必要需求”的基础上[1],人们开始追求商品品种、品质和质量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属于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静态品”(注:在商品数量满足“社会必要需求”的基础上,更关注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分配中的公平与正义。),今天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论应属于“动态品”(注:在商品数量满足“社会必要需求”的基础上,更关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长中的“机会均等”。)。“动态平衡”是现代价值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1]:中国商品数量占世界商品总量的50%,但其GDP表现的价值量却仅占世界GDP的10%。反过来说,人家商品数量的10%所内含价值量,有可能等于50%的中国商品总量所内含的价值量。人家以商品质量对抗中国商品数量,或者说是,人家以高质量的商品去换中国低质量的商品。从长远观点看,在商品数量满足“社会必要需求”的基础上,中国人也应着力追求商品品种、品质和质量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式及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