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57 5
2007-04-17

看看能不能上传文件.

108736.rar
大小:(34.83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论西方经济学之供给与需求理论的非现实性.do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7 21:18:55编辑过]

附件列表

108735.rar

大小:34.83 KB

 马上下载

[原创]论供给与需求理论的非现实性

本附件包括:

  • 论西方经济学之供给与需求理论的非现实性.do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7 20:18:00
  论供给与需求理论的非现实性
  ——西方经济学批判之二
  
  一、西方经济学之供求理论的简单介绍
  供给与需求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模型,它经常被用来探讨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出的决定过程,它说明了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力量,是如何来决定了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产出数量的。这个微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理论可以用一幅极其简单,直观的供求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中的纵坐标代表的是产品的价格,横坐标代表的是产品的数量,其中两条相交的曲线分别就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从需求曲线我们可以看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其中意思就是说,当纵坐标上的产品价格越高时,所对应的横坐标上的市场需求数量就越少。这也就是说,当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时,人们的购买量就会越少,当它的市场价格越低时,人们对它的购买数量也就越多,这当然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经验和常识。萨翁在他那本广受欢迎的经济教科书中是这样来描述需求曲线的:“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产品的数量取决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它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多。于是,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该产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产品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表示的话,那么这条曲线就被称需求曲线。”而且萨翁在书中还重点强调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他把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定义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趋于购买更少的数量这样一种现象。
  而从供给曲线我们可以看出,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供给量就越多,而该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低,那么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供给量也就越少,于是在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该产品的市场供给量之间便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关系,而同样用一条曲线把这样一种产品价格和产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那么这条曲线便被称为供给曲线。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呢?西方经济学家用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这个现象。所谓的边际效用规律是指,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多,那么他从中得到的边际效用也将趋于递减。也就说,随着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它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所以,消费者为增加的产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或者说,只有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才愿意购买较多的数量,来满足效用较小的需要。而为什么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呢?西方经济学家则用非常有名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这个现象。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即,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其每单位投入量的边际产出趋于递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了一个很基本的经济现象,当一种投入如劳动,被更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土地、机器和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每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随着生产者愿意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也将趋于增加,也就是说,当产品的供给量越来越多是,其给生产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也将趋增加,所以生产者为增加的产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也就越来越高,或者说,只有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才愿意提供更多数量的产品。
  在分别得出产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后,西方经济学家便把它们放在一起,来研究单个产品市场上在需求和供给力量共同作用下,产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规律。结果西方经济学家大为惊喜地发现了所谓的供求均衡定理。即产品市场会在市场需求和供给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价格和数量,它发生在需求和供给力量达到平衡的价格和数量上,即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在该均衡点上,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正好等于该产品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这样一种状态,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市场均衡状态。因为在该状态中,供求两方面的力量正好平衡,只要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就没有理由变动,产品市场因此会处于市场持续出清状态。而且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市场还有一种自动趋向均衡的神奇力量,比如在某一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上,那么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自然高于需求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供过于求,结果迫使生产者降低产量,价格又会重新降低到均衡点,而在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上,生产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低于需求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供不应求,结果会迫使生产者提高产量,价格又同样会重新上升到均衡点上。因此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均衡的内在动力,只要政府不干预,根本不会存在长期的生产短缺或过剩现象。
  二、非现实的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真的向西方经济学家说的那样,需求量越多价格越高吗?好比你想买1台彩电,你需要出2000元的价格,但你想买10台彩电时,你就必须出3000元的价格了。真的是这样吗?为了实际验证供给曲线的真伪,你可以马上跑到百货中心去亲身体验一下买一台与买10台彩电在价格上的差异,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你买10台彩电的话,售货商肯定会给你一个比买一台彩电更加优惠的价格。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极为碰巧的事情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再去买其他东西试试。看看买10台电脑是否比买1台电脑要贵,看看买10辆汽车是否比买1辆汽车要贵,看看是否买10张床是否比买一张床要贵,看看买10斤苹果是否比买一斤苹果要贵,……..。这样试验了一番之后,你会发现,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的产品来说,买的多反而比买的少在价格上要更优惠一些。为什么你买的多了,价格反而便宜了呢?难道经销商不会因此而亏本吗?你根本无须替经销商担心,因为他向厂商要货时也是要得数量越多在价格上就越便宜。试想,假如你向长虹集团提出要订货100万台彩电,那么长虹公司是像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所表示的那样,向你索要一个比你买一台更高的价格呢,还是不但降价以一个相当优惠的价格给你,而且还对你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必然会是后一种情形。由此可见,在真实的世界里是:对于绝大部分产品而言,你买的数量越多反而在价格上越便宜。
  而且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的理论,制约生产者提供更多产品的性质是边际成本的上升,也就是说除非提高价格,否则产商不原意在某个市场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为了验证这个说法,你可以马上跑到任何一家企业里,问他们,你们在现在的产品价格上,愿意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吗?肯定每一家企业的老板都回答愿意的,有钱不赚不成了傻子了吗?而且你要是还再问他们,为什么你的企业只愿意生产这样数量的产品呢?是因为增加生产量的话,边际成本上升使得成本会马上超过现在的产品价格的原因吗?每一老板毫无疑问都会回答,根本不是边际成本上升的缘故,而是因为在这个价格上市场需求量的限制啊,也就说,在现在的这个价格上只能卖出去这么多数量的产品,如果你增加生产量的话,岂不是成了卖不出去的库存,造成企业亏损了?由此可见,制约厂商在某一价位上提供更多产品的原因并不在于边际成本上升,而在于在某一价格上市场需求量的限制。
  我们可以这样来想象一个例子,假设现在普通彩电的市价为2000元,其中产品的成本1900元,正常利润100元。彩电市场真的会像经济学供给曲线所说的那样,当市价升到2500元时,厂商会生产更多数量的彩电,再等到市价升到3000元时,厂商会生产更多更多数量的彩电吗?真实的答案是:高于2000元的彩电市场价格基本上不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能够提供2200元的价格的市场需求,厂商即会生产无数!更不用说2500元甚至3000元了。同样,低于1900元的价格也基本上不会存在。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彩电市场里,市场价格=平均成本+正常利润。假设因突发事件造成彩电市价只有1400元,那么彩电企业就只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后,因为不断亏损,而造成企业破产了。
  
