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486 17
2004-09-18
那天晚上与几位朋友在一家五星酒店的咖啡厅喝酒,见到二十多位小姐行来行去,是欢场女子,卖笑佳人是也。这些小姐的相貌与身材都有水平,而奇怪的是水平差不多,很平均,没有仙女下凡的也没有目不忍睹的。以十为满分算,朋友们打分都是七分或八分,没有一位小姐是七、八分之外的。这奇怪的平均是有趣的经济现象,作为经济解释的老手,我一想就明其理。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据说这些小姐的每次交易大约是一千元,讨价还价可减至八百。我想,卖笑行业的交易价格不能公开,顾客不便逐个小姐问价,所以价格的讯息费用不菲。如果能像好些物品那样公开标价,仙女下凡的胸前挂二千大元,不堪入目的挂三百小元,那么仙女与丑女会混在一起,在同一市场卖笑。然而,价格不能公开,顾客所知之价只是一个平均数,以为每位小姐之价差不多。这样,仙女与丑女皆不能在这市场立足。前者的机会成本过高,要亏蚀;后者无人问津。

卖笑佳人的相貌与身材的质量来得那样平均,是价格讯息费用高而导致的结果。这也是说,是价格的讯息费用导致质以类聚。我称之为「类聚定律」。近六十七岁还能在数秒钟之内把这定律想出来,宝刀未老,不禁沾沾自喜。

让我试把上述的定律一般化,然后伸展到与此定律有关的话题上去。

不标价而又不便多问价,其价格讯息费用是高的。但好些有标价的行业,因为质量有讯息困难,质以类聚的现象也明确。知价而不知质,基本上等于不知价。这是因为不知质量是高是低,标出之价是否有所值是一个大疑问。这样,质以类聚的安排又出现了。

举一个例,卖影碟,盗版货是在同一市场出售的。售者说是正版,但顾客一看价格,心知肚明,信你都傻,不会为真真假假的问题争论。如果有真的正版在同一市场出售,珠混鱼目,顾客也当作盗版下注。

举另一个例,拍卖行拍艺术作品,大名鼎鼎拍卖行的货色不一定全是真品,但赝品总要有高水平,非专家不容易看出来。如果外行人能一望而知是多有赝品混在其中,经过几次这样的拍卖,该拍卖行的大名就会急速下降,使拍卖品一般跌价。事实上,好些大名的拍卖行一年举行两次大拍卖,多次小拍卖。大拍卖是拍精选的,质量比较可靠,而小拍卖则较为马虎,赝品的比例上升。

当然,因为鉴证的讯息费用不菲,小拍卖也偶有精品。我曾经以三千元在小拍卖中投得两小幅纳兰容若的墨宝真品,因为我和我的专家朋友比拍卖行的专家看得准。但我和太太要亲自坐飞机去竞投,志在必得,其旅费、时间费用高出物价好几倍。不见经传的小市镇的艺术品拍卖,差不多全是假货。这也是质以类聚了。偶有真货,但非常少,混在其中是因为小镇专家不到家,误把真货当假货卖,其价偏低。我有两位专家朋友赚取真货假卖的钱,但他们要用功研究,钱不易赚,这也证实我提出的类聚定律是对的了。

再谈一个例子。那就是名牌的现象。大名鼎鼎的名牌子可以很值钱,因为有名牌效应。名牌首饰、手表、服装、皮包等,都是例子。这些名牌的公司花巨资卖广告、设计及注册商标,非常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而为冒牌货打的官司费用不菲也。比起籍籍无名的牌子,名牌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但订价则高很多。不一定赚很多钱,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高。

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是质量的讯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或不肯定)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名牌是质量的保证,而这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名牌代表高质,杂牌低质。这是因为讯息费用的存在而以牌子不同的方式来搞质以类聚。

一个相关的有趣现象,是大名鼎鼎的牌子很喜欢采用不二价政策。很多专卖名牌的商店不容许顾客讨价还价,而在香港盛行讨价还价的手表零售行业,名牌的开价与成交价的百分比差距远较杂牌的为小。这个现象的含意,是名牌代表质以类聚,而如果容许大幅度的讨价还价,高质类聚的形象守不住,以致付出大投资吹捧起来的名牌,会因为同样物品的价格变数过大而失却其名牌效应。

以上分析的类聚定律,是指质以类聚,不是物以类聚。中国成语老是说「物以类聚」,从物品或产品的市场看,这也是有的。物以类聚的成因,主要不是因为质量的讯息费用或价格的讯息费用,而是因为要减低找寻物品的费用。

