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960到1970年间,台湾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耗尽,工资开始上涨,开始出现了低技能劳动力紧缺,正当台湾处在告诉增长中的时候,工资上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八十年代初期又出台了新的法律,对最低工资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最定工资制度,养老金和加班工资都得到落实,导致工资成本上升明显,劳动生产率的上涨却慢于工资上涨。不过有利的条件是,台湾此时已经积累了较强的资本实力,此前通过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台湾的出口有很好的表现,比如,70年代,台湾就从日本承接了自行车行业的转移,今天大陆的捷安特自行车能有过硬的质量,可能就是得益于那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台湾应对工资上涨的措施无非是加大研发力度,向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攀升,同时也将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外转移,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洲国家都出现了很多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的迅猛增长是在1992年以后,1995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中,与大约1/4都属于电子产品制造业。
真正发挥了威力的是台湾的科技园区,新竹科技园1987年成立,是官方主导下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其中汇集了大量从美国回来的技术人才。ZF当局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科技园模式的成功。从官方的科研就够孵化出了很多高技术企业,被称为孵化公司。吸引企业进入的政策包括,提供低利率资金,出口补贴,ZF的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官方的项目基金最高可以达到企业投资的50%。申请进入的企业必须同意,每年的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出口也要达到规定比例。为了真正帅选出最优秀的企业进入,决策的的委员会由官员、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构成,保证了公平。按照规定,一旦企业未能达到标准,出口或者研发的投入的比率不达标,就会被踢出工业园区,并且研发成果的一半产权要留给官方。正是在这种安排下,企业一方面受到利益的刺激,同时也承担者很大的压力,因为要进入国际市场,是一个很硬的标准,和外国企业一较高低,是真刀实枪的搏杀。
就是在新竹工业园,诞生了台积电这样的电子行业巨头,2011年,台积电的营业收入143亿美元,在全球晶圆代工企业中居于首位,而中国大陆最大的中芯国际排名第5,营业收入13亿美元。进入前10的有4家是台湾企业。台湾的第二大工业科技园区是台南,1995年正是建成,到目前,科技园区在岛内已经遍地开花。各地方ZF都积极推动了这种模式。
对于不熟悉这种运作模式的人来说,很可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企业和ZF的关系如此密切,一定产生各种寻租和腐败。ZF对进入园区的企业给予如此优厚的待遇,为什么没有因为裙带关系而导致失败,要知道,当两者之间走得太近,ZF大手笔的提供资助和优惠政策时,往往会形成牢固的关系网,结果是好心办坏事,受到保护的企业很快就会变得不思进取,靠垄断和维持现状过日子。但是台湾却似乎真的克服了这些弊病。仔细分析,有这样几点原因,这也是一些学者总结出来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能去的成功的条件。其一,ZF的政策是保护产业和技术,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企业。一旦企业不能达到标准,就立即撤除对它的优惠待遇;其二,把出口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硬性约束。
台湾的高科技园区,有很强的行政干预色彩,行政干预是ZF主导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也是许多研究分析讨论的对象。1990年代中期以来,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有些人认为这种模式大获成功,也有些坚持认为这偏离了市场竞争的方向,造成很大的扭曲,迟早难免僵化。不过这个争论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关心了。台湾的干预包括很多种,例如压低资金价格并且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为ZF认为有前景的行业和企业提供资金,汇率贬值,出口补贴,这些常用的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的高增长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这些政策在本质上都属于“租金创造”,只是程度略有不同,ZF给予个别企业以特权,让他们获得很高的利率,也就是租金,然后再引导或者直接干预,让他们把这些利润投入ZF想要发展的行业,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是一把双刃剑,需要ZF有很高的水平,识别出哪些行业符合市场需求,哪些行业具有规模效益和关联效应。1950年代初期,日本的就曾经给个别企业垄断进口权利,他们可以以高于进口价2-10倍的价钱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古巴的糖,但是附加条件是,得到的利润要用来补贴船舶出口。日本的企业内部融资比例很高,这正是限制进入等措施制造的垄断租金,然后被用来扩大投资,成为投资率保持高水平的原因。形成垄断利润被认为是培育大企业的重要来源,而在发展的早期,落后国家为了赶超的目的,需要有大企业,迅速提高资本密集度,制造廉价的生产资料。在资金匮乏,企业普遍比较小,不愿意承担风险,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条件下,给予垄断权和特殊保护可以形成刺激,打破市场上势均力敌,企业无法做大的局面。
今天,中国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技术和创新成了未来竞争的核心。从日韩台的经验来看,租金创造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帮助他们从中等收入阶段直冲高收入目标。但是,租金创造需要依赖很好的制度基础,需要ZF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又要求政企之间严格分开。否则,为了刺激创新,到头来,却有可能变成保护落后,阻碍竞争,弊端百出。中国早已通过了当年日韩台经历过的那个阶段,国有企业经营的行业严格限制准入,饱受诟病,日韩台的租金模式在当年能创造奇迹,但是,对现在的中国并不适用。在多数一句,现在有一种普遍的担心是,劳动力成本耗尽之后,中国如果不能在技术进步上有大的突破,就会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可是,似乎进入中等收入之后,实现了持续高增长的,也只有日本和四小龙,取得这种成就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目前,觉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进一步放开市场,充分竞争才是经济增长根本前提。这和“租金创造”是有矛盾的。
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