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848 51
2012-10-02
读书笔记-1、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于是读书笔记,可能有语句不简练,逻辑不通顺的地方。

特别申明: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所以可能存在对原著的理解偏差,如果由此产生的错误结论,那么则不关原著的事情,纯粹是本人能力的问题,敬请明辨。

敬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2 09:52:43
前言:

马克思阐述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原理,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但是从资本论看来并没有全面的否认生产资料在经济生产中的贡献。或许他的立场过于分明,站在了劳动者这一边,对资本家的批判不遗余力。使得人们感觉马克思是完全反对资本家的,其实马克思深刻的明白没有生产资料的投入,整个生产活动就完全停止了。
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使得资本家的存在性受到质疑。如果没有资本家,所有生产资料都是社会共有的,那么就不受压迫了。
无论是生产资料共有,还是私有,到最后生产出的产品,必然要分配和消费,如果分配不均必然就会导致和私有制一样的后果,两极分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主要内容在于马克思通过对工厂生产过程的剖析,讲清楚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当然这个论证过程中还有具体劳动,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个人劳动时间,社会生产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
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生产资料本身是不能够产生价值的,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资本家是对生产没有贡献的。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等下再叙述。

劳动价值理论的出现导致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对立。由此催化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吸取营养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与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着巨大的鸿沟,在西方历来都是被批驳对象。
过了一百五十年了,看到当前世界还是西方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当然此时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和一百五十年前大不一样,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渗透进了西方经济学,但是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市场,竞争,等等基本原则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鸿沟呢?这是我很久以前就一直思考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09:53:19
正文:

马克思如何证明剩余价值理论的我就不复述了,具体看资本论。(附:看得我真的是头疼,还好看原著有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生产背景,有利于理解。不跟着马克思的思维去读资本论,那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马克思的经济学一定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来理解,否则就会迷惑。

马克思论述了生产资料比如机器,在生产过程当中是不能产生价值的。注意马克思论述的这段话的背景,是在机器进入生产之后,针对的是单个工厂讲的,这时候机器的价值不会增值,因为早就已经通过买卖交换所确定。所以只有劳动生产者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然而对于整个行业和社会来讲,如果机器是决定性的生产工具和效率提高手段的话,机器的创造发明者的创造活动对于整个行业和社会就是决定性的,是主要的价值产生者,普通工人的就成了次要的价值创造者。

马克思讲了单个工厂和社会其他工厂的竞争的例子,那是机器进入工厂之后的情形。
机器进入工厂之后,对于单个工厂来说,只有参与了生产的劳动者创造了价值,当然这个劳动者是一个泛指,只要是付出了劳动的,可以包含管理者。既是生产资料拥有者又是劳动者是存在的,也不违反马克思的经济原理。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机器逐渐成为了社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手段,反之也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对于整个行业生产链或者社会来说,机器的发明创造者的开创性劳动就成为了整个行业生产链或者社会的价值源泉。生产过程中的普通的劳动者劳动则成了次要的。

既然价值的创造者是付出了劳动的各种各样的劳动者,那么只拥有生产资料而不劳动的资本家没有创造价值,但是却分配了主要的利润,自然就显得不合理,于是激起了劳资矛盾。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可没有什么劳动法来保护工人的权利,马克思就在思考为什么资本家不劳动但是越来越富,工人拼命工作为什么还是那么穷,揭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秘密。

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由于机器对于生产,对于提高生产率是至关重要的工具,使得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性显著下降。使得普通劳动者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本家来讨价还价。
按照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市场供求原理就是说普通劳动者过剩,但是这种说法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当时资本家不开工厂还可以靠积累的财富生存下去,而普通劳动者短时间不工作就生存不下去。普通劳动者根本得不到和资本家进行平等交易的时刻,在劳动和资本进行交易之前,普通劳动者就屈服在了饥饿的威胁下。整个交易根本就超出了市场供求原理的基础---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劳资交易,导致了生产分配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和劳资交易有关,却先于劳资交易。


