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006 4
2007-04-12

如何用企业理论相关知识去解释59岁现象?(考博试题)

这是辽宁大学的一道07考试题,欢迎大家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4 13:55:00
郑筱萸是在59岁时被撤去国家药监局局长一职的吧.没有绝对的权力哪儿来的59岁现象,监管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14:00:00

当前,所谓“59岁现象”的确大量存在,即一些觉悟差的权力人物在离退休前夕,被“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理支使下,大搞权力的寻租和变现。然而,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是―――贪欲可以说是几乎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而欲念变成贪腐行为则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同样,“59岁现象”的出现,关键是我们的制度有缺失,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要预防这种现象,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因此,对“59岁心理”进行提防固然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制度的基础,而不能取代制度建设本身。出现这一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权力结构设置不合理,权力太集中而又缺乏监督―――乃至是有意避开了监督。

若真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乱象,管理部门应仔细分析自身权力结构中的弊端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该限权就限权,该分权就分权,该改革审批方式就改革审批方式,总之要从根本上理顺权力结构,而不是仅仅通过什么“学习”、“教育”的方式,拿道德说事儿。

因此,我觉得只是在出现这一现象后,开展甚么学习活动即便不是有意地避重就轻,至少也是不得要领。所谓“反思59岁现象”,可称是本末倒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23:54:00
这里所谓的59岁现象是单指党政机关
还是包括企业高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5 10:55:00
权力结构集中又缺乏监督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个人以为,关键还在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约束。为什么要在离职之前狠很捞一把呢?这其中可能与个人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称有关,如果企业家/经理人在事前进行了关系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而事后这种投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即人力资本价值面临“敲竹杠”的风险,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这种选择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天然属于个人,只能激励,不能被压榨,当我们感叹企业家们如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深思过,面对制度之规,他们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中国有没有培养和激励企业家的土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