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B >高校教育中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问题探讨</B><B ><o:p></o:p></B></P>
<P align=center><B > ----------</B><B >“首届人才强商战略与商务财贸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稿</B><B ><o:p></o:p></B></P>
<P align=center><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让我站在一个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高校教育中可能误导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o:p></o:p></P>
<P align=center><B >一、高校教育不能培养奴才</B><B ><o:p></o:p></B></P>
<P >在大学教育中,除部分基础课外,大多课程由任课教师考自己的学生,学生<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st1:PersonName>老师都已习惯于考前指定复习题,然后学生加班加点背下来对付考试。笔者以前读大学时也是这样对付考试的,不过那时的考试没有现在的多。现在,这世界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大学生找工作需要的证书也越来越多了,学生们的考试也就越来越多了。好学生的标准总是引导学生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多考证、多抄笔记、多背;考试的评分标准也是引导学生死背所谓的标准答案。<o:p></o:p></P>
<P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过多挤占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的时间。如果学生们没有充足时间相互交流,也就不习惯于相互交流,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恋家,我所见到的上海本地的学生尤其如此,一到周五就急着回家度周末,只知道依赖父母,这些学生们根本没有独立性,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总要依赖别人,他们没有时间养成适应社会的个性,既使有个性也是自私的,不合群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通过交流带来创新的火花,形成自由的思想。甚至有些硕士、博士们,写东西时也是习惯于抄,剪刀浆糊功夫不错,就是思想不多,有思想也不习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大概是经过无数次考试训练养成的习惯。<o:p></o:p></P>
<P >学生考试评分标准和复习方法、学校的管理标准、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应该改革。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标准,他们又一起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考试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复习方法。<o:p></o:p></P>
<P >1. 关于学生考试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复习方法问题<o:p></o:p></P>
<P >任何指定考试范围,给定标准答案的做法,只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书中的所谓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坚决反对在考试复习中给学生指定考试范围的作法。学生必须认真的看书,理解而不是背书。在考试的答题中,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明自己对题目有所理解,这远比一字不漏的写出与教科书完全一致的所谓标准答案强得多。因此对能用自己的语言答题,只要表明其对题目有所理解,就可以给高分。而对一字不漏的答出与教科书完全一致的答案的,只能算是抄书,不适合给高分来鼓励这种学习方法。教学与考试分离我觉得是一种较好的考试方法,教学与考试分离就是考试不由任课教师考学生。这样任课教师就没法给学生指定考试范围,从而避免死背答案的现象。目前大部分基础课基本实现了教学与考试的分离,专业课程推广教学与考试分离操作成本可能较高,但是否应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o:p></o:p></P>
<P >2. 关于学校的管理标准问题<o:p></o:p></P>
<P >培养人才,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很多高校,动不动就是“教学事故”、“违纪事故”,条条框框把一切束缚得死死的,怎么创新?其实一个人从失败中学得的东西可能比从成功中学得的东西要多得多。调皮的学生、常“犯小错误”的学生,今后明辨是非、洞察人性、自我创造的能力要比“听话”的学生可能强得多,因为他们在“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使这些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就是说,给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o:p></o:p></P>
<P >3. 关于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问题<o:p></o:p></P>
<P >相应的,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就得更有弹性,国家应该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如果被教学评估的框框套住就不会有特色,也就不会有创新。目前的教学评估已经给教师们增加了很多工作,其综合效果如何,暂时可能还看不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效果很难在短期内评价。从历史上看,学校教育当首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教学评估应该是引导高校教育向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o:p></o:p></P>
<P align=center><B >二、教师职称评定不利于人才流动</B><B ><o:p></o:p></B></P>
