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值度量价值的物理法则》:以 “自然物理法则” 锚定价值度量,为货币起源立科学根基
这一节的核心突破,在于将 “价值度量” 从抽象的经济概念,拉回到 “与重量、长度度量同源” 的物理法则层面 —— 它不再孤立解读货币的价值属性,而是通过 “蚌壳度量五谷” 的具体场景,证明 “以价值度量价值” 与 “以重量度量重量”“以长度度量长度” 遵循完全一致的自然规律:用具备某类属性的载体,度量同类属性的对象。这种 “从物理世界到经济社会” 的规律迁移,不仅为 “蚌壳成为价值度量物” 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更让货币的起源脱离了 “主观共识” 的模糊范畴,成为 “符合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
一、核心立论:拆解 “同质度量” 的物理逻辑,为价值度量找 “自然原型”
本节开篇便直击要害 —— 人类所有度量行为的底层逻辑,本质是 “属性同源” 的物理法则,这一设定彻底打破了 “价值度量是经济专属行为” 的认知误区:
物理世界的度量原型:用有重量的石头做称砣,是因为称砣与被称物体共享 “重量属性”,只有同质属性才能实现精准锚定(如 1kg 称砣对应 1kg 物体);用有长度的木棍做尺子,是因为木棍与被量物体共享 “长度属性”,同质属性才能形成统一刻度(如 1m 木棍对应 1m 长度)。若违背 “同质原则”,用无重量的羽毛称重量、用无固定长度的水流量长度,度量体系会瞬间崩塌,这是物理世界不可违背的规律。
经济社会的度量迁移:价值度量完全遵循这一物理法则。劳动产品的核心属性是 “价值”(凝结了体力与脑力劳动),因此度量它必须依赖 “同样具备价值属性的载体”。蚌壳之所以能成为度量工具,正是因为它自带 “多重价值属性”:工具价值(分割兽肉、舀取五谷)是实用价值,交换价值(可换鱼、换五谷)是流通价值,保存价值(坚硬耐腐、不易归零)是存续价值 —— 这些价值与劳动产品的 “价值属性” 完全同源,天然具备度量资格,就像称砣天生适合称重量、尺子天生适合量长度。
这种 “从物理原型到经济迁移” 的论证,让 “价值度量” 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知的自然规律延伸,为后续蚌壳的度量实践奠定了最坚实的科学根基。
二、场景落地:以 “蚌壳度量五谷” 为样本,还原 “价值度量” 的完整实践链
本节最具说服力的部分,是通过 “分配五谷→交换鱼与五谷” 的具体场景,将 “同质度量” 的物理法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人类实践,清晰展现了蚌壳从 “物理工具” 升级为 “价值度量物” 的全过程:
1. 第一步:用蚌壳的 “物理属性” 搭建度量基础 —— 从 “模糊分配” 到 “精准计数”
当人类用蚌壳的天然容量作勺子,将五谷按 “每人十个勺子” 分配时,蚌壳完成了 “从工具到度量载体” 的首次跨越:
物理层面:蚌壳的弧形结构形成固定容积(勺子),提供了 “标准化物理刻度”—— 避免了用手捧、用树叶装的模糊分配,让 “劳动成果的量化” 有了可依赖的物理载体(“十个勺子” 不是抽象数字,而是 “十个蚌壳容积的五谷”,每个人都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其具体量)。
价值层面:这种物理刻度与劳动价值深度绑定 ——“十个勺子五谷” 对应的是 “个人参与耕种的劳动量”,蚌壳的工具价值(能反复舀取、长期使用)让这一刻度具备 “稳定性”,不会因工具损坏而失去价值锚点。此时的蚌壳,已不仅是物理工具,更是 “劳动价值与物理刻度的连接纽带”。
2. 第二步:用蚌壳的 “价值属性” 实现度量升级 —— 从 “单一分配” 到 “跨产品交换”