  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是极其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常识,也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供给曲线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仔细思考之后,我们发现供给曲线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边际成本上升的假设上。只要边际成本递增的话,那么随着生产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平均生产成本也会增加,那么生产者自然会要求一个更高的价格。但是从实际经济来看,边际成本递增是一个根本不符合绝大多数产品生产者的假设。我们到处可以看见,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并没有发生,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也根本不会增加,大多数时候是保持相当的稳定性,有时候还可能因为生产规模效益,而使得平均成本出现下降。可见,依靠某种先验性、内省性的规律直接推出有关结论的做法,虽然在数学上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是用在经济学上就未必可靠。依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推导出的完全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供给曲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例子。
  
  于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画出了供给与需求曲线,如图2。
   
   价格
  
   数量
  图2
  
  这是一条近乎平行的供给曲线,它表明的是产品生产数量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基本保持不变。但为什么产品供给数量更多时,平均成本却不会越来越高呢?假设某企业原来只有一家工厂,后来市场需求量增加了,怎么办?企业是选择继续在原来的生产线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呢,还是会选择新造一条产品生产线呢?答案非常明白,企业肯定会选择多造一条生产线的,没人会傻到再在原来的生产线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的蠢办法的,那除了添乱之外根本不会增加产量。当需求进一步扩大,厂房里已经容不下新的生产线了,怎么办?很简单,在某个城市郊外再办一个工厂就好了,平均成本也不会由此而提高多少,因此也就不会产生边际成本递增现象。事实上,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不会产生边际成本递增现象的,例如:饮料、电脑、电视、汽车、自行车、报刊杂志……等等。
  供给曲线不像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那样向上倾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工业品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成本是平均的固定成本或是研究开发成本。比如投资建造一家年产量可以高达100万辆的汽车厂,在投资建造好工厂以后,这些投资已经形成了固定资本,不论以后该厂的汽车产量是10万辆,还是100万辆,固定成本都是一样的,不过显然年产100万辆汽车的平均固定成本遥远低于年产10万辆的平均固定成本。虽然年产100万辆汽车所需要的生产、管理、销售的平均成本可能要比年产10万辆的时候,要可能高一店,但是从总平均成平来,年产100万辆汽车的平均成本肯定不会高于年产10万辆的平均成本,甚至可能还要低一些。
  还有对于现在不少的技术含量很高的高新科技产品,它们的供给曲线还可能是向下倾斜的,因为这些产品的研究开发的成本往往非常高,但是其复制的成本却往往非常低,因而对于这类高科技产品来说,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它的生产量的下降而不断下降,市场需求量越大,它的市场价格才可能越低。 比如微软公司花了60亿美元和5年的时间,开发出了新一代的电脑操作系统Vista,虽然研究开发这套系统花费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复制它的成本却是极其低廉,根本不需要10美元。因而如果该套操作系统只能卖出去60套的话,那么除非微软公司把每套操作系统定价为一亿美元一套,否则它就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可如果该套操作系统可以卖到一亿套,那么微软公司只要把它定位60美元一套,就可以收回成本了。再比如全球著名的波音公司研制一架飞机通常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可如果研究出来的该机型只能生产几架飞机的话,则每架飞机的平均成本会非常高,因而每架飞机的售价也会非常高,但是如果市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额,生产的飞机多了,每架飞机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很多,市场价格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还有比如佳能打印机已申请了约2400项专利,仅仅专利费用一项已非常惊人,而我们之所几百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台,就是因为它的产量非常大,大大降低了它的平均成本之缘故。
  虽然供给曲线向下倾斜的情况确实在某些高科技的产业里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情况而言,一条大致平行的供给曲线,已经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了,而且不会产生大的偏差和错误,因此除了某些特殊的情况以外,我们便用一条大致平行的供给曲线来代表供给行为,来解释有关的供求原理。
  