其实这个劳资矛盾深刻的体现了物质和主观能动性的矛盾。


所有生产都离不开生产资料(主要是物质),也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包括理论,发明等等劳动(主要讲主观能动性,精神方面)。
原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这个矛盾的做法就是把资本家踢走,把生产资料留下,由社会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于是就生产当中就只剩下了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当人们主观意愿强烈,创造性突出的时候,整个社会就显得进步发展很快。但是这里一个问题,资本家没有了,市场没有了,不代表就最终的分配就公平了。
没有其它的不平等因素了,社会本身就意味着有些人权力大,有些人权力小,这些不平等的因素最终影响了最后的生产分配,导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不公平的分配的提高而降低。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的起源,如果承认资本家存在的合理性,同意劳资交易,那么必然要面临生产资料(物质)与劳动(人类主观性活动)的兑换问题。
如果没有资本家,但是只要有市场,只要有交换,还是隐含着物质和主观能动性相互采取何种比例兑换的问题,这个才是关键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当中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于是乎原来的社会主义者在踢走了资本家之后取消了市场交易。注意,如果没有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而市场交易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各种集体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但是依然会产生上述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追根揭底探究生产活动,搞清楚了生产资料和人的主观劳动的关系,但是却整合不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糊涂”的市场一直在解决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辩证统一, 两者不可偏颇,因此两者如何的兑换是一个需要模糊的处理,无法做到绝对公平。

因此在社会分配体制越来越难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中国最终只好重新找回市场。

只要涉及到交易,涉及到主观判断则难以用客观的各种规则和数据来衡量,必然就会偏离绝对的公平,社会平均生产时间等是无法完全准确的统计的,而且要统计的话,必须考虑到整个生产链和社会,必须涉及到发明创造主观能动性如何这算成劳动时间或者物质的问题。于是无论如何,交易或者交换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因为评价和转换的判断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


西方经济学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回避了这些转换问题,没有所谓的完全公平的思想,只要是符合一定的规则就行,至于规则本身是不是合理,则不是考虑的范围。
西方经济学从来都不是讲公平的,注意,所谓的市场交易公平地位等等,千万别信。西方经济学当中隐含的一个问题就是交易前的地位问题,交易前不属于交易,无关于交易地位,请大家琢磨下。

于是整个问题就出来了,马克思揭示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劳动却富有,普通劳动者拼命工作却贫穷的原因,实际上是生产之前的财富地位就不一样---》劳资交易时“公平”的不公平主观能动性与物质交换协议---》生产分配后的不公平。如此反复循环。

以前社会主义的做法是为了消除不平等,但是财富不平等取消之后,还可能出现权力不平等等,最终也会造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不平等。

因此最终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和物质的矛盾统一的哲学问题,涉及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活动之前的一些因素。以前社会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取消了交易中的不公平之后,衍生出了另外的不公平,最终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参考哈耶克的著作,他思路和出发点非常不同)
而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还隐含着把人类特殊的开创性主观活动折算成普通无差别劳动的问题,蕴含着特殊性转化为普通型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没有客观标准的问题。
于是马克思想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由于各种商品有不同的物质(包含使用价值),而且商品中即便能够完全计算出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也还是面临上述两个无解的哲学问题。

作为一门经济学科,要指导具体的经济活动,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法跨越上述两个问题,则不能指导具体的商品交换。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社会主义会采取踢掉资本家并且取消市场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如何解决所谓生产活动中的物质和主观能动性的矛盾呢?是因为它把劳资交易定在劳资交易的完成一刻,劳资交易之前是完全不考虑的,至于劳资交易之后也是不考虑的。因此任何的劳资交易,都完成在那一瞬间,它根本就不碰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社会权利和保障问题留给社会。劳资交易之后所获利润当然也不会考虑劳动者。(注意,现在可能会有考虑。)而之后的商品的市场交易则完全决定于买卖双方的意愿,互相博弈,没有客观衡量标准,各种不同物质(使用价值)的商品,就取决于意愿。

西方经济学在面对如何评价人类开创性的主观能动活动时,用的还是上述一样的方法,瞬间劳资交易,至于以后出现的激励方法则是简化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相对于某个百分比利润。

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否能够简化评价体系,跳出这个两个陷阱呢?

