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西部一个贫穷县城,经济不发达。但是现在有个现象:县城最好的生意是餐饮业,最好的餐馆是一些县级领导开的,其余部局领导开店的更是不计其数。商铺门市很多都是机关单位集团购买。房地产业更是如此。“存在即合理”,我不知道这种现象究竟好不好。县城缺乏外来投资,本县也无大的工业支撑。在外来投资缺乏下,领导干部带头搞活经济这种现象有弊还是有利?欢迎大家讨论一下。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们这也有类同的现象,比如,某个局、某个领导开个饭店,然后,公款消费就能把这生意做上去。这种生意是一种寻租行为,不会生产诸如创新、节约等效果,相对私人消费和投资而言,是低效率的。
只要计划、行政手段还在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这类现象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私人经济的发展,WTO的签订(其实是让外国人同等条件下竞争),这类无效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这种现象可以用以前经常说的一种比喻来说明,即把政府比为大河,老百姓比作小河。由于把小河的水源不足,政府及其官员就主动把所有小河中不足的水都集中起来,在大河中进行流转,结果在外面的人看来,大河里好象还是有点水的(经济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但小河的水却越来越干了(经济的造血功能不断下降)。
如果大河里的水不蒸发,经济在总体上不会下降。但是,如果大河里的水被抽掉了,或被转移了,水量很快就会下降,经济必然要萎缩。这正是当地国内很多传统社会和经济落后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六日电 中共中央最近有针对性地发布了《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的处理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央纪委和中组部也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二00四年四月底完成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问题,以进一步加强对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从政行为特别是政商关系。
大家不知看没看过《南平寓言》,南平的发展中南平市委就向市里的一些企业下派了企业助理,在欠发达地区优秀的管理人员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农民企业内部管理确实混乱。企业花了大价钱请了管理学博士,但是起效不大。还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的下派的政府官员解决了管理方面的混乱问题。
一句土话“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