小如一家商店,卖文具,或卖五金,或卖手表,其物品的类聚是方便顾客找寻有目的、有意图购买之物。没有人会那么傻,跑进文具店去买手表。小商店之外的大商场,也有物以类聚的倾向。卖电脑的,卖服装的,好些时是多间类同的商店聚在一起,虽然大家竞争比较激烈,但类聚方便有某些物品为目的之顾客,招徕有道,不同商店也就物以类聚了。这是类聚的第二定律。

这商场物以类聚的情况显然没有一般性。那所谓「百货商场」是说物不类聚。美国的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主理的人一般刻意也选取出售不同货品的商户租客,每类货品的商户数字有规限。一方面,这是为了方便一般比较漫无目的之顾客或一家大小齐购物。另一方面,太多某类物品商店会使购物中心的租值下降。

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有另一种类聚,那是类聚漫无目的之顾客,或类聚采购几项物品的,或类聚一家大小逛商场,其成员各有各的需求。这是类聚的第三定律。张五常(2002年12月20日《南窗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9-18 09:38:00

以下讨论转自http://www.jiangxiaoyu.com/

李俊慧:

最有趣的数那篇“类聚定律”,的确可看成是“经济解释”的续篇。我忽然想到,这文章的题材跟2001年的诺奖得主Akerlof的“柠檬市场”的研究是一样的,但Akerlof的结论是信息费用会导致市场缺失(Market Missing),而张五常认为会导致质以类聚。我稍微想了一下,觉得两种情况都存在,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市场缺失,什么情况会出现质以类聚,则未有确切的答案。比较他二人的研究,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论文题目。

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吧。Akerlof的模型是以二手车市场来作对象的。一般人不容易知道二手车的质量水平,就会以平均质量水平作出价的标准,这导致高于平均水平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的平均质量水平下降,出价随之下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二手车都退出市场,二手车市场崩溃,市场缺失了。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一定存在着专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服务的专家。

但如果根据张五常的分析,会出现质以类聚,质量都差不多的二手车会聚在一个市场中,人们也根据平均质量出价,市场不会缺失。

我想到的是自行车的二手市场和汽车的二手市场。在中国的情况,汽车几乎没有二手市场,自行车几乎都是二手市场。在外国,自行车的情况我不清楚,汽车是有着庞大的二手市场的。先说我觉得比较简单的汽车二手市场。外国的二手汽车市场有完善的质量检查和担保体系,而中国没有,于是外国有二手汽车市场,中国几乎没有。这似乎是证实了Akerlof的理论的,

再说自行车,我觉得这个问题最复杂了。因为中国的自行车被窃的情况严重,人们几乎不敢买新车,只敢买二手车,以免一旦被窃损失惨重。但二手的自行车猫腻很多,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我就是因为受够了二手自行车的信息不对称之苦,现在再也不用自行车了。也就是说,在我的情况里,市场是缺失了。但很多人还在用,买的都是二手车(但我不清楚二手车市场是否存在着萎缩的情况,这需要调查,如果是的话,证明市场在向着缺失的方向走)。显然,自行车的二手市场里并没有什么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但二手车市场至少迄今为止还存在,这又似乎否定了Akerlof的理论。

我想,产品的价格和提供的用值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对于很多人来说,自行车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代步,实在太不方便,即自行车的用值很高,因此需求仍然存在,使市场不缺失。但另一方面,(二手的)自行车的价格很低。为了这很低的价格而要支付相对庞大的质量专家的费用,是不值得的,所以又不存在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

由此反观汽车的二手市场。在外国,汽车是代步的必需品,其必需程度类似于国内的自行车,所以市场不会缺失。但汽车的价格又很高,值得为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便支付合适的价格而会出一笔质量专家的费用,于是外国的汽车二手市场就呈现目前这种情况。而在中国,汽车是奢侈品,不是必需的,市场并不是非存在不可。而又缺少质量专家的服务,在汽车价格不菲的情况下,市场就缺失了。

看来Akerlof的理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他认为市场缺失的原因来自供应方,但上述的例子显示,决定市场是否缺失的力量是需求方。我又想,如果在信息费用大而市场不缺失,但又没有信息专家的服务时,似乎应该就出现张五常所说的质以类聚,以取代不存在的信息专家的服务。但生活中存在的质以类聚的例子,似乎都与这个推断的情况不符,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仍然感到很糊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9-18 09:39:00
阿金:

AKERLOF说的MARKET MISSING和张五常说的质以类聚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出现。这我是同意的。至于他们各自的条件是什么,却是是个有趣话题。

