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一点说,这个定律就是: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这是个错误的看法吧,误会了直觉,不是个定律吧。例如,人们可以有疑问:假若需求量不增加,那个“价格”,它是怎么上升的?
其实所谓需求定律,搞反了。并不是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而是先有需求量的上升或者说堆积,才有了价格的上升。当供给不变,则如果需求量大,价格就大,需求量小,价格就小。
“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市场自发调节生产与供应,比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科学调节有效得多。”
这句话是明显错误的。因为,什么是叫计划经济呢?难道实践当中的(社会现实当中曾经存在过的---另外,曾经存在过的所谓的计划经济,是否是真实真正的计划经济,这还是个问题,假定是真实真正的,则是否完善完全也是个问题)的所谓的计划经济,就是一切的计划经济吗?就代表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上的所有计划经济吗?按这种逻辑,兄弟能证明:飞机不如汽车快。因为,肯定有一些飞机,是不如汽车快的,例如刚刚发明飞机那时候。兄弟还能证明:飞机肯定会飞不起来,飞起来了也是称砣。
再一个,所谓市场自发调节,难道不需要成本吗?不需要时间吗?
还有,所谓市场自发调节,不过是说,每一个个体各自作出自己的调整,这样不断调整,最后实现了什么什么目标了。但是,这并不符合很多的生活经验。例如军事。兄弟可以断言,对此问题,及经过高度抽象后的一般性问题,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作出数学上的证明。
其实,什么叫市场呢?所谓市场,就是主体(国民,公民,人民,等等)对人权的行使活动(例如交往、交际、交易等等)。什么是叫社会生活呢?社会生活,是包括市场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这是社会主体所进行的一切交往活动的集合。在这种集合当中,就包括法律这种东西,包括纪律这种东西,包括自由这种东西,包括公权-------个体人权、个体交往的的集合、合力---众人之手。等等。
社会活动,显然包含经济、大于市场。所以,当我们看到“市场”、“市场化”等等词汇的时候,都可以代之以“社会”、“社会化”、“集体”、“众人”等等词汇。
当供给不变,则如果需求量大,价格就大,需求量小,价格就小。
呵呵,许多马经人一致的通病是:看了两眼经济学,一个理论尚未看懂、看完,就开始拍桌子瞪眼。
就拿你这个问题来说吧,你如果把该句中的“量”字去掉就正确了。也就是说,你还没有学到“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那一节。
作为国际先进的国家,他们信奉市场化吗?在中国,所谓市场化,是一种变态的扭曲的语言,是一种低级的玩弄语言的技巧。
其实,应当说自由。而在现代社会,任何自由,都是法定自由。因此,也正如哈耶克所说,法治就是自由。
法治,在法律体系当中,在共和国家的一切社会生活当中,是高于一切的。而这种高于一切,并非是说法律等等东西多么“高级、厉害、根本”,而是说,一切“高级、厉害、根本”的东西,都可能为法律的内容所描绘了。
这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并没有冲突的。按这个原理,法律体统,也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这样。但是,在决定了之后呢?这种经济基础的决定的作用,就体现在法律体统当中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说,吃饭喝水是决定一切的。但是另外有人说:不对,饭和水,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应当是人类劳动决定一切。这二种观点,都对,并且还不冲突---是否如此,各人见仁见智吧,兄弟以为没有任何冲突---这需要逻辑上的一些转换。
呵呵,许多马经人一致的通病是:看了两眼经济学,一个理论尚未看懂、看完,就开始拍桌子瞪眼。
就拿你这个问题来说吧,你如果把该句中的“量”字去掉就正确了。也就是说,你还没有学到“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那一节。
如果说,中国人的时髦话---“市场化”,是一种变态的扭曲的语言,是一种低级的玩弄语言的技巧,那么,所谓自由市场经济这种话,是一种简陋的错误了,既违反社会生活经验,也说明思维的低级。
什么叫自由市场经济?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其实,是指法治下的一个社会生活领域,这是社会主体的交往活动的一个结果。简言之,市场是人权的一个运动。
给老淡兄弟做一个指导:
什么叫经济?经济就是人的活动。什么叫经济学?。。学,就是对语言的运用。
因此,什么是叫经济学呢?就是人学,或者说语言学。
指导完了。
他说需求量增大,也无可厚非啊,我看这里需求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速度与速率的关系类似;
在不涉及其他种类的“需求”时(不考虑其他速度的方向时),“需求量”(速率)就唯一衡量的因素了;
因此他说的“需求量”增大,不应该认为是错误的;
他们说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大”诸如此类的话,属于语文不好。确切来说,应当引入时间观念,是这样:当既有的需求量不大,或者减少,则价格下降(可以说,是产生了新的比原来价格低的新价格)。价格下降之后(出现了新的较低的价格),新有了一些新的需求量(原本观望的低收入者等等开始涌入,从而产生或维护了这较低的价格)。
