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商品经济社会的角度看教育
 中国经过30来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主流方面,已经由呆板的“计划经济”体制变成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了。随着体制的改变,中国经济的性质也由农业经济变为现代大工业商品经济了。中国的经济进入了现代经济腾飞的跑道。中国经济性质的这种转变,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所以加如了“WTO”。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阶段了。
 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从经济到政治、文化、思想、艺术等等,一切都逃不出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不管你认识不认识、愿意不愿意,只要按着两个规律办事,就会得到良好的结果,否则,就会费钱费力,越办越糟,民怨沸腾,结果失败,事与愿违。近年来,人们意见最多的几个部门,究其根源,并不是这些部门的人员的能力弱,而是这些部门的运行机制没有与时俱进地适应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两个规律。
 就教育部门来说,这些年来,在适应社会变革方面,也作了一些改变,但只是做了点表面“文章”,这些表面“文章”,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按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想出来的,它违反了两个规律,结果是:国家的投资越来越多,学生的学费也越来越高,教学质量越来越低,民怨越来越大。现代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各个层次的工业技术人才,而现在的中学生,毕业后没有任何一技之长,一不会做工,二不会务农,三不会经商;大学生毕业,大多数用非所学。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干的是文盲都会干的工作。这并不是因为技术岗位短缺,而主要是大学生没有上岗的能力造成的。企业是按两个规律运行的,它处在商品竞争的浪潮里,它的生存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是空洞的虚名,所以,他们要的是一上岗就能创造社会劳动价值的人才,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庸人。目前中国的教育,还是“应考教育”,而不是“应需教育”。培养学生没有定向性,什么都学,什么也没学会,所以什么也不会做。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曾出不穷,大量涌现,基础知识量在迅速扩张,如果按现在的教育方式,再过100年,小学、中学教育时间大概得延长为30年了。这种教育方式是“满河里撒网”,想打到“满河的鱼”,结果是什么“鱼”也打不到。
 学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教育结果?因为学校没有融入到商品经济的大社会环境里。所以,它的运行机制没受两个规律的调节,一切方面皆出现了“跛脚”的现象。就拿城市学生“划片就学”来说吧,这是多年来人们意见较大的一个问题。划片的目的,是为了让各个学校的学生数量得到均衡,避免出现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学生过少的问题。但这样的规定,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学校的办学经费不是你校长的。而是国家的,是每个公民的纳税钱,所以,每个公民就有自由择校让孩子就学的权利。人们为什么愿意送孩子到某一学校上学,而不愿意到另一学校上学?应为有的学校教学质量好,有的质量差。谁愿意将孩子送到教学质量差“误人子弟”的学校里?就像到商店里买东西一样,花一样的钱,谁愿意要件不合格的商品?划片的做法,就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不愿意要的“商品”。人们理所当然地不满意了。而且在实施上也很难执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照样爆满。为了制止爆满,又采取了“补充”办法,这回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了:要来可以,拿钱来!名曰“擇校费”。为学校开辟了一个发财之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人的收入越来越来高,能交“择校费”费的“贵族”越来越多,好学校还是的不断爆满的。为了抑制不断“爆满”,就不断加高“择校费”价格”。
 这种用提高入校“价格”的办法,来使学校发财,来刺激学校提高校学质量的办法,倒是起了一些“作用”的。但在道理上是“跛脚”的,总体上是违背商品经济社会的两大规律的。不论对公民来说,对学校之间来说,都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价值规律”的原则。所以造成民怨沸腾。
 中国已经处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时代了,可是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小农经济时代,教育人员仍“吃大锅饭”,国家花再多的纳税人的钱,都不可能充分调动起教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一样高并不断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提高的。反而是,花钱越多,腐败得越厉害,教育质量越下降。这就是违背两个规律的结果。
 再如近年来实行的大学扩招,也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结果:本来想通过扩招,使更多的人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可是却成了学校发财的路子;本来想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人才的,却出来了更多的庸才。这些庸才,进了大学门,他们的期望值提高了,而真实本事并没有提高,原本可以安下他的工作岗位,现在他不屑一顾了,安不下他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感到上大学,花了不少的钱,就象受了骗似的懊丧。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解决教育上的这些问题,就象排除电脑故障一样,思路对了,方法就对,故障就能真正排除;思路不对,对的方法也用不对地方,故障越弄越多。目前可以说,教育方面,“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根本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按30年前的思维办事,按主观意志办事。例如有的地方教育局针对学生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高,学生意见大的问题,出台了大学生食堂菜单价格的规定,这就是脱离现实社会情况的30年前的思维方式的典型之作。这种规定,根本行不通,废纸一张。而有些学校按两个规律处理这一问题:允许本校的学生可以到本校的任何一个学生食堂买饭就餐,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各学生食堂自由竞争,结果是饭菜质量上去了,价格下来了,学生满意了。
 中国教育部门目前出现的“捉襟见肘”、“按起葫芦瓢起来”的现象,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学校完全放入商品经济社会里去,逐步将95% 的学校由国家公办转为私办,让学校在公平竞争中出现优胜劣汰,在与风险搏斗中不断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质量。国家只对那些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实行资助。当然,任何的改革都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的,有些人肯定会以教育“特殊性”为由来反对的。但不能因一些人反对而放弃向正确道路上的转轨。
 前些时候,教育部发言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上学如到商店里买衣服,想穿好衣服,就要多掏钱。有人支持这一观点,说向一些有钱人多收些钱,是为了让困难学生少花些钱,是一种“均富”的手段。这种观点一出来,立刻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人们为什么反对?不是人们跟不上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势,而是这一观点与其背景不副。
 假如目前所有学校,全是私人出资办的,校方理所当然地要计算办校成本、折旧率、回收周期、利润率、维持资金额和扩大再生产的储备金等等,然后定出学费价格,校方“按质放价”;学生既然交钱上学,那就如到商店买东西一样,他自然要“按质付钱”,想上好学校,多交学费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自愿的。因为这时,学生与校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地位,等价的交换。交什么钱,上什么学,那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应有意见,谁也不会有意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有意见,发言人拿出上述观点,是完全对的。
 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办学校,学校处于垄断地位、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弱势地位。学生与校方并没有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双方的交换并不是平等的,学生的自愿程度被大大地打了折扣的。另一方面,国家办学,用的是全民的钱。人民对学校已经交了钱了,你学校再向人民要一份钱。如果你到商店里买衣服,商店向你要双份钱,你会买吗?
 可是目前学校并不同于商店,学生不“买”也得“买”。在这种背景下,发言人抛出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目前有的学校就像一个官员代皇帝去饥民区放粮赈灾似的,国家拨给他玉米、大豆、小麦。当时的市场价格假如是玉米一斤1元、大豆一斤2元、小麦一斤1.5元。他将这各样粮食放在不同的仓库里,发出告事如下:全体饥民都可来赈灾仓库里无尝地领赈灾粮。因为仓库不是国家的,是租赁的私人的,所以,要收入门费,费额是,玉米一斤1元,大豆一斤2元,小麦一斤1.5元。饥民心理跟明镜似的,这哪里是放粮,分明是在卖粮。但是,如果有人把此事告到皇帝那里,这个放粮官也会有“充分的理由”辩解的。他的辩解也可能被通过,但是民怨是消除不了的。
 应当说,国家教育部为争取国家多向教育上投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所以国家对教育上的投资是逐渐增多的,但是,换来的不是逐年增多的民喜,而是逐年年增多的民怨。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不应该反思吗?
 山东临沂 孙振坡
  200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