你提供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汽车市场,一个是中国自行车市场。“显然,自行车的二手市场里并没有什么提供质量信息和担保质量的专家。但二手车市场至少迄今为止还存在,这又似乎否定了Akerlof的理论。”但正如你提到的AKERLOF理论有个前提啊: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

很显然的是,中国自行车市场根本说不上“质量费用很高”。我们去买二手自行车,基本上自己都可以作质量鉴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本可以忽律。根据我的经验和感觉,目前我们自行车二手市场的定价方面其实作的是比较仔细的。以前逛过的一些卖二手车地方,价格从10元到几百元都有。

所以AKERLOF的模型是在高质量讯息费用基础上的。如果这个市场的货品定价方便,根本不会出现“柠檬”现象。而张五常所说的商品质以类聚现象。基本上也不会在譬如中国旧自行车这样的市场出现。

而二手汽车市场是不同的。对二手汽车质量识别,需要专业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物品的质量鉴定费用比较大,比如电脑旧货市场(在广东九江、广州等地方,就有很大这样市场)。一个2、3G左右的硬盘,你要对之鉴定,是比较麻烦的,要装操作系统,装工具测试软件,花费物力很大的。 而市场上这样东西可能几十元可以买到了(因为更新更快更大的也只要几百元,有些还有三年质量保证。)。所以这样硬盘一大堆放在那里,不给你测试,(或者仅仅是给你在CMOS检测一下,可以检测到硬盘存在就OK)几十元一个,风险就消费者承担了。这也不会出现所谓的市场缺失啊。

这和二手汽车市场有点区别:二手汽车市场的出售者掌握信息比较完备,而消费者相反。因为销售者值得为之去搜集相关信息。而三几十元二手硬盘,他不可能每个去测试,再区分好质量等次吧?

张五常文中说到两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是价格讯息费用,第二个是质量讯息费用。第一个例子是卖笑女子,第二个是牌子问题。

卖笑女子这样代表价格讯息费用的例子是比较罕见的。我想来想去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我认为如果定价公开(也就是说色情业合法),

这种现象会少的。“美貌”等因素将被市场严格定价。

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在信息费用高昂情况下,可能会出现MARKET MISSING。比如在目前中国,在法律上色情是非法的,警察可能三天两头上门。询价费用也较高。这种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个市场是有可能变“柠檬”的。于是,不同场合,(如高级酒楼、一般旅馆、普通发廊按摩院)等等就质聚了不同的卖笑女子。在各个地方,去惯风月场所的人士应该对不同地方的收费很清楚的。

所以不妨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质以类聚”的出现,就是因为要解决市场缺失。 既然市场有这个手段,那会缺失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9-18 09:39:00
李俊慧:

不好意思,我想是因为我说得不够清楚,把你误导了吧。

你说“但正如你提到的AKERLOF理论有个前提啊:这个理论的含义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不是Akerlof的理论的前提,而其理论的含义。而且含义不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而是如果一种质量费用很高的商品的市场不缺失,它一定存在着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保证的专家。因为专家的出现可以将高不可攀以至使市场无法存在的信息费用减为人们愿意支付的数量,从而使市场存在。

你认为自行车的信息费用不高,我不能同意。我所说的信息费用高,不是指绝对值大,而是相对物品的价格而言的。因为自行车的价格不高,虽然其信息费用的绝对值肯定远远不及汽车,但占共价格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卖二手自行车的行家里手,其搞猫腻的手法都是把外表的部件搞得很漂亮,但不能从外表观察到的部件(如飞轮、内胎)就用已经需要报废的旧货。所以买者看外表看不出问题,试着骑一下也一时之间看不出毛病,但买回去用不了几天就毛病频生,害得你要频频光顾修车行。(这问题跟二手的汽车是一样的。)我就是吃够了这种苦,才一气之下决定不再用自行车。但这是因为我长期住在校园里,出外的机会很少。而且上课的数量不多,没有要课与课之间赶着时间在不同的教室之间奔波之苦,才承担得起没有自行车的不便(机会成本也)。不少学生或者虽然与我一样,但非常懒于走路的同学还是宁愿受二手车之苦,也还是要买二手车。

你说的二手电脑的问题也是很类同的。实际上,二手的电脑好象不多,更多的是一手市场上的组装电脑(非品牌机)实际上也是被买家在里面用了非常残旧的零件,说是一手,实际上是二手。所以电脑的一手非品牌机市场也是个“柠檬市场”。买这种电脑一定得找懂电脑的熟人去看。但即使如此,我也知道发生过“杀熟”的情况,电脑行与那熟人专家勾结了,一起骗那买电脑的人。因为电脑的毛病一时三刻还看不出来。那熟人专家就这样在一段时间里骗了好些生意。当然,后来大家就知道了,都不再找他。但也变成了一种恐慌,连熟人也不敢信,弄得想买电脑的时候都很犹豫,下不了决心去买。这显然也是一种市场缺失的表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9-18 09:39:00
李俊慧:

你说“所以不妨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质以类聚”的出现,就是因为要解决市场缺失。 既然市场有这个手段,那会缺失啊?”

