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的不足 【程恩富教授说:"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这就是他的"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但在本人看来,这种泛泛而谈的价值论实在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与精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即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耗费"才有资格形成相应产品的价值,不必要的劳动耗费,那怕它是多么辛苦的体力劳动,都不能形成价值。这样,"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中,有哪些劳动能够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价值,就很难说了。相同的物质生产的劳动,它有时候可以形成价值,有时候又不能形成价值,就看它是否"必要"了。如何看待这个"必要"呢?如何知道你的劳动耗费是必要的呢?所谓"必要",通俗地说就是:必不可少地需要;如一个人在某单位工作,他对于单位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他,单位就不能正常运转。而其他人则可有可无,不会对单位运转构成影响。这样,这个人在这单位里的劳动(工作)就是"必要"的劳动耗费,它是有资格形成单位所生产产品的价值的。那么,又如何判断他的劳动是这样的"必要"呢?比如他是打铁师傅,他的打铁技术很好。在手工打铁时代他的劳动就是必要的。但如果时代进入了机器生产时代,手工打铁时代已经过去,那么他的打铁劳动也会从必要状态变成不必要状态,他的劳动将不会再形成价值。可见,问题最终归结为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即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社会生产处于什么样的平均成本耗费状态。如果社会生产的平均成本耗费状态较高,那么对于每单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成本耗费(包括劳动耗费)就可以较高,这样他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可以形成产品中的价值。相反,如果社会生产的平均成本耗费状态较低,那么将"害死"许多生产者及劳动者,因为将会有许多生产者与劳动者的成本耗费变成了"不必要的耗费",从而不能形成价值。这一点也是解释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关键。因为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发达,生产率很高,使单位产品所包含的成本耗费(包括劳动耗费)很低,产品可以很低价格在全球市场上销售。而这种低价销售会严重打击其它国家中相同行业的生产与经营,迫使原本成本耗费较高的这些行业陷于困境甚至破产,这些行业的产品原先所凝结的劳动会从"必要"状态变为"不再必要"状态,劳动者纷纷失业。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要劳动价值论)具有这样一个奇妙性质:社会高成本构成则使每个生产者的产品具有较高价值,而不管这些生产者是否真正花费了劳动在这些产品上面;相反,社会低成本构成则使每个生产者的产品具有较低价值,而不管这些生产者花费了多少劳动在这些产品上面。前者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经营的宽松状态,获利容易;后者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经营状态的紧缩状态,获利困难。---黄焕金】
如何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 程恩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引发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当前,理论界和社会上对究竟什么样的劳动能创造价值等"热点"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学习《讲话》,对如何深化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谈一些粗浅看法。 劳动价值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科学构建的,是劳动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点,体现出学术上的科学性、运行上的实践性与功利上的阶级性三者的高度统一。任何脱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形成的经济学范式,均缺乏逻辑性和现实性。革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以劳动二重性论点为枢纽和理论假设。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地位和政治重要性,使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一致强调:只有推翻它,才能从逻辑上摧毁马克思经济学和共产党的理论大厦,也使某些人从反面感到,它"是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想的一个深层次思想来源"。
劳动价值论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代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完全科学和准确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机制,因而大多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仍处于不发达或极端贫困之中,少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强国也经常处于衰退、停滞或慢速增长之中,其根本原由在于"劳动价值论缺位",由此不断推出的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政策都难以根治整体绩效不高和贫富对立的顽症,高新技术、经济知识化与全球化不可能根本扭转这一态势。 劳动价值论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目前,强调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和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突出科技和教育劳动的重要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个人总劳动和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所占的比重都明显增大,社会各部门中以智力劳动为主的部门所占的比重也明显增大,因而,有必要充分肯定并深入探讨科技劳动和教育劳动如何创造巨大价值的内在机理与多种变量,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奠定经济学上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第二,有利于纠正文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的传统观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今物质产业的文化含量急剧提升,独立的文化产业也急剧扩大。先进文化观念的创造与传播,先进文化技术和物质设施的创造与使用,先进文化商品(如,许多高雅文艺和健康的大众文艺作品)的创造与交换,均离不开活劳动创造价值或实现价值这一基本原理。可是,以往中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承认文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现在需要除旧布新。 第三,有利于重新认识管理劳动的巨大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各项经济管理。过去,在人们的思想中,似乎创造价值的是企业内直接操作人员,厂长、经理等管理者好像仅仅是指挥、协调,并不创造价值。