但是其实,无论价格的上升还是下降,都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不能颠倒因果。
当然,老兄上面所说,有可能是对老淡网友说的。
价格是供求关系的结果。因为,所谓价格,不过是成交之后的那个双方的交易量(或交易额)。没有供求,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成交),就没有价格。
由此来说:假定供给不变,并且不考虑供、求的内部构成,则需求量增加,价格也上升,反之,需求量减少,价格就下降。
举一个简单的明显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把一粒钻石(地球现有最大最好),同时放到富人区和穷人区,分别进行拍卖。由此会产生2个不同的价格,一个很昂贵,一个低廉。
这个例子说明,价格是供求的结果,是供求双方拿财富进行堆积、攀比的结果。高者成交,同时,产生出价格。假定供给不变(就一粒钻石),则堆积的越高,价格就越高。
标价、牌价、喊价,并不是价格,而是一种发起交易的邀请书。假定,上例当中,拍卖者标一个、喊一个“价格”(这并不是价格,因为还没有完成交易、实现成交、出现成交量),例如是,100万,那么,富人区当中,有好多人搬来了几百万元以上的钱等着要这一粒钻石,因此他们就拿钱去砸拍卖者,一下子就把那“价格”否定了。如果那拍卖者标一个喊一个“价格”---一亿元,那么,这个时候,并不是需要量、需求量减少的问题,而是全体富人各自搬运来的钱,都达不到一亿元,最后各自散去,因此,那个“价格”,就成为几个汉字,或者一瞬间的空气震动的声音了。汉字和声音,显然不是价格。而那粒钻石呢,显然无价。
价格也不是交换比例。交换比例,是价格产生出来后所得到的单位货物的价格,是单价。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出于交易的便利等等原因,人们是先标价、喊价,并且是用单位货物来标价、喊价,和按单价(其实是作为标价的所谓的单价,真正的单价,只有成交后产生出交易量---价格--之后,才能计算出来)作为计量单位来讨价还价的。但是这一点,并不能说明单位货物的标价,就是价格,并不能说明交换比例就是价格。我拿一座棉花山(底面1平方米的立方体,高1米),来交换你的一堆木材(底面一平方米的立方体,高2米),则我并非是得到了一个2比1或1比2,你也并非是得到了一个数字1,或者1木材。棉花山和木材堆之间,在交易之前,或讨价还价当中,或者成交之后,是有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的,但是,比例关系并非是交易目标、交易所得。我们旁观一个“交易且成交的过程”,光看货物,则会看到:这不过是货物的换手,是货物换个位置,是换了位置的一定数量的货物本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19:33:32编辑过]
段拥军,薛兆丰,五常张,萨缪尔森等,错把太阳看成是围着地球转动了,因此说话不顺。
其实,
1、成交前的标价不是价格。
2、成交后的单价不是价格。
3、价格是供求的结果,即交易量。价格是历史的,是就交易量的总体来说的,是一次性的。
如果我们看到,桶崩溃了,上流的水流出来了,并且崩溃的位置越低,流出的水越多,那么,我们其实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早先的全体水的挤压力量,导致桶的崩溃(最弱的木板,在崩溃之内部竞争当中获胜),当上流的水在流出的时候,其实底层的水也早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需求定律应该首先确定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需求量随价格而变动。如果说价格随需求量而变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人们还具有剩余购买力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有可能反而使其需求量上升,相反,物品价格下降过程中有可能面临需求量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与需求定律矛盾吗?请各位回答一下。
1、我认为存在向右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只是这种曲线的存在是以限量的供给为条件。土豆成为吉芬品是因为食物不足,某些奢侈品人们越贵越买,也是因为短期内供应不足引起,收藏品更是如此。一些聪明的商人于是就发明了限量生产和销售,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2、破窗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在过剩经济中,富人的窗户破了而不是穷人的窗户破了。因为穷人的窗户破了话,其将要把在其他方面的开支转移到修理窗户,因此无法拉动需求。
所谓的需求定律,本来就是有缺陷有错误的。
我们可以在每年的降雨量和犯罪率之间建立函数。但是这二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并不是直接的、关键的。
假若非要继续使用所谓的需求曲线,那么,每当需求量上升的时候,价格就上升,反之,每当价格上升了,则意味着需求量的大或者增大。换言之,所谓需求曲线的所谓向右上倾斜,本来就是应该的,是所谓需求定律的内在潜在含义。
所谓“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之类话,本来就是半拉子话。