质以类聚是解决信息费用的问题的,解决了当然就不会有市场缺失。就如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担保服务的专家的出现,也是另一种解决信息费用的方式,解决了也一样不会有市场缺失。市场如果缺失了,一定是因为上述质以类聚和信息专家都无法解决有关的信息费用,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有关的约束条件下完全找不到任何方法解决,市场于是只有缺失。

市场缺失是有的,像我上贴说的中国没有成气候的汽车二手市场就是一例。而解决市场缺失的方式有多种,除了上面说的质以类聚和信息专家,可能还有其它。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在什么约束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解决信息费用的不同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完全没有方法解决,以致出现了市场缺失。

请注意,我不同那些把市场缺失视为市场失灵的人那样以此为攻击市场,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缺失是一种信息费用高不可攀的自然结果,政府如果能解决信息费用,早就解决了。(政府无疑也是一种解决方式)。这跟“经济解释”第三卷中说市场投钞票,民主投人头票,独裁不投票,都是一种解决交易费用的方式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9-18 09:40:00
李俊慧:

我想我应该好好地整理一下思路,再说得清楚一点。Akerlof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市场缺失的现象。他说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即信息费用太高了。从这一理论推出的含义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某种产品存在着很高的信息费用,但并没有出现市场缺失,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机制,使那高不可攀以致市场缺失的信息费用降到人们能够而且愿意负担的水平。那种机制在不同的情况(约束条件)下可以是很不一样的。如张五常所说的质以类聚,或者是存在着提供质量信息及质量担保的专家(我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在“经济学家茶座”上看到一篇文章讲澳洲的二手汽车市场上存在着一个专门提供质量信息和质量担保的二手车俱乐部,这使二手汽车的买卖非常方便可靠,结果是很多在中国一定已经被视为废品而报销掉的破旧汽车仍然可以在二手市场上交易,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而且使很多比较穷的人通过购买较破旧的二手车而能成为有车一族)。

所以,我觉得张五常的解释可以从属在Akerlof的柠檬理论之下。但我觉得Akerlof的理论有不足。其一,正如张五常研究“价格管制理论”所指出的一样,价格管制理论并不能仅仅说价格管制会导致非价格安排的产生就完事。因为非价格安排有非常多的种类,如走后门、排队等。这样会造成理论的“非均衡”性(即理论推出的含义有无穷多,以致无法全部加以验证,导致理论不可能被推翻)。同理,柠檬理论并不能仅仅说信息费用过高的产品还能有市场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某种机制使信息费用下降,因为这些机制有非常多的种类,也造成了这个理论的“非均衡”性。因此一个好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能指出一些原则,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原则推断什么机制会被采用来降低信息费用。

其二,我认为存在着一些现象,是虽然产品存在着较高的信息费用,也不存在着某些降低信息费用的机制,但市场仍然没有缺失。如我说的自行车二手市场,以及你说的电脑零件二手市场,这些是推翻了Akerlof的理论的。当然,原因可能是我的判断错了,或者实际上存在着降低信息的机制,但我没看到;或者是信息费用实际上并不高,而我误认为是高的(这是你对我的批评,我还要再考虑一下)。但也可能是因为Akerlof的理论不具有一般性。可能在信息费用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些关键的约束条件,例如我在最初的贴子里提到过的价格相对于产品的必需程度比较低(即产品是必需品,而价格又不太高),这时即使存在着高的信息费用,人们还是“逆来顺受”,承担不收集信息的风险(承担以过高的价格买了较差的产品的风险)。不过我想想也觉得有点问题。因为承担了这个风险,实际上就相当于购买二手自行车的价格是比看到的价格为高的(要加上承担风险的成本),而那个承担风险的成本实际上构成了信息费用。如果信息费用真的是相对于价格很高的话,那人们一定不会逆来顺受地接受这个价格。这岂不是证明信息费用并不高吗?看来我真的要好好考虑你的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