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股市的问题,集中起来是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发展的问题,二是股指太难看,股民不高兴的问题。当然,这是表面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经济低迷,股市受损;二是股市的机制问题。经济低迷 ,是宏观经济不景气,股市受到影响。机制问题,实则因为中国股市没有真正的分红机制,投资收益机制扭曲所致。 劳动创造价值,任何公司、投资的价值,其实都是管理、生产、经营人员的劳动财富的再分配。表现在股市里面,公司的价值其实就是公司返回给投资者的现金回报,也就是现金分红,而不是股票的涨跌。然而现在的股市分红机制不正常,分红是上市公司的恩赐,看管理层的心情或者道德血液的浓度。而监管层和学者们也认为股市自己就有价值(按照资本论的观点,这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场所而已,根本不创造任何财富)。于是,股市对股民的价值真的就成了股票的涨跌。
任何投资都需要真金白银作为回报,也就是真实的利润反馈给股东。但是,由于股市没有真正的分红制度,就像人民日报说的,上市公司分红只够吃早点,回本需要百年。假如一个真正的投资者持有某个铁公鸡公司的股票。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他(她)投资的回报机制应该是公司按照股票份额把投资收益反馈给他(她),他(她)从公司的经营利润中提取自己的投资收益,这就是通过股市投资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我们的股市是没有这样的强制机制的,分红是慈善,凭自觉,看管理层高兴与否,看管理层责任心高低。也就是说,股市投资,是不能指望从投资对象那里得到经济回报(总体如此。茅台等少数上市公司还是很大方的,例外),投资者真正获得回报的机制,是股市的各方——监管、专家、公司、投资者自己——忽悠更多的人买股票,一方面,把股票推高,另一方面,先前持有的人可以从后面买家那里获得现金回报,后面的人之所以愿意买前面人的股票,来源于两个:一是股金分红,二是更后面的人来买。在这点上,咱们的股市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幸运的是,股市建立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成长得不错,有很多资金、很多人可以投入股市,支撑了股市的繁荣,加上央行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发行速度,支持了股市价格的上涨。
正常的股市结构,应该是实现投资-回报机制来源并植根于企业的盈利:股东(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购买股票——》公司经营——》产生公司利润——》分红、股息等现金回报——》股东投资回本并得到投资收益。所以,分红、股息等现金收入就是股票的价值来源,上市公司的分红、股息机制正常,股市的投资机制才真正是投资机制,市场才有定海神针。也许,有很多人可以举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太早分红、派股息不利于公司成长的理由,比如,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就在1995年后直到最近才分红。不过,第一,也就只有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这样,而对这些企业来分析,微软、甲骨文、思科等高新技术公司在10-20年不分红后,也开始分红、派股息。第二,重要的是,他们是高新技术企业,是真的那种,而咱们的股市里面,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多。第三,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股市结构,有退市机制,股民对分红的耐心可以用脚投票、抛售手中的股票到一定程度,股价跌到一定程度,大股东就有义务、有压力得自己收购、把公司私有化,而我们的股市,都是主管部门择优上市的,都是好孩子,不能退市(新近的退市改革也是郭主席来了刚刚开始,还没有试刀)(用某种话语方式来说:不存在退市),就算是股价跌惨了,大股东也没有义务、没有压力要回购。
咱们的股市投资-回报机制来源于不断有人进入,也就是:老股东购买股票——》新的股东被吸引进来买股票——》股票自身的供求关系推动股票上涨——》老股东股票“价值”上涨——》出售——》回本并实现投资收益。这样的结构,有赖于几个因素的存在:对股市的“信心”,也就是公司、监管、学者、老股民自己能相信自己的忽悠;新的加入者的数量和他们带来的钱。股市建立以来,应该说,在中国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持下,这些因素还算给力。现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实体经济低迷,富人也缺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再暴利的行业也出现了资金吃紧,央行也不敢发太多票子。对股市来说,新的股民,看到老股民等待分红等了太久,总体而言,投进去的钱,收回来的仅够吃早点,回本要100年,过着贫穷的股东生活,连低保都享受不了,当然不会相信公司回报的可能性;而能够进来、想套更下一代的新买家,已经在楼市、各种资金运作里面套牢了。于是,股市玩不转了,股指当然就没人信了,下跌只是时间问题。从股市结构上看,由于股市价值跟公司盈利、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只跟后期加入的投资者、货币发行量有关(在这点上,跟房地产有点像)。因此,股市实际上是没有市场供求曲线上常见的均衡价格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股指其实是个空头指标,是个概念指标,没有常见的投资品所说的“市场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实体经济继续低迷下去(而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货币发行量或者流动性严重收紧,股指跌破1000都有可能,跌破900也不稀奇。
(本文最早发表在本人的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