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观点汇总之一小部分:
1. 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动力和阻力)
2. 行政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不存在实质的差别,而存在跨越公私情况的一般管理
3.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大调整,个人支持改革的条件是:支持改革的预期收益超过其支持改革的预期损失
4. 改革在客观上成了腐败的制造者,体制性和制度性腐败蔓延
5. 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了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6. 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集团化
7. 法治、公民社会和民主可以约束政府
8. 目前的政府改革实际上是行政改革或政务改革,甚至只停留在机构改革层面上。
9. 政府改革4大问题:(1)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2)从优先经济目标向有限社会目标转变(3)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4)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10. 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严重
11. 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是建立有效政府和坚守政府腐败的最关键制度安排之一
12. 行政审批制度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造就了一批寻租者
13. 寻租理论、既得利益、交易费用、公民社会
14. 既得利益分类(1)合法合理的收益(2)合法但不合理(3)不合法也不合理
15. 任何制度都有成本,政府权威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16. 政府模式选择(无限政府和有限政府的选择)、政府职能界定(政府职能的范围是政府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和政府监管的经济本质是政府成本问题
17. 利益决定立场,利益的分化必然有利益的表达
18. 对政府行为的分析要以政府人行为的分析为基础,政府官员的行为并不是出自高尚的利他动机而是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权力、地位、威望、享受……)
19.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公共政策是政府运用自己职能来规范、引导经济法人实体、市场主体和个人行为,有效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20. 中国法制建设滞后,执法程序人为扭曲,尽管采用宪政管理形式,实际上是人治管理模式,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法律、规则而是领导的人治
21. 政府行为应该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
22. 政府部门要实行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行政权力的扩大意味着公民权利的缩小
23. 中国20年的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4. 中国政府改革遵循3个基本逻辑:组织、职能、政治和3个效率:组织效率(体现在组织结构的合理)、职能效率(体现在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治效率(体现客观政治框架合理和政治合法性机制)
25. 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强化综合管理职能;精简专业部门,强化宏观管理部门。
26. 政府改革的焦点依然是机构、职能、人员编制
27. 国外政府改革有放松管制的改革,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独立和协调的改革,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
28. 未来十年,政府体制改革可能转向职能转变和职能配置领域:(1)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2)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强化执法职能,进行综合执法改革(3)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4)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
29. 诺斯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克服搭便车、道德危机和偷懒行为的社会工具,是节约制度动作的一种有效机制。
30. 意识形态悖论:强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自我封闭性,其本身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降低交易费用而产生的,但是强到一定程度就反过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巨大阻力
31. 理性化的制度体现为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
32. 公平分为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或者分为机遇公平和内容公平,其中内容的不公平大致包括(1)财富的不平等(2)权利的不平等(3)地位和名誉的不平等
33. 诺斯指出制度的形成不是靠一部法律可以解决问题的,制度是人们长期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导致的巨大人力物力浪费可看作人类经济史对制度建设的投资,也即“交易费用”。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一部的变迁依赖于以往的改革路径
34. 管制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是为矫正市场失灵“而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35. 对管制的影响的分析可以从宏观层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来分析管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管制一般损害经济效率。
36. 政府创新在内涵上主要体现为理论层面、体制层面、技术层面的政府创新,最终使政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无限走向有限,从集权走向分权,从人治走向法制,从权威走向民主。
37. 能承担行政基本功能的政府也可称作有效,但这个“有效”是效果而非效率。
38. 中共组织是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核心的主导的体制化的政治结构,中国政府的整个过程“从利益表达、综合和政治沟通到政策制定和执行等都与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党的领导原则在政府过程层面的具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