  三、凭空想象的市场均衡点
  根据需求曲线和非现实的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神奇的市场均衡点理论,并认为市场上始终存在着自动趋于均衡的力量,均衡价格就是在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相反的力量达到平衡,从而不再变动,也不需要变动时的价格。在这个均衡价格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正好相等,供求相平衡,消费者和生产者在无形的市场之手的作用,达到了这样一种可以长期维持、无须变动的均衡状态,这一切是多么完美啊,而且更神奇的是,一旦市场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那么就总存在迫使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压力,使得它自动趋向于均衡价格。但是这样一种神奇,完美的市场均衡状态和市场自动恢复均衡的理论,完全是西方经济学凭空想象的结果,完全是建立在非现实,错误的供给曲线上的结果,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经济情况的一种可怜的幻想。
  我们可以这样来想象一个例子,假设现在普通手机的市价为1000元,其中产品为成本950元,正常利润50元。手机市场真的会像经济学供给曲线所说的那样,存在着一个使得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价格吗?根本不存在。因为当手机的价格等于1000元的时候,手机的产商还一直极力推销自己的手机产品,希望能够增加销售量,在这个价格上怎么可能会是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呢?那么显然当手机市价升到1000元以上的时候,就更不可能会是均衡价格了,因为只要有人能够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厂商即会生产无数!同样,低于1000元的价格也基本上不会存在。因为在一个正常的手机市场里,市场价格=平均成本+正常利润,如果市场价格低于1000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手机企业就不能赚取本已微薄的利润了,只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后,因为不断亏损,从而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了。
  在西方经济学供给和需求模型里,市场总是会自动趋于均衡状态的,因此它根本不承认市场生产过剩现象的存在,也无法理解生产过剩长期存在的原因。因为供求理论模型表明,只要存在生产过剩,那么供过于求就会迫使生产者减少产量,市场价格下降到均衡价格上,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也得到了降低,因此生产者不会因此而亏损,破产,倒闭,供求双方在无形的市场力量的作用又又重新回到了均衡状态之中。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产品生产过剩现象却是如此常见,如此频繁,企业倒闭破产也如同家常便饭,我们可以来看以下几则消息。
  “中国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28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成果规范其健康发展的有关意见的通知》。该通知称,目前中国电石、铁合金及焦炭等三行业生产能力均达到去年实际产量的二至三倍,其生产能力已远超出市场需求,呈现严重过剩局面。明年起,这三大高耗能行业将被提高准入门槛。
  目前,电石和铁合金已建和在建的生产能力已分别达到一千七百万吨和一千九百万吨,焦炭生产能力达到了三点六亿吨,均为二00三年实际产量的二至三倍。《通知》称,三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出当前和行业预测的近期市场需求,呈现严重过剩局面,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亦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全球性的红葡萄酒供大于求和价格下跌严重地打击了南非的酿酒业。在过去的三年里,葡萄种植者的收入下降了50%。仅仅是去年,南非当地的葡萄酒价格就下降了13%。
     现在农民都已经不再种植新的红葡萄。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南非的一些红葡萄酒生产商开始转向生产白葡萄酒。南非葡萄酒协会主席说 ,从生产红葡萄酒到白葡萄酒的转变是技术上的变革,而且代价也不高,值得推行。   
    当地的葡萄酒生产商还尝试别的办法去应对红葡萄酒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的问题。他们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去生产玫瑰红葡萄酒以满足消费者对玫瑰红葡萄酒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的葡萄酒生产商把葡萄酒蒸馏生产白兰地。困境使得南非的葡萄酒生产商认清自己在国际上的位置,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前景确实不容乐观,因为南非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面临着比南非更加严重的困境,葡萄酒生产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上的需求。据报道,一些葡萄农已经到了找不到买主,眼睁睁看葡萄烂在藤上的境地。南非葡萄酒协会的发言人对此十分担心。他说,一旦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在世界市场以低价大量倾销,南非将面临更大的销售危机。”
  
