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的负效用?
在开始关于经济学分工的话题之前,先说一说管理学。
如果要给管理学画一个界限,乔治梅奥的霍桑试验似乎是一个比泰罗都要明显的界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霍桑试验之前,基于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关于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霍桑试验对管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人的社会性,即人是社会人。这两种人性基本假设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区别,特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提出的X、Y理论,尤为突出其区别。
简单的说,X理论就是西方基督教思想中一直坚持的人性邪恶论,这一论点在中国古代也为法家所深深认同,即人天生是邪恶的,人天生好逸恶劳、懒惰,一切的劳动都是处于强迫。这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人性观。
Y理论则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所突出强调的人性善良论,即人天生是勤劳、善良的,只有在劳动中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欲望,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是一种主动的人性观念。同样这里可以把人比喻为:一泓清泉。
管理学的知识谈到此为止,对这些知识的简单了解可以使我们下面的论断更好的展开。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经济学的分工。
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始于柏拉图、后来在西方也有很多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关于分工进行过论述,如西塞罗、哈其森。第一次让分工走进华丽的经济学殿堂的人是斯密,这也是现代分工思想理论的鼻祖。斯密在其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以一个生产大头针的例子,详细的阐述了分工的思想、分工的好处。同时也指出了分工的负效用。这里先不谈现代经济学家对分工负效用的论断。我们先看一看分工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舞台上到底舞出了什么样的精彩舞步。
可是,当翻阅一些经典经济学教材时,才发现原来分工思想在群芳斗艳的经济学舞台上,一直只是一朵安静的“奇葩”,也许正式因为绽放不了,所以人们会认为他绽放后一定是一朵奇葩。
当翻看经济学经典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在所有的教科书中,关于分工都有篇幅,而且分工的思想普遍涉及经济学很多领域。但是分工到底是什么?是谁在主导分工?到底如何分工?在众多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没有一个人解释过这个问题。这里要提的是在所有经济学家的厂商理论中都会使用的一句话:“给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情况下。”这就是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象的说明这种现象。如果把分工生产比作一棵树,斯密指出说:“这棵树不光有枝干,还有很多树枝。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可是经济学家们都没有找到找出那些枝干的方法,只好用一个“黑箱子”在经济学空间里给那些个枝干留了个位置,说这里面是一棵树的枝干。
要谈分工,我们不能不谈杨小凯,这位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大师。也许学习经济学的同学耳熟能详的是像张五常、高鸿业这样的经济学大师,但是在经济学国际领域,杨小凯的成就丝毫不比他们任何一位低,他也被称为最靠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其开创的超边际分析学派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继边际、均衡这两大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而他也被称为分工领域的拓荒者,是继斯密以后在分工理论方面造诣最高的经济学家。下面我们简单的谈一谈杨小凯的超边际理论和分工方法。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解决分工理论的方法就是一句话:“给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情况下。”这就很难解决分工的决定问题,另外这种将分工机械化的看为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法也很难发现分工里面在具体存在的一些均衡。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里面可能还存在这帕里托改进,但是古典经济学家没人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市场决定了分工,分工机械的选择人。此理论下的人只是被动的被分工选择。这似乎与杨格定理指出的也很相符。
而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这句话进行了全面的解剖。他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新视角重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多种互相独立的经济学分工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给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情况下”,杨小凯向前一步分析了决定分工的最基本动力,是人的内生化选择,既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要进行怎样的分工,而主动的去选择、适应。在这种理论下,分工是人的社会选择,而不是像古典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是分工选择人。而且这与杨格定理也可以相容,因为市场的扩大也可以解释为人的内生化选择,这样一来杨格定理在市场和分工之间就加入了一个社会人因素。杨小凯的理论就像是一只大手,揭开了罩在枝杈蔓延的那棵分工大树上的“大黑箱”。
至此,我们可以将前面讨论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相结合来审视分工问题。
如果我们用管理学的X人性理论,结合这古典经济学家的分工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分工影响十分严重的负效用,因为分工强迫了人的意愿。但当我们将管理学Y理论(这个理论自霍桑试验以后逐步成为管理科学的基础人性理论)结合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框架下的分工理论去解释分工,分工的负效用也许只是少见的事件。
当然,适当的审视一下分工的负效用也是有必要的,鉴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训,可以使人类的发展更为和谐。但是一味的强调分工的负效用,甚至基于此去阻碍分工的发展,这必然是阻碍人类发展、阻碍经济发展。
在当前社会学科、心理学科高度发达的科技背景下,即使分工有部分的负效用,我想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去解决,这也就是现代社会广泛关注的人权、自由、福利问题。所以分工的负效用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不管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经济学都应该在分工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向前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