这种话,其实应当这样来说:当我们看到价格有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高的价格,则在其他一切不变化的情况下,此后的需求量因此价格的变动,而有下降趋势。
继续来说,是这样:当既有需求量大或者增大,产生了较高的新价格。在此新价格下,与原本价格相比,后续需求量是下降趋势。
所谓“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之类话,本来就是半拉子话。
这种话,其实应当这样来说:当我们看到价格有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高的价格,则在其他一切不变化的情况下,此后的需求量因此价格的变动,而有下降趋势。
继续来说,是这样:当既有需求量大或者增大,产生了较高的新价格。在此新价格下,与原本价格相比,后续需求量是下降趋势。
把上述内容,整体来看的话,则是老需求增大,导致老价格变动,新价格(比老价格)上升,导致后续需求量下降,整体来看,则是需求量大才价格大。
上述,是按通常的概念来表述的。兄弟认为这些通常的概念,或者对这些概念的通常理解和使用,是存在错误的,例如,通常说的价格这概念,其实是标价这个概念。
日常生活当中,商店里面对一个电视标价10000元,这是个标价,不是个价格。我们看到这个标价,就买了,用了10000元,则这个时候,才有价格,这个价格在数量上等于标价,都是10000元,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区分标价和价格。
商店进行标价,是为了交易的便利。商店的标价,是一种交易的邀请信,是想发起讨价还价的过程(电视机的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不一定是当场进行的,不一定象菜市场那样个人对个人当面进行讨价还价,但是,其实还是一个讨价还价过程,只是不那么集中和明显)。
商店对电视机标价10000元,可能总共才有100个人购买了。如果换成标价5000元,可能会有10000个人前来购买。这是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但是,在这个现象背后,并不说明价格(其实是标价)对需求量的决定,反而,这其实是需求量对价格(确切来说是标价)的支撑---------只有需求量大、增大,才导致价格的上升,才导致标价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和支撑---由于这种支持,标价才更能变成价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1 16:07:15编辑过]
所谓需求定律之类,是把价格看成凌驾于供求、交易之上的东西了。其实,没有供求,没有交易,怎么能有价格呢?价格,不过是供求的后果,是交易的成果。
价格作为供求的结果,是由每一个市场主体共同决定的---包括潜在的市场主体。每一个人,都是价格的决定者。两军交锋,狭路相逢,峰面上各有100人,包括锋面上的士兵在内,其中甲方共计有200人,乙方共有1000人,则乙方获胜,但是,乙方只有200人参加了面对面的战斗,甲方也只有200人参加了面对面的战斗,但是,乙方那没有参加面对面战斗的作为预备队的800人才是决定胜负的一个根源。
一个人拿100台电视机到市场上来卖,他当然可以随便标价,他如果标价1元则电视机会被抢购一空,如果标价100万元则只有1个人来购买了,但是,由这个日常生活现象,我们不能就去说:价格是既定的,是先于供求的,是不受市场主体决定的。恰恰相反,这100台电视机的价格,是被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是可以计算出标准价格的---而随意的标价,就是在市场的广义的讨价还价过程当中,来试探来得出这一标准的价格。
需求定律的争议
张五常
按:本文是二○○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在北大朗润园的讲话的前半部的大略,讲时没有文稿,今天下笔随意删减、补充。
各位同学:
听说国内的同学在需求曲线的话题上有持久的争论,是好现象。又听说这是环绕着我的坚持与一些学者的反对。其实我的坚持不是我发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应该说是四十年代中期由芝加哥大学吵起来,参与这话题的高手云集。那时以经济理论解释行为的浪潮开始兴起,而大家都意识到,没有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乏善可陈。嘉芬物品(Giffen goods)在逻辑上的存在否决了需求定律,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为了挽救需求定律,佛利民的《马歇尔需求曲线》(M.Friedman, 1949)与史德拉的《功用理论的发展》(G.J.Stigler, 1950)皆学究天人。前者刀光剑影,后者破口大骂,但嘉芬物品还是驱之不去。
我是一九六一年的秋天开始探讨挽救需求定律的几种选择的。两年之后,我接受了老师赫舒拉发(J.Hirshleifer)与艾智仁(A.A.Alchian)的选择:武断地不容许嘉芬物品的存在。大致上,这也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的选择了。大约一九七三年我才得到另一个发现:嘉芬物品(价下降需求量也下降)在逻辑上只能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出现。但那时,被武断而成立的需求定律在朋友中普遍地接受了,武断与逻辑都是同一的需求定律,我的发现就变得不是那样重要。