很简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理,相对与绝对是对立统一的,只要不追求单一的绝对或者相对,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能找到折中的方法。利用原来的市场功能,并要求资本家分一部分劳资交易之后产生的利润给劳动者。比如劳动者持有部分公司股票,或者公司按利润发放一定比例奖金。至于奖励的报酬是否合符劳动者的贡献,那就是个扯不清的话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09:53:51
后言:


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吸收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关注劳资交易前的地位问题,完善了在现代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重视劳资交易后的激励问题。

深刻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当前更有效和公平的发展市场经济。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从不产生价值,但是却又与生产有关,这个基本表现的是物质存在是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

其实在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和精神是矛盾统一的这个哲学观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牢记在心,我们根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如果不能清楚的看到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之前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之间巨大的鸿沟,就无法深刻理解当前的市场经济。要么我们陷入以前社会主义者的困境当中,要么就对马克思经济学不屑一顾,导致两级分化严重。

公平的交易,只是公平在一瞬间,不要奢望市场交易能突破那一瞬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促使我们重视交易的前提和一定公平分配原则。

然而现代的货币和金融制度使得经济当中的运行原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货币逐渐成了一个不公平的根源。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呢?下回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09:54:40
再次申明: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所以可能存在对原著的理解偏差,如果由此产生的错误结论,那么则不关原著的事情,纯粹是本人能力的问题,敬请明辨。
敬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
以下是再次思考和整理的,是在申明之后的再次添加补充,同样适用于申明的范围
==================================================
资本论第一卷(对读书笔记的再整理和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当中,马克思定义了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讲清楚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价值增值根本原因。
但是由于他对劳动力价值定义: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所代表的劳动时间的价值。
由于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是一个没有具体客观标准的。因此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是可变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需要对劳动力价值做前提判断,然而劳动力价值又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做衡量的前提。似乎陷入了循环。

实际上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力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生产某种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的劳动力价值《-----等等的无止境追索

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们的互相依赖,点出了社会分工和协作,

问题一。实际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着特殊劳动兑换成普通劳动的兑换比例问题,从哲学上来讲就是特殊性如何通过一般性来衡量,这其中一些特殊性在衡量过程中会被放弃衡量,于是评价和衡量就不充分,就存在偏离其真正价值的可能。马克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市场。当然就会存在评价的偏差,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能准确衡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情况。

问题二。还有就是由于各种商品可能由不同物质组成,而其中又包含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综合考虑两者的时候,就会面临物质如何兑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物质如何兑换成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是个无解的哲学问题。马克思把这个貌似是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兑换问题又交给了市场,人们的个人主观选择由市场选择。同上一样也会存在评价的偏差,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能准确衡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情况。

因此无论如何马克思又回到了市场,但是只要有市场有交换,就不能保证在最后生产活动中的劳动者
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评价,拿到所有的生产利润,不被剥削。
如果没有市场,没有交换,那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了摆设,因为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就牵扯到其它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终面临上述两个问题,最终的解决是靠市场的选择,即人的主观选择。

而完全靠某个机构来确定计划生产,则是他们代替市场做出了选择,虽然看似还是人的主观选择,但是两者完全不同,人的主观选择是多样性不确定性的,某个机构的选择只是某种可能性的一种,根本不能起到代替市场选择的效果。这就完全忽略了众多人的选择,变成了一个人的选择。性质完全变了。这就使得所有的不同性质的劳动的兑换问题,最终变成了指定,同样也会出现不能准确衡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情况。


因此无论是否通过市场,交换,都不能从理论上完全准确的衡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证明了价值是由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所创造,但是却都不能从理论上完全准确的衡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而且涉及到生产资料的问题的时候,实际除了要讲清楚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问题,必须把生产资料的地位讲清楚。这涉及到劳资交易之前的地位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生产资料拥有者可以拥有劳资交易之后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注意,有可能是负的)。

所以,马克思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在单个生产活动的范围内去解决超出了单个生产活动的问题。

