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033 15
2025-07-12

“我们现在已经调整了,不再追求销量的排名,我们认为质比量重要。”7月11日,在上海嘉定举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演讲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过去,车企都是要销量,要速度。如今,中国汽车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我们更要品牌、要创新、要管理的变革、要品质和服务的升级。而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技术突破,都需要时间耐心。”尹同跃表示,希望后续车企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尹同跃还表示,我们是胆子比较小的一家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积极开发,但新技术上车也很胆小;宣传上我们也不敢得罪谁。我们一直说,在国内我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国外,要做出海的文明使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5-7-12 10:07:33
来源:2025中国汽车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7-12 10:09:01

机翼上镀着夕阳的金辉,一架崭新的国产通用飞机滑过跑道,跃入天空。这是7月3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来到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内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电科飞机)的试飞基地看到的情景。

走进电科飞机的制造车间,偌大的仓库内,或在安装发动机、或在组装机翼、或在检测航电系统……一字排开的产线上,工人们都在有序地忙碌着。

“从当初的‘一张纸’(安徽省政府的批复)‘三块板’(规划展板),到现在,我们完全能够在产业园内完成国产通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自2018年量产以来,已经累计销售有人飞机100多架,无人飞机300多架。”电科飞机党委书记、总经理田满林自豪地说。

在芜湖航空产业园短短三公里范围内,从螺旋桨到航电系统,从发动机到整机组装,一架国产通用飞机的核心部件近在咫尺间就能完成协同共生,真正实现了“不出园区造飞机”的产业闭环。

芜湖航空产业园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3年,当“低空经济”对多数人尚是陌生概念时,芜湖便以前瞻视野锚定这一未来赛道。如今,园区内已汇聚近200家航空产业链企业,从航空新材料到发动机,从研发到物流,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精密网络,整机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到100%。

作为该园区“链主”的电科飞机,其发展历程恰是芜湖航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自主创新的缩影。从2013年引进国外技术起步,短短三年便实现首架飞机交付,创下“国外TC+国外PC”模式的国内范本。然而真正的质变始于自主创新——2021年,公司自主研制的CA42双发四座飞机取得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这是国内首个全复材双发飞机,标志着核心技术终被牢牢握在国人手中。CA42的每一个关键部件,几乎都印刻着园区伙伴的名字:芜湖钻石航发的发动机、华明航空的航电系统、劲旋风的螺旋桨……“我们终于把飞机设计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田满林的话语,道出自主创新的千钧之重。

从引进到自主,从单一到多元,电科飞机的羽翼日益丰满。有人机产品谱系覆盖单发、双发型号,满足培训与出行所需;无人机则从20公斤延展至450公斤级,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脉动生产线的引入,让每50分钟完成一个大部件组装成为现实,效率提升50%。

技术突破的价值,终需在广阔天地印证。该公司的“翔云2X”气象无人机已常态化执行人工增雨任务;而“战鸿”应急指挥机更是屡立奇功,在去年安徽汛期连续奋战38小时,为抢险救灾架起空中生命线。

围绕“飞起来”的核心需求,芜湖以平台建设、货运发展和场景创新为抓手,打造“一网一基地一中心”的体系。芜湖航空产业园不仅实现了“不出园区造飞机”的目标,更创新开发了19项全国领先的低空应用场景。目前,园区企业正与京东物流合作,试点“支线运输+无人机接驳”的新型物流模式,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芜湖航空产业园的雄心壮志,早已超越制造本身。电科飞机也从“单点企业”向“生态构建者”跃迁,公司牵头成立安徽省通航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供需”平台,定期发布需求与能力榜单;通过策划低空经济发展大会、行业沙龙等活动,不断激活创新活力。2024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攀升的数字背后,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是链主企业的强力牵引,更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当一架架拥有“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的飞机从芜湖飞向世界,芜湖航空产业园正在为中国航空梦写下坚实而生动的注脚,在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镌刻下更为深刻的“芜湖印记”。

转载自7月8日《安徽经济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7-12 10:11:53

说到芜湖杂货同业公会旧址这一名称,其实只是这幢建筑的冰山一角,它最初的建造机构是在近代安徽经济史、商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芜湖商务总会。


1876年,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芜湖成为安徽第一个“约开口岸”。一方面安徽的区域商贸市场在客观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加紧了对安徽原料掠夺与工业品输入。在此大背景下,维护商民利益,大力发展商业,既可应对当时清政府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庞大军费开支带来的巨额财政缺口,又可发展民族工商业,从而救亡图存,芜湖商务总会由此应运而生。


芜湖商务总会筹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当时芜湖商界“十三行帮”商董共同筹建,次年(1906)七月,由安徽劝业道工商部批准成立。所谓的“十三行帮”,即广肇公所、潮州会馆、砻坊公所、米业公所、钱业公所、布业公所、杂货公所、木业公所、典当公所、药业公所、糟酱公所、茶业公所、烟业公所。商会的注册会员当时也只限“十三行帮”所属商户。到20世纪20年代末,芜湖总商会的基层组织发展至52个同业公会,10多个直属会员(如明远公司、益新公司、裕中纱厂、大昌火柴厂等工厂)。据民国八年(1919)《芜湖志》记载:“商务总会在西门外花津桥。光绪三十一年,由各帮商董公同组织,推举总协理,延请文牍坐办,并捐开办经费五千两。次年七月,奉部批准立案,颁给关防,正式成立……至民国七年凡正当殷实商铺入会,注册者达七百五十余家,澛港、方村、清水河各镇均有分会。”