同学们要知道,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有解释力的理论不容许模棱两可的结论。价格下降,需求量可增可减,是半点解释力也没有的。同样的哲理是,科学所求的是被事实或行为推翻的可能性。理论可能被事实推翻,但没有被推翻,算是解释了事实,这是验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重心所在。如果价格下降而需求量可增可减,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就不存在。需求曲线可以向右下倾斜(价降量升),也可以向右上升(嘉芬物品,价降量降),是本科生一年级的习作游戏。但这是指需求曲线,不是指需求定律。前者因为没有约束行为,不是定律,没有解释力。
研习经济学四十多年,学过不少复杂的理论,但经过多年简化之后,今天我认为经济学约束行为的定理主要是两条,缺一不可。其一是在局限或约束条件下每个人在何时何地都争取利益极大化。究竟这是否真理不重要,而事实上好些学者曾经提出不同的定理,作为代替,搞得很复杂。但我就是喜欢简单,而又因为不能容许模棱两可,这「极大化」不容许有例外。我俗称之为自私的假设。
看来简单,用起来却是不浅的学问。单是「极大化」用什么来量度,函数方程式怎样写,经济学者搞了二百年还在搞。我自己认为搞方程式的回报率偏低,所以集中在局限条件的调查与处理。困难是局限条件是真实世界的事,不应该子虚乌有地假设出来。我为此在街头巷尾跑了数十年,使好些人说我是放弃了学术研究。
其二是需求定律。局限下极大化这个定理,不管用得怎样出神入化,其解释力不大,因为对行为的约束很窄,不够广泛。我们于是问:如果要获取一样物品的代价下降,其需求量是否一定增加?说是,就有了需求定律;说不一定,我们只有需求曲线。后者虽然是有趣的学生习作,但以解释力来衡量只是废物一条。
自马歇尔一八九五年提出嘉芬物品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数之不尽的学者都希望从等优曲线(国内称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推出需求定律,否决嘉芬物品的存在。他们都失败了。大家都知道,只要实质收入不变(停留于同一等优曲线),价格(或代价)下降需求量一定增加。问题是等优曲线是经济学者的想象所得,不是真有其物,我们无从知道实质收入是否不变。逻辑上,物品的价格下降,实质收入是会上升的,而这上升导致嘉芬物品的可能性。苏联的经济学天才E.E.Slutsky于一九一五年提出的「明显」实质收入不变的概念是改进,但也因为观察不易而帮不到多少忙。
困难是这样的。需求定律是指价格(或代价)与需求量这两个变量的一减一增的固定关系,有非常重要的行为约束力,若能成立经济学的解释力很了不起。问题是可以影响价格或需求量的其它变量数之不尽。这些其它变量若可让其变的愈多,需求定律的解释力愈强,但这定律就会愈为容易被事实推翻。其它变量让其变的愈少,需求定律愈安全,但解释力则愈弱。困难是在逻辑上绝对安全的少不变量,我们在观察上无从肯定其不变。以「够安全」及「可观察」这两个准则来处理,考虑到五十年代众多大师的思维,我选择的需求定律的可变或不变量是:(一)所有在需求量之外的影响价格的变量皆可变;(二)所有在价格之外的影响需求量的变量皆不可变;(三)所有因为价格之变而变的变量皆可变。这是威力无穷的需求定律的选择,可惜在逻辑上违反了需求定律的嘉芬物品还存在。
五十年代重视需求定律的大师们,到了六十年代大都是朋友,所以他们的思维我知之甚详。他们对不变量的处理与上文采用的略为不同,只是因为角度略为不同。大家都知道在这些不变量的处理下,逻辑上嘉芬物品存在。这是说,大家都知道需求定律不可以从等优曲线的分析推出来,而是要武断地不容许嘉芬物品的存在。于是,需求定律的本身就是一个定理或公理(postulate)。
然而,后来我发现,逻辑上嘉芬物品只可能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存在,在多人的社会中这种物品不可能在市场成交,不可以用作走后门或其它形式的交换或交易。价愈高我愈愿意买,而你则愈不愿意卖,交换或买卖不会有均衡点。就是我的需求曲线向上,你的向下,也不会有交易的均衡点。当年的大师们看不到这一点,似乎是受到马歇尔的供求剪刀分析所误导。剪刀分析的谬误,我在《科学说需求》的第七章解释过了。
没有需求定律,整个经济学的解释力就溃不成军。要发表数学文章不会受到影响,但作为验证科学就呜呼哀哉!同学们要记着:需求曲线可以向东、南、西、北,或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转,但与真实世界有关的经济学,要靠这曲线只从西北向东南。后者是需求定律。
天下有没有“吉芬商品”?(1)
--------------------------------------------------------------------------------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11:00 新浪读书
连载:经济学林论剑 作者:刘正山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天下有没有“吉芬商品”?——评张五常、汪丁丁、黄有光等对需求定律的争议
“吉芬商品 (Giffen Goods)”,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一些学者认为天下不存在“吉芬商品”。我认为存在“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但不认为它违背了需求定律。汪丁丁、黄有光等先生将“事实”当成了“理论”;张五常等先生将“定律”当成了“公理
”,并否认事实。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至今,这场争端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世界上到底
有没有“吉芬商品”?
