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一词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等各领域的热词,尽管官方已经解读出9大特征,但仍然遭到各种误解:比如,很多人认为新常态似乎意味着经济下行将成为常态。观察者网曾经刊登多篇新常态的解读文章,分别对上述观点进行过质疑。今天与大家分享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对新常态的解读。
这是上周日,3月22日,林毅夫在2015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的发言摘录。发言中,林毅夫认为,新常态作为一个舶来词,欧美的新常态,与中国的新常态有本质不同。欧美的新常态意味着低增长高失业率,而中国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遇到的新情况,但中国仍然具备后发优势。最后,林毅夫还乐观预测,如果中国经济保持7%的平稳增长,2020年中国有望摆脱世行眼里的“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这一年来,“新常态”是在中国媒体上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最早引起注意的是,去年5月份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提出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然后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征做了全面的阐述。现在国内新常态被用到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
“新常态”原是个舶来品
新常态这个词最早其实是在美国,2008年雷曼兄弟倒台,爆发了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经济危机,在2009年的时候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就使用了新常态这个词。今天想跟各位谈一谈美国发达国家的新常态有什么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跟我们国家的新常态到底有什么不同,在新常态下我们经济发展的态势到底会怎么样。
美国2009年用新常态这个词,讲的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可能会经历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高,而在金融市场上投资风险非常大,平均回报率也相当低。
2009年华尔街的金融家做出了这个判断以后,过去六年时间里发达国家的表现也就是这种特征。
美日欧等经济体陷入“新常态”
从美国来看,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是接近负增长,到了2013年的时候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9%,2014年的时候大家觉得美国经济有所复苏,年初的时候预计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2.8%,尤其是美国第二、第三季度的时候达到了4.7%、5%。但是第四季度又掉到了2.2%,去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4%,要比年初预计的2.8%还低0.4个百分点。
美国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失业率达到了11%,甚至更高,现在统计失业率降到了5.7%,恢复到了危机以前的水平,我们知道这是统计失业率,因为在美国对失业的统计是这样,如果一个劳动者失掉了就业,一个月不找工作,这样就算退出劳动力市场。由于发生危机以后经济增长不好,很多人失业以后就不去找工作,导致美国的就业人口劳动参与率和过去相比是少了差不多三个百分点,那些人不去找工作,所以实际上是失业的,如果把增加的劳动参与率的降低也作为失业率的话分母变成分子,美国的失业率还是将近10%,就是低增长高失业。

美国是这样,欧洲大家也很清楚,欧洲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是负增长,在2010年的时候恢复到正增长,但是2012年的时候又是负增长0.6%,大家预计可能会恢复到1.1%的增长,实际上增长只有0.8%,相比年初预期少了0.3个百分点,而且也没有恢复到长期增长的三个百分点,没有出现危机之后应该有的常态。
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西班牙的失业率超过了25%,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