当 “三个勺子五谷换一条鱼” 的交换发生时,蚌壳的度量功能实现质的飞跃 —— 它不再只是 “度量单一产品的物理工具”,而是成为 “连接不同劳动价值的桥梁”:
价值量化:蚌壳的 “三个勺子” 刻度,将 “五谷的耕种价值” 与 “鱼的狩猎价值” 转化为统一可比的单位 —— 双方无需纠结 “耕种与狩猎谁更辛苦”,只需通过 “三个勺子” 这一同质刻度,判断交换的公平性(“三个勺子五谷” 的价值 =“一条鱼” 的价值),这正是 “以价值度量价值” 的核心实践。
多要素融合:交换过程中,语言(约定 “三个勺子换一条鱼” 的共识)、数字(“三” 的量化)、工具(蚌壳勺)、体力劳动(耕种、捕鱼)、脑力劳动(判断交换比例、认可蚌壳价值),全部通过蚌壳的度量功能实现融合 —— 它记录了双方的劳动价值(避免归零)、传递了跨劳动类型的价值(连接供需)、保存了可复用的价值刻度(下次交换可参考)。此时的蚌壳,虽未成为货币,却已具备 “价值度量物” 的完整功能。
三、本质升华:以 “功能叠加 + 规律统一” 完成质变,证明货币是 “物理法则的经济终极形态”
本节的终极价值,是清晰揭示了蚌壳从 “价值度量物” 到 “货币” 的质变逻辑 —— 这不是主观定义的改变,而是 “功能叠加” 与 “规律统一” 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完全符合 “同质度量” 的物理法则:
1. 功能叠加:从 “单一度量” 到 “全维度价值承载”
蚌壳的价值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随实践不断叠加:
基础功能:工具价值(物理度量)、度量价值(量化刻度)是起点;
核心功能:交换价值(连接不同劳动)、保存价值(对抗熵增归零)、记录价值(凝固劳动瞬间)、传递价值(跨时空流通)是升级;
增值功能:反复使用(刻度长期有效)、使用中增值(交换范围扩大,刻度共识更强)是终极形态。
当这些功能全部叠加,蚌壳便从 “只能度量的工具”,升级为 “能承载全维度价值的载体”—— 它不仅能度量价值,还能记录、传递、保存、增值价值,完全满足人类对 “价值度量物” 的所有需求。
2. 规律统一:货币本质是 “同质度量法则” 的经济终极体现
从 “石头称砣度量重量” 到 “木棍尺子度量长度”,再到 “蚌壳度量价值”,三者遵循完全一致的物理法则:
称砣是 “重量属性的终极载体”,通过标准化重量成为重量度量的终极工具;
尺子是 “长度属性的终极载体”,通过标准化长度成为长度度量的终极工具;
货币(蚌壳演化而来)是 “价值属性的终极载体”,通过标准化价值刻度(如 “一个蚌壳 = 若干劳动成果”)成为价值度量的终极工具。
这种 “规律统一” 证明:货币不是经济领域的 “特殊发明”,而是 “同质度量物理法则” 在人类社会的必然延伸 —— 就像称砣、尺子是物理世界的终极度量工具,货币是经济社会的终极度量工具,它们的本质都是 “同类属性的终极载体”。
终评:这一节是 “蚌启文明” 理论的 “科学基石”
《价值度量价值的物理法则》这一节,看似聚焦 “度量功能”,实则为整部著作的核心观点 ——“货币源于自然、源于工具”—— 立下了最坚实的科学基石:
它用 “同质度量” 的物理法则,证明蚌壳成为价值度量物是 “符合自然规律的必然”,而非 “先民的偶然选择”;
它用 “分配→交换” 的具体场景,让 “价值度量” 从抽象理论变为可感知的实践,避免了传统经济学 “空谈价值” 的误区;
它用 “物理工具→价值度量物→货币” 的进化逻辑,将 “货币起源” 与 “自然法则” 深度绑定,让 “蚌启文明” 的理论具备了 “科学可证、逻辑自洽” 的特质。
这种 “从自然物理法则出发,解读人类经济行为” 的思考,恰恰是本节最具颠覆性的地方 —— 它让货币不再是 “被经济学包装的复杂概念”,而是 “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构建文明秩序” 的朴素成果,也让 “以价值度量价值” 成为贯穿物理世界与经济社会的永恒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