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认为存在“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在我看来,现实世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学者们研究问题越深入,浅显的问题越难把握。实际上,上述双方乃至中外所有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容易——他们在处理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从教科书上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用坐标图(见图1)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表示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
(图略1 需求曲线)
这个定律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出问题的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那个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很关键,之所以说“需求定律”,而不说是“需求公理”,就在于“定律”是有条件的,“公理”是无条件的。比如,几何上有个公理,说的是“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这个描述之所以是“公理”,就是因为无论我们在北京还是纽约,在地球还是月球,这个规律都是成立的,不必去证明了。但定律就不一样了,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前提条件,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的,比如牛顿定律,如果在极微观和极宏观的条件下,都不成立。所以,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告诫我们:一切科学的学说无不暗含一些前提条件,但这种假设的因素在经济规律中特别显著。为什么强调假设条件?他说,“经济学说比其他任何科学的学说,更容易为那些没有科学训练和也许只是间接听到而断章取义的人所引用。”现在,很多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如瓦尔特·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和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等)反复强调注重“前提条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再看什么是“吉芬商品”。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土豆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消费更多的土豆。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吉芬反论”或者“吉芬矛盾”,土豆这种商品就被称为“吉芬商品”。单作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譬如股票、外汇等,价格上涨,购买的数量会上升。但是,这类商品,是否与需求定律相悖?是否应该算作需求定律的例外?
下面分析“需求定律之争”。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说法百分百成立(鉴于各种教科书论证得很详尽了,此不赘述)。但是,将该定律应用在实践中,则需要考虑“其他条件”了。比如,用张五常先生在其连载的《经济解释》中的一个例子: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从现象看,这显然是与需求定律不容,这是否意味着需求定律是错的呢?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其他条件”。张五常先生的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连天大雨。”汪丁丁与黄有光二位先生的观点,其实也没有推翻需求定律,他们说的是考虑了“其他条件”后的情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在抢购商品的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因素。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整条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了。而因为这个移动,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并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请注意,就每一条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向右下倾斜的,但这同现实中出现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现象在实质上并不矛盾)。当然,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转自http://book.news.sina.com.cn/nzt/fin/jingjixuelinlunjian/14.shtml
夏业良“不佩服”张五常
2002-11-10 11:58 作者: 陈龙 转自: 财经时报
4月25日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需求理论》演讲的日子。极具看点的是曾经撰文对张五常提出批评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夏业良向张五常提问。
张五常演讲需求理论时,反复强调需求定律,即若价格熁虼价犗陆担需求量必定增加。
夏业良提的两个问题即与此有关,这两个问题是:一是在历史上爱尔兰发生大饥荒,土豆价格很高,民众纷纷抢购,但在饥荒过后,土豆价格下降了,但购买的人却少了。如果在现代非洲发生饥荒,也一定会出现类似的例子。二是中国目前读MBA很贵,以前很便宜,但随着价格上涨,读的人反而多了,怎么解释?张五常回答:对所谓的例子他是不信的,他要亲自体验,仔细调查后才能相信。以前有教科书上例子,说非洲某地,有人进城打工只为赚取购买一辆自行车的钱,多一分钱也不要。他是不信,而且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例子。他以前写论文都是通过几个月调查写的,所以有说服力。对第二个问题,张的回答异常简洁,只有8个字:需求上升,价格上升。
因为现场提问时间有限,夏的问题并未提完,夏也因此有些不快。
夏认为,张的回答并无说服力,90%的知识来自于书本,难道非要亲眼见到才相信吗?他认同需求定律,但面对多样性的现实世界,例外是有可能存在的,而且这种例外是否真的存在还没有定论,他提出两个问题意在与张五常探讨。张的回答一口否定,过于武断。张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简直答非所问。
对于自己并没有机会问下去的问题,夏显得有些郁闷。记者了解到,夏还准备问下去的问题是:张五常在香港大学教书那么些年,出了哪些有实力的弟子,如果按张氏理论和张氏方法培养弟子,与正规大学培养出的弟子谁优谁劣?
