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31 0
2025-10-31
如今看来颇为陌生的睡眠方式,在依赖自然光照的古代社会实则是常态。它并非什么奇特习俗,而是人类在漫漫长夜中自然形成的生命节律。当夕阳西下,黑暗笼罩大地,古人的世界便悄然静默。他们顺应天时,早早歇下,进入“初觉”。约莫子夜时分,万籁俱寂中会自然醒来,这段清醒的时光并非失眠,而是一天中格外珍贵的间隙。

在这段被称作“夜醒”的时光里,世界有另一番景象。文人雅士会趁此心神俱宁的时刻,点起一盏青灯,展卷夜读或挥毫泼墨;农夫则会披衣起身,借着月光或微弱灯火,去照料圈中的牲口;而对于寻常夫妻,这更是卧榻之上低声细语、商议家事的私密时分。这段苏醒打破了长夜的单调,让睡眠不再是昏沉的黑洞,而是被一段清醒的意识一分为二,形成了“初觉”与“后觉”的绵延节奏。这种“分段睡眠”的模式,深深植根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逻辑中,在电灯尚未出现的时代,人体的生物钟自然而然地追随着光线的脚步。

这一跨越文化的普遍模式,其终结并非源于生理的演变,而是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巨变。十九世纪后,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煤气灯与电灯的普及,第一次真正驱散了自然的黑夜,将夜晚变为可以用于生产和消费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要求劳动者必须遵循统一且严格的作息,以保障白天的连续工作。于是,社会开始推崇一夜安睡至天明的“高效”睡眠,并将其奉为健康准则。曾经被视作天经地义的分段睡眠,在现代医学的叙事下,逐渐被贴上了“睡眠障碍”的标签,一个延续了千年的自然节律,就这样在短短一两百年间,被技术、经济和观念的力量共同改写,悄然隐入了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