因此只要有资本家,那么就不得不妥协,就得分利润给资本家。而如果是集体所有制,那么只要存在市场交换,那么就依然会产生价值评价偏差,导致剥削。如果整个社会是公有制,没有市场交换。那么前面已经论述,还是不能准确的衡量劳动者的价值,依然会出现所谓的剥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问题一,问题二,与其说是马克思的理论的偏差,不如说是我们整个哲学思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完美的解决它,但是我们可以接近完美的却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与其说社会公有制也同样不能解决剥削问题,倒不如说以前的社会公有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因此与其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倒不如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掉进了一个永远无法追求的完美,实际上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立场过于坚定,抛弃了任何和资本的妥协。

因此要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的巨大鸿沟,应该给出一个实际的能够让劳动者和资本妥协的实际的经济公式。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到,如果真的抛弃了所有资本家,那么劳动者这个定义本身也就消失了。在目前我们的思维局限当中,注定了,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够期望完美理论的出现,而是在当前时代的不完美理论下,做出实际的动作,之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修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让我们看到,生产活动之前,劳资交易,生产活动进行,市场交易等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仅仅通过对生产活动本身的剖析,不足以解决整个经济问题。

而且马克思在对单个工厂的分析的同时,没有详细分析整个产业链当中的情况,对于主要的生产手段和效率提高手段的代表者---机器,没有在整个产业链和社会中对机器(理论等)的发明人的贡献做出仔细的分析,没有把普通产业工人和创造发明者进行详细的对比。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创造发明人独特的开创性劳动对于整个行业和社会而言,才是价值的根源。

还有几个问题,我想到了,但是思维转瞬即逝,没有记录下来,真可惜,看来随时都必须带个小笔记本。
附注:我读资本论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要搞清楚,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真正的导出一套适用的,尽管可能是不完美,但是又能够最大限度弥补当前西方经济学理论某些不足的,能够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的理论和方法。然而,越是思考,越觉得不能用一个难字来形容,没料到这么早就碰上了思维局限的那堵玻璃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09:57:56
2012-10-13补充:
必须分清楚生产之前,生产过程本身,生产之后
---------------------------------简述-------------------------------
必须把生产活动之前,生产活动本身,生产活动之后,分清楚搞清楚。
必须把价值产生和最终的利润分配搞清楚。分配之后的消费如何影响资本的积累等等,全部分开来。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化在价值是由谁产生这个问题里面。
生产之前的地位是决定价值分配的关键,劳资交易的地位就不平等。
劳动和劳动力不同,劳动当中包含的主观能动性越多,原创性越强,那么他能够对整个产业链产生的价值就越多(要除开其他人的劳动),而对这种劳动整个评估的过程是不准确的,也不能准确的衡量价值,这就是劳动力才是劳资交易的核心,劳动当中创造的价值不能被准确评估,就是资本在主导了价值分配之后能够获利的原因。

----------------------------------------------------------------------------------------------------------------------------------------
以前的劳资交易确定就在那一刹那,生产活动之后的最终收益是完全不顾及劳动者的。
多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与多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形成产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生产之前各种生产资料的地位和重要性都要高于普通劳动,非常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生产资料可以不吃不喝,劳动者要吃要喝,光是这一点就使得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普通劳动者除了交易之前的地位低,在生产活动当中也是容易被替换的,重要性也降低。
而生产活动本身才是价值形成的过程,劳动过程就是创造价值过程。劳动才是产生价值根本,当然价值的实现要依靠市场交易。
多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是将生产之前的地位夹杂进了生产活动本身,又拖到了生产活动之后。

对于整个社会或者行业生产链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是创造价值的根本源泉,才会有一系列决定生产力的机器的产生。
对于单个工厂来说,机器是主要的生产力,而且由于普通劳动者在使用机器当中所包含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比例很少,使得劳动者可以被替代,从而让人觉得机器才是价值的创造者,实际上这是割裂整个生产链,生产协作方式,忽略了人的主观创造性劳动和一般的重复性机械劳动的根本区别,忽略了操纵机器的劳动者付出的创造性劳动,这种主观创造性功能,才使得劳动者是主体,机器是工具。

因此,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由生产之前的地位决定,而不是说其他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
正是因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被排除了生产之后的分配,(注意在19世纪,劳资交易在但是发生在生产活动之前,而且是和生产活动,以及生产之后是没关系的)所以导致了当时的两大阶级的对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