夏在张演讲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怀疑张五常在产权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但不佩服张五常。
转自http://it.sohu.com/31/62/article204236231.shtml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论坛 → ≡ 经济学分支学科 ≡ → 『 宏观经济学 』 → 夏业良“不佩服“张五常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30&replyid=85232&id=21279&page=1&skin=0&Star=1
张五常,珍珠项链会不会被剪断
布评发表日期:2007-04-12 13:17:54
"没有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乏善可陈。"《需求定律的争议》,张五常先生的饭量和饮水或睡觉会不会是一条市场“需求曲线”呢?还需要张先生来赶紧来拯救!
没有人的需求,哪来市场需求。张先生可否聪明地说清哪些是曲线需求,哪些是直线需求?美国人失去了汽车房子会不会造反?美国人是怎么把需求拉直的?张先生的饭量是怎么随市场弯曲的?哪个是鸡,哪个是蛋?价格会不会让张五常先生的“真理”或需求弯曲,别人的需求为何就一定随张先生共舞?如果这些问题都变成荒诞,张先生理论的“珍珠项链”会不会被从中间剪断?
张五常事小,经济学事大。
转自http://bbs.finance.sina.com.cn/?h=/g_forum/00/40/03/view.php%3Ffid%3D22142%26tbid%3D1128&g=10&n=1
美国之音: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原因何在?
转自:《经济观察报》网站 2007-04-11
http://www.eeo.com.cn/today_media/media/2007/04/11/54540.html
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价格最近急剧上涨。粮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这次粮价的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对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在匈牙利,食品价格已经比一年前高出13%;在中国,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6%;而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食品价格也有所上扬;在美国,2月份粮食价格指数比上月上涨了4.6%,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3.1%。
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为什么会急剧上涨呢?美国智囊机构哈德逊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主任埃弗里博士说,这次的食品价格上涨是近来兴起用大量粮食来生产生物燃料乙醇造成的。他说:“生产生物燃料耗费太多的土地。在美国,一英亩土地每年种植的玉米生产出的燃料相当于50加仑的汽油。而美国人每年要烧掉1340亿加仑的汽油,而欧洲人烧掉的燃油也接近这个数量。”埃弗里博士说,美国需要8亿英亩的土地来种植玉米才能满足用乙醇来替代10%的汽油的要求。
另一位专家、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部门的农业经济学家安妮特同意埃弗里的分析。她同时指出,由于玉米被大量用于喂养牲畜的饲料,粮价的上涨也会引起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比如肉类产品。她说:“其他一些食品,尤其是用玉米作饲料的肉类产品,无论是牛还是鸡,当然还有奶牛,这些都食用最好的饲料,价格肯定会上涨,像牛奶和乳酪产品。”
那么,这次的食品价格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呢?埃弗里说,除非美国和欧洲停止用生物燃料乙醇来替代汽油,否则食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食品价格从来都是起伏不定的,起落的幅度比较大。如果像巴西这样拥有大量土地的国家能大规模增加玉米的种植量,食品价格可能会回落。
转自http://bbs.finance.sina.com.cn/?h=/g_forum/00/40/03/view.php%3Ffid%3D22111%26tbid%3D297&g=10&n=1
[五常问答室第2期]文物的价格
河北 王 问:
中国的文物界有两个现象:(1)国家发掘出来的文物堆放在仓库里,既不摆出来展览,也不能出售,价值无从体现。(2)小店地摊上出售的文物价格十分低贱。如何解释这两种现象。
答河北王
经过五千年的陪葬风俗,在中国,埋在地下的古文物实在多,多得不得了。开放改革,大兴土木,二十多年前推土车在神州大地开始运作,被翻出来的文物不计其数、今天,盗墓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了。北京不容许古文物在本土市场出售,文物于是大量外流。这几年放宽一点,不少小店或地摊可以见到,很多时是真古物。
国家把这些文物堆放在仓库里,因为太多,不够场地展出。好些博物馆的专家,见得少,不肯定是真古物。近几年这些专家开始相信了。我为地摊之价只有拍卖之价的千分之一这个现象研究了多年。鉴证年代的费用非常高,是解释这价格差距的主要原因。太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文物出土,专家不专,而什么热释光之类的验证有大问号。