现在可以明确,不仅公有制生产性企业,而且私有制生产性企业,凡是直接从事具体经营管理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也就是说,私营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者所获得的正常薪金是自己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非剥削所得。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不适当地强调阶级性而不敢承认这一点,并非马克思的原意,现在必须确认。 第四,有利于阐明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体制,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结构。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计划型和产品型的,同劳动价值论没有关系,而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型按劳分配同劳动价值论就有直接的关联了,因为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的分配都与价值的创造和交换密切相关。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可以科学地解析现阶段坚持劳动主体型分配格局的必然性,进而从思想与操作层面促进财富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澄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 首先,要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种种曲解。例如:以为劳动创造价值是单指体力劳动;以为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小生产时代;以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以为劳动价值论不承认有形或无形的生产资料创造财富或使用价值的巨大作用;以为劳动价值论仅适用于实物交换的场合和一国内部的交换。 眼下最流行的片面看法是,以资本要素被知识要素所取代为理由,全盘否定劳动价值论,主张笼统和模糊的所谓知识价值论,并以比尔·盖茨为实例。其实,发展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包括知识价值论的合理内核,因为它确认所有创造知识的生产性劳动会提供新价值,但离开活劳动,抽象的知识本身是不会自行创造什么新价值的。作为管理和技术知识的直接经营管理者---比尔·盖茨,确实创造了部分价值,不过,微软公司的绝大部分价值和财富是该公司的其他劳动者创造的。 其次,要批评倒退到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上去的种种误点。比如:"社会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创造价值的翻版;"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认为,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劳动的土地生产力和资本生产力也创造价值,不过是用马克思语言来表达的19世纪西方庸俗的"三要素论";庸俗的"三元价值论"认为,劳动量不能归结为劳动时间,是土地、资本、劳动三者共同创造价值;"多元价值论"认为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经营在内的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甚至其他一些非经济要素,都能创造价值,也只是扩展的、更为错误的一种"泛价值论"。尽管这些新理论都试图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甚至直接用马克思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但此类发展和创新是不科学的,它会导致马克思经济学的解体,事实上又有意或无意地陷入西方庸俗经济学说的窠臼之中。 确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 由于19世纪文化产业和服务产业不发达,马克思经济学(包括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生产,也由于马克思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和理论细节,因而"后马克思经济学"必须面对新时代、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继续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同时,重点推进和科学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我既不赞成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传统观点,也不赞成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扩展到纯粹买卖、纯粹中介之类的经济领域,甚至延伸到党政军和公检法之类非经济领域的观点,主张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这一"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恰恰是依据马克思研究物质生产领域价值创造的思维方法,并把它扩展到一切社会生产部门后进行科学分析的必然结论。 其一,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物质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如为市场提供物质商品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仓储业、物质技术业,以及流通等领域中的相关劳动。 其二,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文化(精神)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如为市场提供文化(精神)商品的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展览馆、园林和旅游等相关劳动,其中包括讲课、表演、解说和导游等无形商品或服务劳动。 其三,凡是生产劳动力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有关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部门有:医疗卫生、体育运动、美发美容、教育和沐浴等等。这些部门的许多服务劳动能直接生产和再生产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 最后必须指出,社会各类劳动体现了社会分工,有的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有的属于实现价值或价值形态转换的流通劳动,有的属于分割现存价值的分配劳动。我们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才是重要的、甚至是高人一等的,因而把一切服务劳动乃至社会上所有的有效劳动和有益劳动,统统说成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劳动分工和活动性质。我们更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谬论,认为一切同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活动都是生产劳动,这就有意或无意地否定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割、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以及不同类型的劳动在本质上的差异。在实践中,采用的是国民收入账户的统计方法,对于由此产生的经济数据、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也必须用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来科学诠释。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1年09月13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