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049 96
2012-09-19
这个问题应从货币循环说起:
        货币流动存在下述循环,即企业支出货币-----货币购买商品-----企业收入货币……企业再支出……。
        由于企业不能入不敷出,所以企业的产出必须要大于支出,以保证售出商品后获得盈利。
        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将一年内企业的支出货币设为x ,产出商品值为y 。则y > x 。如y不能大于x ,则企业将无法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发生入不敷出的现象而倒闭。

开始分析:
        市场好比一个货架,企业生产的商品被不断放到货架上去售卖,而购买则不断从货架上拿下商品。这种不断放上拿下商品的行为就是“买与卖”。

为方便起见,可将所有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即一年之中,行为上是一个个企业不断向货架上放上自己产出的商品,但数学计算上,只记企业总商品量就可以了。这个总商品量记为y,为此企业整体在一年之中支出了货币值为x 。
则,y > x 。y是x的函数,可表示为:
y = (1+R) x       (R表示企业支出x后,售出y可获得的货币增值率,称“币利率”,y - x则就是“币利”)。

再看企业支出的x 。这个x来源于企业销售上一年的商品所得。X支出的内容包括:纳税、缴费、分红、捐赠、投资等。其中,投资包括了工资和购买原材料,税费构成了ZF的主要收入,然后ZF将这些钱要么到货架上拿下商品,要么转移给别人,比如转移到事业单位、慈善单位或任何单位及人。因此,企业将y放上货架后,虽然到货架上去拿下商品的人是社会全部所有的人(包括ZF、企业、个人,购买行为是经济学所说的ZF采购+投资+消费),但他们持有的货币仍旧是x,到货架上拿下商品的购买力最大只有x 。然而,x在购买商品前,有一部分将发生储蓄、购买证券或被遗忘的现象,且这些购买力以后永远退出了对商品的购买行为。因此,真正到货架上拿下商品的购买力只有(1 - r)x 。(r是币存率,主要由储蓄构成)。
因而在一年之中,企业支出了x,向货架上放上了y,但从货架上拿下商品的购买力只有(1 - r)x 。结果,货架上会剩余y - (1 - r)x = (1+R) x – (1 – r)x = (R+r)x 。此剩余称为“买卖差”。
既然有剩余,如何解决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贸易顺差
即剩余被外国买走。于是企业获得了y的销售,货架上没有剩余。企业第二年可以正常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上也无债务留存。这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遗憾的是不能各国都有贸易顺差。且全球经济一体化,则全球范围,由于商品不能卖到别的星球。所以,一体化时,本无顺差。顺差只是在一国的局部有效。

2.        增加投资或外来投资
这是各国在经济衰退时的常见方法。但是,既然是投资,则肯定要有产出。所以增加投资是在拿下了剩余的同时,又向货架上放上了大于(R+r)x的新货物。这样的方法其实并没有解决买卖差问题,而只是将企业年支出x改成年支出(x+(R+r)x)。(实质等同于x )。相应,y值在增大,剩余依旧存在。因此没有真正解决买卖差问题。

3.        举债、赊销
举债可以扩大购买力,比如国债、银行扩张或企业赊销。如果举债(R+r)x,则可以从货架上拿下剩余,但是,债务会留存到下一年。于是下一年购买力在还债后就减少了(R+r)x 。而下一年还有下一年的买卖差依然出现。这样,必须借出数量等于2年买卖差之和的债务,才可以保证第2年的企业实现销售。于是,一年一年,买卖差以及债务将累积增大。这个债务将永远不能清零,它是债务危机的根源。

赊销等同于举债。

4.        超发货币
为了增加购买力,超发(R+r)x的货币,于是购买力增加了,有能力从货架上拿下剩余。但是,超发的货币如果是以债务的形式投放市场,无论是银行放贷或是国债,则效果等同于第3条,而且还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如果超发的货币补贴(白送)给了居民,则购买力增加了,且居民不会向货架上放上货物,也无债务形成。但是,货币给了居民,则居民属于不劳而获。这样的行为根本上是无理的。如果超发的货币补贴给了企业,则企业支出又属于投资,效果等同于第2条。因而超发货币也不能解决问题。
        QE1、QE2、QE3都是属于这一方式。超发的货币在拿下了货架上的旧商品后,留下了债务。为了清偿债务,则只好又向货架上放上了更多的商品。结果并没有解决买卖差问题,而直接带来了通货膨胀。
所以,QE在引导经济走向滞涨。