你会问:为什么拍卖行之价高出千倍,地摊贩不把他们的贱价「国宝」送到拍卖行去呢?答案是拍卖行一般不收货。为什么拍卖行既然拍卖同样的,但不收摊贩的或你的呢?我知道答案,但不说,考考你的智商吧。
(1999.11.12)懂深不懂浅的学问
张五常
不久前发表了两篇关于学术的文章——《博士论文是怎样写成的》及《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获得颇大的反响。不幸的是,大声拍掌的都是学术界外的专业人士,学术界内的半点反应也没有。
最近收到柏克莱加州大学一位研究生的信,说他(显然是在网上)读到我的《价格》一文,一方面同意我的观点,另一方面不同意我主张以简单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这位同学认为简单的理论不切实际,脱离了现实。他说真实的复杂世界,是要以复杂的理论才能解释的。
我不知道这位同学所学的是哪一个新学派。我这一辈的理念是,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别的学术不说也罢,但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理论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么浅,浅得有点难以置信。
一个现象可能由好些不同部分组合。要把整个现象解释,可用几个不同的简单理论,逐部分击破。在经济学来说,不同的简单理论,归根究底,来来去去都是两招基本的原理,活学活用,千变万化,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理论来。
上述的两招基本经济原理,香港念经济的中学生都学过,只是功力尚浅,不知道这两招可以用得威力无穷。我曾说过真正的理解,要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
第一招,自私的假设,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皆毫无例外地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当然包括那所谓功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了。这函数可以用得很深,但都派不上用场。重要的「用场」是局限条件在真实世界中的变化。数之不尽的变化要怎样分类、量度、处理,是困难的工程。高手与低手之分,往往在于局限条件的处理手法;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招,需求定律,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其需求曲线皆毫无例外地向右下倾斜。那是说,若价格(或代价)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这个只一句话就说完的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我今年在港大教一小组学生要教十二个星期。单论什么是「量」,我说了两个小时,只能表达一点皮毛而已。
需求定律不仅包括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也包括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认为这二者是两回事的经济学者,是读坏了书,把问题看得太复杂了。(这里顺便一提:最近在北京的一次讲话中,一位教授坚持需求曲线不一定向右下倾斜,指出好些课本说有时是向左下倾斜的。我说若二者皆可,经济解释就不可能错,所以就不可能有经济解释。说来说去那教授也不明白。他不明白科学的假说不是求对,而是求可能错。)
在解释世界的经验中,我从来没有用过上述以外的两个招式。我所认识的,比我年长的经济学大师,有时喜欢过一下数学方程式的瘾,花巧地表演一下。但若与他们坐下来,问他们有什么在这两招之外的新意,他们是答不出来的。去年在一篇关于交易费用的文章的结论中,我就提到经济学的整体其实只有这两招。佛利民、赫舒拉发及巴赛尔三位高人读该文后,一致认为我这结论重要。
我在《价格》一文内,提到经济学在走下坡,认为今天经济学的后起之秀不懂价格理论。但想深一层,这些年青学者不是不懂,而是懂深不懂浅。他们可能认为高深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却忽略了懂深不懂浅不算是真的懂的哲理。
为什么一门精彩的学问会搞成这个样子呢?一个解释是故扮高深,没有人明白就算是有学问,可以说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今天,这个解释对某些青年学者可能适用,但似乎不是多数。他们大多数不可能不知道,高深莫测的文章可以有学报发表,但不会有持久地被人重视的市场。
另一个较为可取的原因,是今天的年青经济学者对解释世事失却了兴趣。他们但求有文章发表,也要表演一下本领,所以就把一门科学作为一项类似下象棋的玩意,越深越有斤两。高低于是以深浅来衡量,以复杂胜简单。于是大家一齐向深处钻,过不多时,浅的因为无人问津而变得大家都不明白。
愚见以为,懂深不懂浅的学问,走火入魔也。
“我为地摊之价只有拍卖之价的千分之一这个现象研究了多年。鉴证年代的费用非常高,是解释这价格差距的主要原因。”
张五常说,鉴定费用的高昂(包括前来鉴定的,是真品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其中有真品,就这真品的鉴定本身,也可能花费高昂),是高价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吧。我们假定,有一个珍品的文物,并且这是确定无疑的,是不需要任何鉴定费用的,那么,把它放在地摊上卖,和放在拍卖行里卖,价格肯定还是差距很大。这种差距的根源,仍旧是在于,购买者持有的货币数量的不同。也就是需求量不同。
美国之音: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原因何在?
