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819 11
2005-03-26

  几天没到BBS上发一个帖子,关心的人问我,是不是对这个BBS不关心、没兴趣了。我说,BBS到处一样,重要的是哪里玩得高兴,就到哪里玩。在CENET玩了几天,自认为几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解释,没一人理我。弄得我很无趣,想起了鲁迅的话,不管你的观点对OR不对,没人理,总是滋味不好的吧,周国平语:“一个无人分享的高兴并非真的高兴,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 绝对是一个正真的痛苦。”想来是有道理的。所以,我还是感觉这里有趣点。

  3月26日要去听浙江一个摄影记者王芯克讲摄影,25日晚与同学聊天,从10点聊到后半夜,期间,有两个真实的故事比较有趣,此帖先讲一个。另外一个关于同样商品房,租金不同,差异很大,我还没对此作过仔细观察与调查,等到时再贴出来吧。 

  朋友说起一件关于垄断的事。他说,以前在浙大上研究生时,住的宿舍是公家的,是学校垄断提供服务的。现在在杭州某高校教书,学校在下沙,由于学校把后勤服务包给了私人,因此,他们的宿舍也由私人建造,服务也有私人提供。他发现,后者的产品质量远不如前者,比如,后者的墙面有许多一寸大的裂缝,下水道很小,常堵水,不到三个月,电灯、日光灯换了四次,电路断了五次,叫人来修,是叫一次,说来了来了,但大半天过去仍没人来修,再联系,说事忙,过几天再来修,而且这些修理费用是由朋友自己出的,同样一个灯泡,价格比在玉泉时贵。在玉泉时,房子和各类服务的质量显然比下沙好多了。这两种情况,需要一个解释。

  朋友认为前者是公家垄断,后者是私人垄断,由于是公家垄断,故他不太在意利润的多少,他会比较政治和舆论,在这些压力下,提供比较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比如,学校学生发现自己学校的住宿条件和价格与别的同等学校不能比,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学校由于挣了钱,也不全由自己支配,没挣多少钱,反而会被认为是支持教育,下次,可以把住宿条件、收费上的优势作为争取费用的资本呢),而且收费比较便宜。私人垄断(由于这类房子建造的人后少,可以看成是垄断的)更关心利润,较少关心与在乎政治、舆论等等因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比较低,而且收费较高。他认为,同样的垄断,公家的效率可能比私人的高。

  我问他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可不可以把这个解释一般化,他说还没有。我认为,在玉泉时,由于你不住学校宿舍,你可以住外面的民房和宾馆吧,要是这类住外面的学生达到一定比例,学校就会有管理、舆论等等有麻烦,我认为这是学校与外面房子之间竞争的结果。在下沙,人烟稀少,一定程度上荒山野林的,这竞争压力就比较小,私人提供质次价高的房子和服务在所难免。

  家认为,我们的解释哪个更有理点,你有没有更好的案例和解释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7 13:38: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26 22:34:00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统一的解释的,即你不可能从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来,你的朋友的解释已经足够了

也有可能是由负责人员的素质所决定的:我翻译时无论收费每千字30元还是125元,其实我都是一样做事的

这里有个教训是值得记取的:理论模型对现实现象的解释是有限的,这里不少“半仙”之所以以为自己洞察力非凡就是不懂学术研讨的游戏规则,当他们改动了模型存在的前提条件时,没有一个纯粹的理论模型(从马克思的价值论到宏观经济的汇率和币值问题再到科斯的企业理论)可以成立,因此,也不能因此凡事试图形成模型来诠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6 22:46:00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统一的解释的,即你不可能从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来,你的朋友的解释已经足够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由于我对那个现象比较陌生,故解释起来比较吃力,但并不是说一定不能从中挖出有价值的解释来,要是观察够仔细,是可以拿出有力的证据来推翻其中许多竞争的解释,显示出哪一种解释更有说服力的。

