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19 14
2007-04-16

几千家药厂药商互相竞争,不但没给患者带来物美价廉的实惠,反而弄出一个药价持续虚高的局面。进入医药世界,人们看到手法多样、数额巨大的“回扣”行为几乎已经成为该行的行规。如此的“市场化”令人失望,反其道行之的取向重新抬头,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实,除了经济学的黑板,天下本没有纯粹的“市场”。作为完成交易的一种制度或机制,真实世界的市场从来依赖于资源利用的权利界定。简单地说,权利界定是什么样的,市场就是什么样的。由此,本系列评论才集中研究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产供销领域里,种种权利的实际界定状况。

很明显,没有高度集权、又不受有效监督的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审批权,我国药厂竞相付给药监管制当局巨额“批件回扣”的行为,就是无法理解的。同样,没有医院医生的处方权,药商给付巨额“处方回扣”的行为,也就无法得到解释。这说明,人们对某种“市场”状况的不满意,总可以到实际的权利界定状况中去找到问题的成因。

不过,要进一步改变那令人不满意的市场现状即权利现状,我们还要注意更为复杂的费用约束。举一个例子,国家药监局的集中审批权当然是所有“批件回扣”行为的根源。但是要解决问题,却面临多种多样的选择。是用集中的监督权对付集中的药监权?还是由多个中央行政部门“分享”药监权?或者更多依赖于地方分权的、而不是中央集权的药监体系?或者无论中央审批还是地方审批,一概大幅度缩小药品审批的范围?还是横下一条心,干脆把药品作为普通商品看待,除了以普通商法和刑法节制,完全取消药监权的设置?

诸如此类,涉及的不单单是“怎样做更理想、更合乎潮流和理想模式”,而且是在种种现实条件的实际制约下,怎样选一个体制运行成本较低的医改方案。其实,医疗问题和其他民生问题一样,非得从顾准先生当年反省过的理想主义天上落回到经验主义的地上,才有可能探索实际可行的改善之道。

医院医生的权利状况何尝又不是如此?我的分析,不过把在“医”方手中的大权作一分为二的处理。一方面,由于知识方面的分工,医院和医生拥有医学专业知识和判断的垄断权;另一方面,由于合法行医的准入门槛过高,医疗服务的供不应求又授予医院医生一种供方的垄断权。两种垄断权的叠加,决定了当下我国的医院和医生、尤其是好医院和好医生,在整个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方面的“权高位重”,具有极高的相对稀缺性。

但是现行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体制,偏偏又不承认医院和医生极高的相对价格。当然可以不承认,但实际上拥有垄断地位的医院和医生很容易就“矫正”相对价格的出错。讲过了,反正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以及药品和设备的利用,横竖离不开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价管体系不承认医生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之价,医院和医生就一定有办法寻找其他途径来实现其相对价值。所谓“药价虚高”、过度医疗、医疗服务差等现象,从根本上看,不过都是相对价格严重歪曲之后的派生物。

不少人否认“相对价格”对资源动员的决定性影响。他们以为,还不是“市场经济那一套”!只要宣布医疗服务和医药是特殊行业,不容许搞“市场化”,什么相对价格不相对价格的,不就再也不管用了吗?反正只要搞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发命令、讲道德、守纪律、抓正反典型,外加增加财政拨款,即便相对价格不对头,也是无关宏旨的。

这种认识大错特错。我的看法,相对价格要大体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在一切经济体制中都发生作用的经济机制。违背了,人们的行为就一定歪曲,资源的配置也一定要出问题。这套逻辑,不是叫市场经济就管用,不叫市场经济、叫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经济,就不管用的。

以政府本身的资源动员为例。远的不提,单说近年我国公务员先后数次大幅度加薪,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连政府也不能摆脱相对价格机制的作用吗!要是公务员的相对报酬(全部收入都算在内)严重偏低,根本就无从保证公务员职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这并不意味讲政治、讲理想、讲责任没有用,都有用。但是,只要相对价格不对头,政府就没有充分动员人力资源、补充公务员队伍的经济基础。

有趣的是,过去多少年公务员的薪水可以基本不动,但市场大潮一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再不给公务员加薪就顶不住了。道理何在?比之于其他受市场力量左右的人工价格,公务员的薪资水平相形见拙就是了。记得1998年的时候,当面听到中直机关一位老友的感叹,“现在我们连打字员也骗不来啰!”——相对价格是相对的,其他由市场决定的人工发生了变化,终究要影响到政府公务员方面去。至于后来公务员的收入是否调得偏高,区区在下已经为文闯了祸(见“公务员的收入偏高了”一文),此处不重复。