芜湖商务总会创设伊始,就同时兼有了振兴地方实业的重任。据1910年11月22日《申报》第12版报道:“芜湖为皖省唯一商埠,乃商务荟萃之区。近年来虽民智渐开,商务改良恐未能实习研究,终不足振兴实业,挽回利权,拟于芜湖商会内附设研究所,俾各商得以研究,以期进步。”这是芜湖商务总会适应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由纯商业会所向提振地方经济为己任的蜕变。


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商务总会,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不同时期。近代时局多变,芜湖总商会的发展深受时局变化的影响,往往也只能因时而变,就连商会的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更。据许知为在《解放前的芜湖商会》一文记载:“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成立时,称‘芜湖商务总会’。1915年(民国四年)改称‘芜湖总商会’,仍为董事制,改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1929年8月重新修订颁布了《商会法》和《商会法施行细则》。新《商会法》对商会的设立条件较之以前更加清晰,第二章设立第六条就明确规定:“商会之设立,须由该区域内五个以上工商同业公会发起之;无工商同业公会者,须由商业的法人,或商店五十家以上发起之。”根据这些规定,芜湖总商会在1929年1月完成了改组,改组后由吴兴周任 席。


另据民国二十年(1931)3月4日《申报》第10版报道:“芜湖总商会奉令改组为芜湖商会,并限三月八日以前组织成立、商人团体改组指导员陶玉堂等、特于今日上午十时召集各业同业公会主席五十一人、举行联席会议、决定依法连署发起组织芜湖县商会,并推张牖青、王子勤等十一人为筹备员,积极进行。”该年3月19日,芜湖总商会正式改组为芜湖商会。抗战期间,芜湖商会基本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芜湖商会恢复活动,并成为芜湖商贸经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1949年后,商会解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7-12 10:13:19

近代的芜湖商界,一直受封建势力压迫,加上洋货倾销,为了维护工商界的自身利益,光绪三十一年(1905),各帮商董筹组芜湖商务总会。1906年商会成立后,办公地点最初设于花津桥广仁局善堂。广仁局是清光绪初年成立起来的一个慈善机构,后因“经营不敷停办”,芜湖商务总会“以其地址适中”,就将会所定在这里。后来随着在米市、航运、商贸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芜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商业地位不断提升,使得芜湖商务总会的规模和影响也在也不断壮大,入会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那座小平房早已人满为患。1930年初,芜湖商务总会便打算新建一个办公楼。1931年,长江流域迎来了一场全流域的水灾,芜湖商务总会办公地点广仁局善堂也被洪水冲毁。待洪水退去之后,总会下属的同业公会掌门人潘伯和便邀请了当时著名建造商上海王鳌记营造社负责监造,在二街上菜市中段建起一幢二层中西合璧的新式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所见的这座小洋楼。潘伯和作为芜湖首届商务的董事,早先曾负笈英伦,并周游欧洲诸国,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实业界,早在1909年9月独资创办了一家电话公司,后又兼任吴兴周创办的大昌火柴厂董事,是清末民初芜湖商界呼风唤雨式的人物,他也是当时芜湖商务总会实际运作者之一。


芜湖商务总会小洋楼之所以又成为杂货纸张同业公会的办公地点,这是因为潘伯和与杂货纸张同业公会会长叶月澄极深的私交所致。叶月澄,1893年出生于黟县,14岁开始在芜湖学徒,后当店员。据芜湖市档案馆藏《芜湖市歇业工商户有关情况调查表》(1956年6月8日芜湖市工商业联合会填报)记载:“1932年自开叶月记行货兼百货、香烟等。于1949年歇业,曾做煤炭行商。”此外,他在长街石桥港(今花津北路)附近开设了一家颇有规模的陈宇友商号,不仅经营纸张,还是上海康成造酒厂生产的香槟、可可酒、葡萄酒,上海无敌牌啤酒、白兰地的芜湖及皖南地区总代理。当时他还在《申报》《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过许多广告,经营理念非常超前,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叶月澄是民国时期芜湖的一位比较活跃的商人,因其在纸业行业经营中的突出地位,1946年4月,被商会任命为理事和调查科组员,旋即升任商会商事科主任,并出任杂货纸张业公会负责人。此后,经过跟潘伯和的协商,叶月澄将原本位于上二街和平巷的杂货纸张同业公会搬迁至花津桥的芜湖商会小洋楼内。由此,这座小洋楼便被大家称作杂货纸张同业公会,或干脆就称同业公会,而小洋楼的本来名字反而被遗忘。


这幢小洋楼,除了是芜湖商会和杂货纸张同业公会的办公地点,还是民国时期安徽全省商会联合会的办公地点。1937年3月11日《申报》第4版报道:“安徽各县镇,五六年前,即有全省商会联合会之组织,芜湖以地势交通之便利,复占商业之枢纽,联会会址即附设于芜湖商会之内。”


此外,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安徽省政 府派张威遐来芜湖筹备市政工作,张及其副手也曾暂住此楼。1949年以后,成立不久的芜湖民革曾短暂在此办公。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里渐渐成为寻常百姓居住之处。


如此众多的商会组织设于该建筑之内,让二街上的这幢小洋楼一时成为民国时期芜湖乃至安徽全省的一个重要商业坐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7-12 15:29:34
卖不出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