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中的文字剪贴自马光远的微薄,如不做说明,为原文引用。
【认真读了张军《被误读的凯恩斯理论》一文。该文在貌似宏大的理论下充满了低级的张冠李戴和理论不清。文章说,根据现代增长理论,“三驾马车论”中只有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净出口和消费都不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应有之理。很显然,三驾马车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理论“投资”是两个不同概念。】
——附上sohu财经的该文链接:
http://business.sohu.com/20120924/n353802389.shtml ————————
【学者用严谨的理论,通过偷换概念,最终拿出一个荒唐又难以驳倒的结论。张军的文章说,“三驾马车论”违背了经济学常识,误判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增长的真正原因,也会误导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取向的选择,贻害无穷。这样的文章只是在玩偷换概念的游戏,但这种游戏的贻害非常可怕。本周我会专门发文回应。】
张军直接被鄙视的体无完肤:
【在中国如何评价一个经济学家?我认为三点即可:对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及主张娴熟;对中国经济及改革的历史及现实非常了解;可以不讲真话,但绝对不说假话。具备此三点者,我认为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经济学家。至于是否在理论上原创就更高要求了,一些大牌专家甚至连一些流派的主张都张冠李戴。】
林毅夫也被扯到了:
【感谢林毅夫,感谢张军等人的奇谈怪论,让我再一次用10天的时间重温了经济增长理论。简单的常识是,一个国家产出的扩张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之和,很佩服林毅夫、张军等人挑战常识的勇气,只是他们不得不承认:没有消费的生产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29年的萧条的经典画面就是一是向海里倒牛奶。】
【中国经济失衡的很多指标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3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量54%来自投资的推动,按照国际标准,这个比例高得很离谱;也是从2003年开始,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降低,2008和2009年只有35%,2010年更是只有34%的历史新低,在世界最主要的20个国家即G20中,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从2003年开始,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实际收益变为负数,房地产的相对收益大大增加,从而引发了和中国的城镇化的实际速度完全脱节的房地产热。2003年之前,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到4%,但2003年到2010年,增加至6.8%的平均值,2010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8.6%,2011年为9.1%,远超当年日本。
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依靠低效投资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提出要改变对投资的依赖,依靠消费实现可持续增长。但0年过后,失衡的经济因为患了投资依赖症而更加失衡。林毅夫等人面对严重的失衡,依然鼓吹投资拉动,说没有一个国家靠消费拉动经济,实属匪夷所思。】
回复网友:
【回复@王天龙-:嗯,已经进入到你们这些外星人的境界了。什么是短期,什么是长期,我看你也根本没搞清楚。宏观经济学从凯恩斯开始到今天,流派林立,理论体系越来越健全,还是认真踏实学好消化这些大家的观点后再来谈创新和超越吧。
嗯,当你嘲笑这句话的时候,你暴露的太过彻底,说明你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来源。我可以给你提示一下,说这话的人获过诺奖。//@王天龙-: 特别是你这句话,“简单的常识是,一个国家产出的扩张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之和”,把你全暴露了。】
楼主的评论:马光远应该没学过经济增长,虽然自称花了10天回顾增长理论。作为农业经济学的博士,他不应该什么领域都发表意见。他的有些观点挺不专业。
另外,我的观点:经济增长取决于产出的增长,而后者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人口不讨论,制度等其他因素什么的太玄乎,视为给定)。C/I/G/NX等,是一个会计核算的结果:比如长期来看消费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是产出增长的结果。给定中国人均5000刀的gdp,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均衡资本积累量,所以大力倡导投资是正确的。(如果说ZF主导的投资效率低,那是另外一回事,是‘如何投资’的话题)
依靠消费实现可持续增长。这种话,逻辑上是有问题的。现在又不是萧条期,假定国民的消费欲望突然变强,带来的只是短期的经济过热,而且会损害到长期增长。
我认为消费只是一个瓶颈:在持续高投资带动的产出快速增长下,消费增长跟不上会出问题,相当于有力使不出。但是消费永远是一个制约因素,而不是驱动因素,不能把消费看成增长的引擎。
另外顺便问一下,第一段中 ”很显然,三驾马车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理论“投资”是两个不同概念。“
两个投资有什么本质区别?我还没学过凯恩斯那边的理论。
以上是我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刚看了点相关的书,跟着思考一下。希望大家轻拍砖,在理论上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