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所谓内需不足的谎言!
一、中国的内需不足?
近年来,所谓的内需不足问题,开始引起了不少经济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家是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其中有些人对于内需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是忧心忡忡,深为担心,认为内需不足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绊脚石,为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扩大内需。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曾表示,目前中国当前最大经济问题是各个消费层次都表现出或是没有购买力、或是谨慎消费、或是没有可供消费的对象等内需不足的现象。众多经济学家对于内需不足担忧的言论无疑会给政府带来压力,果不其然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正式提出了把扩大内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那么中国的消费需求状况究竟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很低呢?是不是真的内需不足呢?
某位学者在一篇担忧中国内需不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从1997年至今,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在45%左右徘徊,2004年高达46%,储蓄总额高达13亿3,700万;而消费率却逐年下降,从1996年至今,只有1999年与2000年超过60%,其余年份都在50%多,2004年更是下降到53.6%。国际通例:日本储蓄率最高才达到40%,一般为30%多。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报》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消费率(国民消费/GDP×100%)在78%左右,发展中国家消费率平均为74%,素来以高国民储蓄闻名的其他东亚经济体消费率也在65%以上。……..”
新加坡的学者陈光炎也在联合早报上发文说:“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村个人现金消费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不断下降, 家庭部门的利益受到挤压。同时,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收入与国营企业收入占GDP的比例虽然不断上升,却把收入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之中,以致城镇与农村家庭收入虽然也略有改善,却因为得负担更大的教育、住房及医疗开支,出现了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但居民个人消费比例和家庭储蓄率却减少的怪现象,因而使到国家内需一直不振。…….”
另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五”各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9.9%,推动GDP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和出口各年增长为13.0%、16.9%、27.7%、26.6%、25.7%和7.5%、21.8%、37.1%、35.7%、23.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年增长为10.1%、11.8%、9.1%、13.3%、12.9%。从2006年一季度的情况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出口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根据经济普查修正后的2004年数据,GDP的消费比率较低,投资比率偏高,投资率为43.8%,消费率为54.3%,
所以根据以上的一些数据和不少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所谓的中国内需不足仿佛已经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定论。现在许多经济学者一谈到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一出口往往就是: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0%左右,而我国消费率近20年来一直徘徊在60%左右。低消费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连不少的政府高官,也承认,近20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低消费率并非内需不足!
近年来,国内消费增长率缓慢,消费率低已是无需置疑的事实了。但是消费率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是否就是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是否就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呢?消费率低于60%是否就是所谓的内需不足呢?虽然很多的学者几乎已经完全把消费低等同于内需不足,可这二者是同一回事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却还需要仔细的讨论。
既然很多经济专家众口一词地分析内需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但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却是:与低消费率,伴随的恰恰是中国经济近几年的异乎寻常的高速增长,2004年,2005年,2006年的GDP增长率都高达10%左右。那么怎么来分析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很多学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当作极大的危机,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经济发展不正常现象来对待,主要是因为看到目前中国的消费率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的消费率的缘故。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区,那就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情况和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在世界的排名依然很低,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发展资金还很短缺,而且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赶超型的经济状态中。而日本和西方的不少国家,早已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经过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已是十分成熟了,资金也非常充裕,经济增长率变得相对较慢,其经济增长方式早以有投资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了。可见,现在的中国与日本等国,这二者的经济发展程度根本就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是高速增长的国家,一个是增长相对缓慢的国家,怎么能拿来做简单的类比呢?这样根据简单类比而推理出来的答案能让人信服吗?能是可信的吗?
而且把中国的消费率与某些发展国家作比较也有极大的不妥之处,一个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造就了消费率的不同。另一个原因是处于不同文化圈内国家的人民在不少的生活观念上可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比如像中国人历来就是重视储蓄,重视对生活的长远打算的,而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可能比较不那么重视储蓄,更多地是看重现在的享乐,那么这两个国家在消费率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把中国的消费率与现在的日本或某些发展中国家等国作一简单对比,然后就得出结论说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这可以说完全错误,过于简单化了。那么拿现在的中国与哪些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作比较呢?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拿现在的中国和20世纪70年的日本作对比,来看看所谓的低消费率是否就是内需不足问题。这样做比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国与日本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中,两国人民的重视储蓄,重视长期打算的观念非常接近。
2、 现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状况可以说非常类似于20世纪70年的同样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也曾长期高达8%以上,这与目前中国经济年增长率9%的情况非常相像,同时两国都是处于一个赶超型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中。
3、 现在的中国与20世纪70年的日本相比,不论是两国的发展程度,还是人均收入,都比较相似。1970年的日本,人均GDP为1953美元,而中国2005年的人均GDP为1703美元,2006年达到了2042美元,可以说1970年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经济状况是极其接近的。
那么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消费率到底是多少呢?认真查了不少的资料,经过一番辛苦,终于在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中文版第七版的第23页找到了答案。结果这个答案恐怕要让不少人为之大跌眼镜!