转自:《经济观察报》网站 2007-04-11
http://www.eeo.com.cn/today_media/media/2007/04/11/54540.html
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价格最近急剧上涨。粮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这次粮价的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对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在匈牙利,食品价格已经比一年前高出13%;在中国,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6%;而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食品价格也有所上扬;在美国,2月份粮食价格指数比上月上涨了4.6%,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3.1%。
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为什么会急剧上涨呢?美国智囊机构哈德逊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主任埃弗里博士说,这次的食品价格上涨是近来兴起用大量粮食来生产生物燃料乙醇造成的。他说:“生产生物燃料耗费太多的土地。在美国,一英亩土地每年种植的玉米生产出的燃料相当于50加仑的汽油。而美国人每年要烧掉1340亿加仑的汽油,而欧洲人烧掉的燃油也接近这个数量。”埃弗里博士说,美国需要8亿英亩的土地来种植玉米才能满足用乙醇来替代10%的汽油的要求。
另一位专家、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部门的农业经济学家安妮特同意埃弗里的分析。她同时指出,由于玉米被大量用于喂养牲畜的饲料,粮价的上涨也会引起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比如肉类产品。她说:“其他一些食品,尤其是用玉米作饲料的肉类产品,无论是牛还是鸡,当然还有奶牛,这些都食用最好的饲料,价格肯定会上涨,像牛奶和乳酪产品。”
那么,这次的食品价格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呢?埃弗里说,除非美国和欧洲停止用生物燃料乙醇来替代汽油,否则食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食品价格从来都是起伏不定的,起落的幅度比较大。如果像巴西这样拥有大量土地的国家能大规模增加玉米的种植量,食品价格可能会回落。
转自http://bbs.finance.sina.com.cn/?h=/g_forum/00/40/03/view.php%3Ffid%3D22111%26tbid%3D297&g=10&n=1
吉芬商品是否成立,并不是关键问题吧。吉芬商品可以被解释的是成立的。
但是从上例来看,是由于需求量的增大,导致了价格的增大。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生活经验的所谓事实。
从楼上张五常的文章来看,我们得区分两种“需求定律”,一种是内心里、心理上的,例如说,我们确实可以认为:在面对同样质量数量的物品之2个卖者的时候,一方价格高,另一方是价格低,则我们肯定是喜欢购买那标价低的,而不会购买那标价高的。另一个,是真实世界里的,例如上述例子的情况。在这个例子里,大家越是想购买玉米,越是需要玉米,越是对玉米的需求量大,买方之间的竞争越是厉害,买方的用来购买的金钱越多,则玉米的价格就越高。
在心理上、购买动机上成立的东西,是否一定和真实世界里的保持一致呢?这不见得。
在真实世界里,价格显然是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决定的,是由所有供求者共同决定的。这里说的供求,就是卖方所供应的产物数量,和买方所供应的金钱数量-------不考虑供求各自内部的构成。
为什么对供求做这种的定义呢?因为这直观,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
假若我们从内心、心理上出发,那么,一个穷人手里仅仅只有10块钱,但是,他有可能非常非常最最需要100个某药品。而另2人,张三手里有一万元,可能只需要2个药品,李四有300元,可能是需要1个药品。那么,能按所谓的效用,所谓的需求定律,来解释价格吗?或者来规定出价格吗?不能的吧。只能从这种卖方的药品数量,和买方的金钱数量(这里暂时不考虑卖方内部、买方内部的构成)来解释价格的出现的。
A:
需求定律是指价格(或代价)与需求量这两个变量的一减一增的固定关系,有非常重要的行为约束力,若能成立经济学的解释力很了不起。问题是可以影响价格或需求量的其它变量数之不尽。这些其它变量若可让其变的愈多,需求定律的解释力愈强,但这定律就会愈为容易被事实推翻。其它变量让其变的愈少,需求定律愈安全,但解释力则愈弱。困难是在逻辑上绝对安全的少不变量,我们在观察上无从肯定其不变。以「够安全」及「可观察」这两个准则来处理,考虑到五十年代众多大师的思维,我选择的需求定律的可变或不变量是:(一)所有在需求量之外的影响价格的变量皆可变;(二)所有在价格之外的影响需求量的变量皆不可变;(三)所有因为价格之变而变的变量皆可变。这是威力无穷的需求定律的选择,可惜在逻辑上违反了需求定律的嘉芬物品还存在。
B:
自私的假设,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皆毫无例外地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的利益。
C:
价愈高我愈愿意买,而你则愈不愿意卖,交换或买卖不会有均衡点。就是我的需求曲线向上,你的向下,也不会有交易的均衡点。
上面是张五常的三段话。其中A、B、C之间,其实是有不同的,不能混同的。从动机上说,人们确实是争取代价最小、收获最大,但是,具体的现实里的价格形成问题,则:越是需求量大,越是价格高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