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品的属性及其政策意义
物品理论可以在规范意义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医疗和住房作为公共服务的属性,并以此理解政府的作用。本节的分析表明,教育、医疗和住房,其公益性和私益性在理论上界定虽然有一定的逻辑,但在政策意义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在规范意义上,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并因此而导致在政策上的选择带有很多人为的特色。
1.教育物品的属性及其政策意义
教育服务,一般来说,具有明显的私益性。受过教育的人,往往收入比较高,社会地位高,生活水平高,人也往往比较有修养。所以,投资于教育,往往是回报率很高的选择。但是教育,也有公益性,这一公益性不是标准经济理论意义上所说的物品自身具有不可排他性,和边际成本为零,而在于其有正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接受教育的人,投入很大,回报也很高,其中一部分回报是由社会获得的。它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政治发展和稳定。
根据这一分析,教育如果公益性很强,就可以通过公共融资,公共生产。这就是公立学校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基础教育,在传统社会,具有很强的私益性,但在现代社会,却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为如果有人小学、初中都没有毕业,他们将是现代社会中的低素质人口,将成为现代社会的包袱。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还不利于社会进步,还有可能影响政治发展和稳定。所以,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国家都建立了公立学校,实施义务教育,每个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而且由国家出资。当然,义务教育,不仅仅出于公益的考虑,更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一旦商业化供给,穷人的孩子将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由国家出资提供教育,就可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当然,国家提供义务教育,并非要垄断基础教育,而是说,要给国家有义务提供普遍的基础教育。如果有人愿意选择私人教育,国家则不应该禁止。而国家是否是要给这些私人教育,提供资助,却是另外的问题了。根据国家有义务提供普遍的基础教育的原则,如果有人选择私人教育,政府也有必要给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对私立学校的支持应该与对公立学校的支持应该是一样的。
高等教育,一般来说,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私益性。所以,市场化的国家,一般都倾向于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都是收费教育。公立学校往往是成本分摊,而私立学校,则往往学费很高。当然,其中的博士生教育,则往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国家往往会给与很强的资助力度。
不过,即便如此,从政策角度来看,教育的私益性和公益性的判断,还是相当具有人为色彩的。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很难区分其外部效益到底有多大,据此也很难确定国家应该给与多少补助。另外,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来看,国家通过教育实现转移支付,在现代化的国家,还好办,在现代和传统经济共存的国家,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收入转移支付,是发展人才优先,还是基础性的教育公平优先,是发展城市所需的教育优先,还是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教育优先,依然是现实存在的巨大难题。
这是这些难题,约束了中国教育政策的选择空间,也使得中国的教育政策所呈现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