据该页上的图表显示:1965年日本的消费率稍低于60%,只有58%,但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在日本的消费率低于60%的情况下,还是持续走低,到了1970年,日本的消费率更是创了52%的历史新低。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从1970年——1990年,日本的消费率并没有多大起色,依然长期低于60%,基本上在56%——58%之间徘徊,只有在1991年以后,日本的消费率才持续走高,达到60%以上。
而众所周知,在日本消费率持续长期低于60%的1965——1989年之间,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从一个中等的穷国一跃而成为了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但1991以后消费率逐渐走高的十年恰恰又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时期,这段历史被很多日本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三、低消费率其实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正常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在1965——1989年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消费率始终低于60%水平,而如此低的消费率看来并没有成为什么日本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铸就了众人称道的“日本经济奇迹”。而到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期间,20世纪90年代的“失去的十年”里,日本的消费率反而持续走高,终于突破了60%的水平,从这看来高消费率也并没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明白,目前中国持续在60%左右徘徊的消费率,它也曾在1965——1989年间处于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日本上演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正常的现象,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型的经济体的必然表现。等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均GDP增加到5000美元左右,就像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一样,经济发展驱动模式自然会有投资驱动型逐渐转向消费驱动型勒,这一切完全是不需要人们担忧而自动完成的。故所谓的中国内需不足问题,完全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是该到了烟消云散的时候了。
四、加大对社会公共品的投资,改善民生,缓和改革压力!
我国目前的低消费率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经济现象,它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产物,也是赶超型经济体的恒产必然的现象。经济增长必然依赖于资本积累,没有资本积累何来经济增长?而毫无疑问资本积累的资金又是来源于国民储蓄,没有国民储蓄,资本积累可以说是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那么由于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把资源用于造黄油,就再不能用来造机器了,因此要想提高国民储蓄,提高投资率, 毫无疑问只能降低国民的消费率。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还相当低,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这样一种沉重的情况对比,决定了如果我们要想在未来几十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就必须维持一个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要维持一个高的经济增长率,就必然依赖于低的消费率、高的投资率和高的国民储蓄率的资本快速积累机制。
一个经济体,可以选择把它的资源用来生产黄油还是机器,如果要想提高现在的国民福利,那么把资源全部用来生产黄油,自然是非常理想的。可是要想维持一个高的经济增长率,力求在未来把经济蛋糕做得更大点,那么我们必须放弃对一部分资源的当前享受,把这些资源用来造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机器。因此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是这样写的: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生产当前的消费品,或适度抑制当前消费,生产投资品,如果三个国家的初始条件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边界,但他们的投资率不同,那么若干年后,投资多的国家的经济将处于领先的地位,因为投资多的国家会将其生产可能性边界远远地向外推移了,这说明了投资多的国家,在未来可以拥有生产更多消费品的能力。
所以,内需不足,即低消费率问题,只不过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赶超型的经济体的必然要求和恒常现象。但是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虽然高投资率、低消费率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老百姓可能由于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分享的红利过少,收入分配不公而心生不满,从而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经济改革的持续、平稳、健康的进行。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整个中国改革的大局顺利进行,减少社会不满,政府应把增加的一部分收入回流给广大民众,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降低贫富收入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老百姓最为不满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投资和保障力度,努力降低其市场价格,确实减轻四座大山带来老百姓的巨大生活压力,从而改善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的支出,改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增加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对改革前途的信心,减少社会对立和不公的情况。
而且从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改革情况来看,只有让大多数的民众切身感受到经济改革的利益,社会收入分配合理,改革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赞同,社会局面才能保持稳定和谐的局面,才不会发生拉美式的社会动荡,经济改革才能获得更广泛支持而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4 21:13: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