正确的方法:
目的:增加购买力,解决买卖差造成的剩余。
条件:不能举债,不能投资,而且货币量要稳定。
首先,需要增加居民的购买力,这个增加的购买力不能来自企业的支出。因此,在货币发行时,需要有一部分用于直接成为居民收入。数量与“买卖差”相应。由于居民必须劳而致获,所以居民可通过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来获得这笔货币收入。即居民的产出并不会售卖。这样,购买力就增加了,买卖差将被真正解决。这种解决买卖差问题的效果等同于贸易顺差。为这一投放取名“新投”。
那么,货币从何而来?如果在货币发行之前考虑到上述这一点,则很容易实施新投。但现在,很多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都处于超发状态。不可能再发行新的货币。因此,只好提高准备金,收回一部分货币,然后用该笔货币实施新投。当然,准备金是储户的,新投是否是使用了储户的钱呢?其实不是。储户的钱只是暂时冻结,等经济环境好转了,储户仍然可以使用那些被冻结的钱。而新投应该每年或每几年进行一次,以调整买与卖的比值,使之处于正常范围。以保证经济能持续发展。

以上是简述QE的错误以及提出正确的方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19 23:37:01
纯理论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换不同的思路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推出QE的是美国··请结合美国的经济实际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09:28:11
理论和实际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21:13
tudou002 发表于 2012-9-20 09:28
理论和实际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希望在理论上先得到承认,然后再说实际。如果过去的理论在逻辑上不成立,那么今天的窘境就是必然和无奈的,也不会有正确解决的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4:40:58
kevinhoo1117 发表于 2012-9-19 23:37
纯理论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换不同的思路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推出QE的是美国··请结合美国的经 ...
我的帖子属于纯理论分析,但它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这个帖子认为过去只看重投资其实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来自于数学逻辑错误。大家都认为,只要货币量充足,商品就可以充分交换。其实数学上不成立。所以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周期,债务危机,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屡败屡战。如果理论失之毫厘,那实际就会谬以千里。
美国的经济我并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我也知之甚少。但是,如果政策或措施上原本错误,那么,怎么可能纠正经济中实际发生的错误呢?
我提出问题的实质就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出,还想获得利润,同时又有储蓄。这本身就是逻辑错误。但实际情况是,对此逻辑错误听之任之或充耳不闻,而到后来经济窘迫了,也仍然不纠正逻辑错误,反而错上加错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应该值得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8:28:18
楼主你好 最近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和你得出的结果差不多 但是还有些补充
首先 你的假设应该是价格不变的 然而实际生活中价格应该是变化的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货币量不变
物价应该是下降的趋势 比如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 如果社会流通需要10货币 物价是1的话 如果生产力提高一倍的话 货币显然不够用了 有两种解决办法 1物价下降到0.5 2增发10货币用在流通领域
所以货币因素可能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比如 金本位破裂 特里芬难题等
而我个人觉得让物价下降是很难得事情 谁会愿意自己的产品降价呢 这也意味着通缩
所以只有靠ZF发行货币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一直认为货币就是ZF的债务 参考央行资产负债表就是这样 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应该是越来越多大的 不过没考证过- -
这时我不得不佩服凯恩斯的思想 他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消费)和投机需求其实就是储蓄 我们前面讨论的货币量不足都是交易需求的货币量不足 然而随着人类发展 我们的社会也有了借贷 所以不得不考虑借贷的这种货币需求 这时候也就是引进了利率 每个人的需求分为2种 交易性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易所需求的货币必然会增加 设想一个人或企业需求的货币增加时 他会把自己手中持有的债券卖掉 以增加自己交易所需的流动性 这样就会减少投机性需求的货币 使得利率上升 然而利率又是影响经济发张的重要因素 所以ZF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发货币 以保证低利率 换句话说 是保证交易性需求货币的量要足够 而投机型需求的货币可以看做一个蓄水池 这在islm上可以看做随着经济发展is右移 所以要用lm右移保持平衡
个人觉得经济危机就是交易性需求的货币不足 使得流动性枯竭 而ZF引发货币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问题在于ZF货币的进入渠道是投机型需求市场 即债券市场 可是是否货币能进入交易市场是个问题
其次 如果考虑物价的话 我们考虑实际货币需求量 如果人们对ZF的行为有预期 当ZF引发货币的时候会引发通货膨胀 这样实际货币需求还是跟不上 举前一个例子 当货币需求变为20的时候是假设物价水平是1
如果ZF印货币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察觉 对个体来说感觉货币量上涨 他就会提高商品价格 这样即使ZF发了10货币还是不够用 这有点像流动性陷阱 即现在美联储印钱人们并没有把钱拿来进行生产投资 而是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这样相当于没有印 实际货币供给还是不足 这种原因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可能是信心问题吧 所以凯恩斯要求ZF出面解决 强制生产消费 直到信心恢复
不过对于大萧条那次经济危机的原因 我倒是认为货币供给不足造成的
个人观点最后补充下 尽管借贷经济有这种那种的缺点 但是资本主义就是需要社会化大生产 就是需求资本集中 资本主义的弊端可能是经济危机 但是他的生产力还是很高的 马克思的方式根本行不通 他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罢了 就像你要想走得快就要骑自行车 然而骑自行车又必须承受摔着的危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