我最近在看朱锡庆《有场景的经济学》,他把哈耶克所谓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特定知识叫作场景知识,你对一个场景的预期目标作出了行为,你会“捡”到你意想不到的,预期目标之外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哈耶克所谓自发秩序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这一观点,对我有很巨大的启发力和说服力,我想想许多现象,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严重推荐朱教授这本《有场景的经济学》一书,书很小、很薄,价格很低,但说理清晰,对制度形成有原创性的看法,值得一读再读。这个意义上,实践是高于理论的,你去看、去观察、去行动,才能得到意外的“知识”,才能把这个大量意外的知识一般化,形成理论。这个意义上,奈特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解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00:48:00

朋友认为前者是公家垄断,后者是私人垄断,由于是公家垄断,故他不太在意利润的多少,他会比较政治和舆论,在这些压力下,提供比较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比如,学校学生发现自己学校的住宿条件和价格与别的同等学校不能比,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学校由于挣了钱,也不全由自己支配,没挣多少钱,反而会被认为是支持教育,下次,可以把住宿条件、收费上的优势作为争取费用的资本呢),而且收费比较便宜。私人垄断(由于这类房子建造的人后少,可以看成是垄断的)更关心利润,较少关心与在乎政治、舆论等等因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比较低,而且收费较高。他认为,同样的垄断,公家的效率可能比私人的高。

你的朋友的解释就很有力,不过,那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你敏于观察和思考是好的,不过,指望一套理论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可笑的。看看“马经”版有多少人在发表自己的价值论吧,但在西方,马克思和马歇尔之后就没有这类大家了,大家在提不出更有力的模型之前,宁可回避这类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形成不了现代科学的一个原因。

任何理论模型都是建立在抽象基础上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很少是纯粹经济性的。价格问题如此,汇率问题如此,垄断与效率的关系也是如此。你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多数人最后不是消极地信奉某一派的理论(以他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就是只相信自己的所谓的洞察力(根本上重新建立一套理论)。

恕我直言。

请参考索然关于业余学者与专业学者的一段论述以及一刹春答复张三李四的那个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08:33:00

以住宿条件的好坏来评价效率的高低,可能有点问题。

如果我们去偏远山区农村借住,尽管主人已竭尽其能(甚至杀了自己家多年养的老母鸡给客人吃),也可能不如在城市小室舒服。

如果我们在城里租一小室,尽管主人百般算计,也可能比山区农室舒服。

两种情况,谁的做法更有效率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09:07: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3-26 22:46:35的发言:…我最近在看朱锡庆《有场景的经济学》,他把哈耶克所谓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特定知识叫作场景知识,你对一个场景的预期目标作出了行为,你会“捡”到你意想不到的,预期目标之外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哈耶克所谓自发秩序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这一观点,对我有很巨大的启发力和说服力,我想想许多现象,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严重推荐朱教授这本《有场景的经济学》一书,书很小、很薄,价格很低,但说理清晰,对制度形成有原创性的看法,值得一读再读。这个意义上,实践是高于理论的,你去看、去观察、去行动,才能得到意外的“知识”,才能把这个大量意外的知识一般化,形成理论。这个意义上,奈特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解释了。

这个思路是可取的,但完成这一理想绝非易事。前人的理论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前人的理论可以节省自己许多经验(当然许多人也不信这一点,可能一些所谓信奉哈耶克的人也不相信这一点)。严密而逻辑的理论是知识继承的好工具,也是发现新知识的好工具。任意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知识,本身也违背了哈耶克的说法。从大量分散的知识中“提取”,是更艰苦的工作,一个好方法是学习前人既成的(很成形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本身就可能是众多人“提取”的结果,或者提供了“提取”的工具。如果总不相信前人,那也就没办法了。

这里给出的一个方法(仅供探讨)就是:回答“为什么前人没有思考自己思考的问题”。

自然科学中,通过对“夜为什么是黑的?”的思考,直接推出“我们所见的宇宙”起源于特定有限的时刻(即不可以无限追溯过去)。而这一问题真正之谜在于为什么以前的科学大家们都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物体之所以有惯性,是因为遥远物体(对其的作用,当然也是相互作用)——马赫原理,利用这一观念,通过银河系的形状可以直接推出银行系外存在大量(大质量)天体(即银河系不可以是全部宇宙)。然而信奉马赫原理的爱因斯坦也相信过银河系是全部宇宙,直到他亲眼用望眼镜看到其他星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