千万不要认为,市场里的相对价格真是由“看不见的手”制定的。错了。所有价格都是看得见之手所为。街市上的小贩,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设有一个“物价局”;市场里的公司,定价活动分明是有组织、有意识的行为。只不过小贩和公司都没有强制力,不能定下一个价格强迫他人接受,非要在无数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不断修订自己的出价而已。支配这一切活动的力量,杂乱无章之中似乎又有迹可寻,是“看不见的手”的由来。

反过来,也不要认为拥有强制力的政府就可以胡乱定价。我不会忘记,号称“计划经济”的时代,粮棉概由国家统购,政府一口价,从不容农民和市民还价。可是,那个年代的粮、棉比价定得稍有不妥,计划盘子就全部乱套。原来,无权“还价”的农民是可以“还量”的。无非粮价相对棉价偏高一点,多种粮食的积极性就增,种棉花的就减。所以我的印象里,真正有经验的计划官员,对相对价格无不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地谨慎加以处理。政府处理相对价格的本事一般不如自发的市场,原因是再贤明的计划官员也难以及时处理千千万万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供求信息。

回头说医疗。我的看法,叫什么制也要面对相对价格的问题。不是有建议说干脆把医护人员悉数纳入公务员范畴,由政府库房开支全部养起来,然后“收支两条线”地开展医疗服务吗?试试看吧。不过没有理由把新体制的甜头想得那样大,因为目前尚由各家医院院长分散对付的相对价格难题,到时候可要集中由“政府主导”了。打听了一下,北京市先行试验的社区医院的医生年薪,定为41000元。行内人评价说不低,但不知道政府库房可以支持多大的面。我认为更大的问题,是以后调整的及时性如何。大体2004年以来,市场里人力资源之价变动频频,政府集中处理相对价格,仅此一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就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7 10:14:00

社会主体对社会活动的管理,至关重要。天下为公。

所谓社会主体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有2个意思,一是公权属于公民,二是公权要实行。

所谓市场,所谓国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等,都不过是社会主体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古今中外对社会生活,都有一些社会常识。因此,所谓经济学也得遵循或尊重这些常识。

酒、肉、菜等等的生产,并没有什么天然垄断性,但是,偏偏有毒酒、毒品肉、毒菜,有地沟油,有矿难。而这些毒物,相当于是一种非常高昂的商品,不但直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且败坏社会规则、交往诚信。但是这些,是怎么造成的呢?很简单:有法不依造成的。假若依法办事,会怎么样呢?当依法办事,草民就变成公民,人权的集合又形成公权,公权名副其实了,就形成社会管理、依法办事。依法办事了,就消除了这些假冒伪劣极其价格高贵了。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流氓教授郎咸平所一直鼓吹的“严刑峻法”---让宪法是宪法,拿制度当制度。

医生技术高,医生缺乏,医生关乎生命健康,官员也重要,也稀少,也关系到人人的日常生活,医生和官员都应当高待遇。。。。。。。。这些,并没有人否定和反对。但是,解决有法不依、药价虚高等问题,其根本,并不在于落实高贵者的高贵,而在于草民的归位---公民(同时也就是,任何制度,只要没作废,都要实行,不能腐败无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10:22:00

周其仁说来说去,那你认为应当如何让国民得到起码的医疗保障呢?如何让国民感到医院医生药品是物美价廉的呢?

市场化???

那我问你,什么叫市场化?你说的那个“市场化”,它如何实现物美价廉?假定它能实现,这得大体笼统来说多长时间,多大代价,多大把握?

你们这些人,就连名词解释都做不好。一问三不知,稀里糊涂,还口是心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10:27:00
以下是引用Rechardzhong在2007-4-16 22:36:00的发言:

简单地说,权利界定是什么样的,市场就是什么样的。

顶周的这句话。

可惜他自己看不透,说不清楚。

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10:42:00
以下是引用徐生在2007-4-17 10:22:00的发言:

周其仁说来说去,那你认为应当如何让国民得到起码的医疗保障呢?如何让国民感到医院医生药品是物美价廉的呢?

市场化???

那我问你,什么叫市场化?你说的那个“市场化”,它如何实现物美价廉?假定它能实现,这得大体笼统来说多长时间,多大代价,多大把握?

你们这些人,就连名词解释都做不好。一问三不知,稀里糊涂,还口是心非。

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上有系列文章的,建议老兄去看看,这些问题,周都有回答的。不过以老兄的程度,我很怀疑你是否看得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12:47: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4-17 10:42:00的发言:

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上有系列文章的,建议老兄去看看,这些问题,周都有回答的。不过以老兄的程度,我很怀疑你是否看得懂。

在周其仁面前,以老兄我的水平,不需要看他的系列文章。老兄我就是拿他玩儿。周作文学五常张,只学到点皮毛,虽然没大学张的张狂。周这文就是烂文,本来应当三言两语的,就他的水平也只能三言两语的。

张三兄,上面顶周那句,就是说,他这文章就那句话有点意思。可惜,他又看不透,也说不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