<P >笔者以前学工科的,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了6年,2000年就被聘为工程师,后来脱产读了经济类硕士、博士,现进高校任教,又得重新评职称。这和身边的、进了高校校门就没出来过的老师相比,感觉亏大了<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62#_ftn1" target="_blank" >[1]</A>。在现在的职称评定制度下,只要你转了行,跳了槽,对评职称就很不利。也有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想先在企业做做,有了实践经验后再去做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教书和做科研,但这纯粹是一种自讨苦吃的幼稚想法。说实在的,如果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讲实务课,以及搞产业研究,纯粹就是纸上谈兵<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62#_ftn2" target="_blank" >[2]</A>。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进了高校校门就没出过校门的,而高校职称评定体系对这些人是最有利的,故目前高校职称评定体系正是这一现象的引导者之一。笔者每次向一些没工作过的、想读研的师弟师妹们谈考研问题,总是好心的建议他们“要么一口气读书读下去,读了硕士再读博士,中途别工作;要么先找个学校呆下来,然后读在职的,这样在经济上是最合算的”。其实以笔者个人的体验,从没有参加社会工作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和读书的方法是很有局限性的,这在基础课学习上差异还不大,但在应用型专业研究上差异是非常之大的。如果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最好先在企业工作1-2年,然后读研,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读书和研究”的感觉。<o:p></o:p></P>
<P >国家是提倡开放和人才流动,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但为什么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不利于人才流动呢。我个人认为“思想不开放和目光短视”可能是主要原因。在目前找工作难的前提下,职称评定主动权握在学校手中,如果学校目光短视,只看到外来人员没有给学校作贡献,不熟悉情况,不熟悉业务,看不到外来人员将给整个团体带来无形的外部正溢出,职称评定自然不利于外来人员。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才流动加速,而各类人才的流动带来知识的交流,社会才有满活力,一个圈子加入一个异己成份更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如果一个高校没有人才流进流出,长期闭关自守不知道是什么结果,所以外来人员,特别是跨专业外来人员的加入将给整个团体带来非常大的无形外部正溢出。<o:p></o:p></P>
<P >职称评定限制人才流动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高校将职称评定与服务合同挂钩,评了职称就得续签合同。如果学校以开放、长远的眼光把人才的流进流出看成是增强外部联系、搭建外部交流平台的机会,就没有必要用职称评定来限制人才流出了。<o:p></o:p></P>
<P align=center><B >三、“研究能力”和“发表论文”不可本末倒置</B><B ><o:p></o:p></B></P>
<P >论文也许是好的评价高校和高校教师的标准,故社会喜欢用论文评价高校,高校也就主要以发表论文考核教师。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花钱买文章,有些学校也乐意资助名刊、乐意资助学者们在发文章时暑上本高校名称。笔者认为高校和从事科研的人员不适合这样做,因为“科研”是高校和科研人员的长期工作,必须从长远上对待“研究能力”和“发表论文”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无论对高校还是对科研人员,论文必须要,而且长期需要。不仅如此,各高校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学校文章再多、再好,如果没有几个有水平的学者支撑,怎么去交流。但如果学校科研水平上去了,好文章自然常常会有,在学术交流中别的高校也会刮目相待。所以对高校和从事科研的人员来说,科研水平的提高才是长远之计,发表论文是末,研究能力提高才是根本。<o:p></o:p></P>
<P >对于学校,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对自己的成员培养上,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可以请名人来讲学,来指导,来交流。但花大把大把的钱请名人做有名无实的工作,不但对提高学术水平收效甚微,而且还会有损对青年教师们的工作激励,他们可是一线的主力呀,学校这样做会令辛苦工作的青年教师们寒心的。<o:p></o:p></P>
<P >对于教师个人也一样,文章再多,水平没上去,不出名还好,一出名反而容易漏馅。为了发文章而写文章,不做深入研究,不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水平,就是本末倒置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写文章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先读书、研究、思考,有所得、有所想后再写,然后大家探讨,觉得写的东西有价值,就可以拿去发表。<o:p></o:p></P>古人练功,讲究“功到自然成”,力戒浮燥和功利,只管下功夫练,万不可急于求成。没有杂念,功夫才能练到最高境界。学问也是这样,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要太功利,“大器晚成”就是要长时间修练。可惜的是,青年教师们经济压力大,不可能不功利,年青人能出名时谁都想“早出名、早得益”,“大器晚成”只怕是没办法时的自我安慰而已。但不管青年教师们如何想,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在对待“研究能力提高”和“发表论文”的关系上,心里一定要有一杆称,不能本末倒置,因为你们的“学问之路”还长。<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DIV ><BR clear=all><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HR align=left width="33%" SIZE=1>
</FONT>
<DIV>
<P ><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62#_ftnref1" target="_blank" >[1]</A> 职称重新聘用在国外也许很正常,但个人视角的“参照物”当然首先来自身边, 不会舍近求远。</P></DIV>
<DIV>
<P ><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62#_ftnref2" target="_blank" >[2]</A> 当然从事基础教育和纯理论研究的不在此列。</P></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