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讨论转自http://www.jiangxiaoyu.com/
李俊慧:最有趣的数那篇“类聚定律”,的确可看成是“经济解释”的续篇。我忽然想到,这文章的题材跟2001年的诺奖得主Akerlof的“柠檬市场”的研究是一样的,但Akerlof的结论是信息费用会导致市场缺失(Market Missing),而张五常认为会导致质以类聚。我稍微想了一下,觉得两种情况都存在,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市场缺失,什么情况会出现质以类聚,则未有确切的答案。比较他二人的研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论文题目。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吧。Akerlof的模型是以二手车市场来作对象的。一般人不容易知道二手车的质量水平,就会以平均质量水平作出价的标准,这导致高于平均水平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的平均质量水平下降,出价随之下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二手车都退出市场,二手车市场崩溃,市场缺失了。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一定存在着专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服务的专家。但如果根据张五常的分析,会出现质以类聚,质量都差不多的二手车会聚在一个市场中,人们也根据平均质量出价,市场不会缺失。我想到的是自行车的二手市场和汽车的二手市场。在中国的情况,汽车几乎没有二手市场,自行车几乎都是二手市场。在外国,自行车的情况我不清楚,汽车是有着庞大的二手市场的。先说我觉得比较简单的汽车二手市场。外国的二手汽车市场有完善的质量检查和担保体系,而中国没有,于是外国有二手汽车市场,中国几乎没有。这似乎是证实了Akerlof的理论的,再说自行车,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复杂了。因为中国的自行车被窃的情况严重,人们几乎不敢买新车,只敢买二手车,以免一旦被窃损失惨重。但二手的自行车猫腻很多,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我就是因为受够了二手自行车的信息不对称之苦,现在再也不用自行车了。也就是说,在我的情况里,市场是缺失了。但很多人还在用,买的都是二手车(但我不清楚二手车市场是否存在着萎缩的情况,这需要调查,如果是的话,证明市场在向着缺失的方向走)。显然,自行车的二手市场里并没有什么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但二手车市场至少迄今为止还存在,这又似乎否定了Akerlof的理论。 我想,产品的价格和提供的用值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对于很多人来说,自行车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代步,实在太不方便,即自行车的用值很高,因此需求仍然存在,使市场不缺失。但另一方面,(二手的)自行车的价格很低。为了这很低的价格而要支付相对庞大的质量专家的费用,是不值得的,所以又不存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 由此反观汽车的二手市场。在外国,汽车是代步的必需品,其必需程度类似于国内的自行车,所以市场不会缺失。但汽车的价格又很高,值得为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便支付合适的价格而会出一笔质量专家的费用,于是外国的汽车二手市场就呈现目前这种情况。而在中国,汽车是奢侈品,不是必需的,市场并不是非存在不可。而又缺少质量专家的服务,在汽车价格不菲的情况下,市场就缺失了。 看来Akerlof的理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他认为市场缺失的原因来自供应方,但上述的例子显示,决定市场是否缺失的力量是需求方。我又想,如果在信息费用大而市场不缺失,但又没有信息专家的服务时,似乎应该就出现张五常所说的质以类聚,以取代不存在的信息专家的服务。但生活中存在的质以类聚的例子,似乎都与这个推断的情况不符,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仍然感到很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