  “ 中国国内包装盒纸板生产能力的急剧增长,加重了亚洲地区纸板生产过剩的问题。截止到去年9月底,中国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已达到80万吨,到今年年底可能还会再新增添70万吨。由于中国国内这种纸板生产能力的增加,亚洲地区其他各国已无法把中国作为他们产品出口的大市场,不得不另找出路。中国国内由于产能不断增加,生产商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价格,打起价格大战,于是该纸板价格不断下跌。国外各纸板公司无法参与这种低价竞争,只能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另找销售出路,于是减少了向中国的发运量。
    定于今年秋天投产的宁波造纸厂70万吨纸板机,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据传该厂将推行低价销售策略以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赢得市场份额。但估计国内其他纸板公司亦会捍卫其市场份额,由此将会引发新一轮价格大战。鉴于目前情况,各用户从5月份开始已停止向各纸板公司订货,暂时依靠其库存来应付生产,等待下一轮的跌价。(纸业周刊)”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供求模型中的供给曲线本身是不符合现实情况,完全错误的,因此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对现实情况产生了极大的误读,完全忽视了生产过剩大规模,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前面我们提出的新的供求模型,生产过剩的现象是可能经常发生,并长期存在的。因为在一个增长型的行业里,各个企业投资形成的新的生产能力,是不一定非常凑巧地等于市场需求量的,反而是极有可能大大超过目前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结果造成供过于求,生产过剩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有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加上正常利润构成的,因为供过于求的压力,企业之间不得不打起了价格战,企业的正常利润空间被大力压缩,企业利润急剧减少,企业开始亏损,产品价格于是被压到了企业短期内所能接受的最低价位上,因此供过于求的压力会使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而这种程度的价格下降正是以牺牲企业的正常利润换来的,供过于求的压力只会使众多的企业苦苦在生存线上挣扎,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生产过剩的局面会一直持续到,未来不远的时候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加能够缓解这样一种生产过剩状况,或者结果是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因为亏损面太大被淘汰出局。而我们新的供求理论模型可以非常容易解释生产过剩频繁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缘故。以下图所示 ,图3
  
  
  
  
  
  
  
  
  价格
   产量
   市场需求量 调整后产量和价格 实际产量
   (Q1,P1) (Q2,P2) (Q3)
  图3
  
  这个模型中,在保持不变的平均成本下,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只有Q1,而该产品的实际生产能力却因为企业的过度投资而有Q3,Q3远大于Q1,因此在该产品市场上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产品过剩现象。供过于求的压力会迫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产下来,可能相互之间不得不打起价格战,相互压低产品价格,结果使得产品价格被压低到企业只能在短期内接受的最低点上,该产品价格使得企业的正常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利润急剧下降,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局面,在这样的市场调整过程中,原来的Q1,P1的市场供求点,会调整到现在的Q2,P2的市场供求点,在这个点上,Q2比起原来的Q1来有了小幅的增加,P2比起原来的P1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竞争的残酷性极可能会使得P2一直下降到企业短期内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上。在这样的市场供求点,生产过剩的状况可能在长期内维持下去,直到市场的需求回暖,或者是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变革使得的企业的平均成本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还可能是一些实力相当较弱的企业终于因为亏损面过大,而不得不破产倒闭的局面。
  
  
  四、存在不足的需求曲线
  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表明的是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它的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说明了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趋向于购买更多的数量,但是可惜的是它没有继续研究当该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时,市场需求增加量的最终趋向问题。常识和细致的理性思考表明,当某一种产品的价格下跌到一定的程度时,市场需求量对产品价格的弹性系数会趋于递减,需求量-价格弹性系数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而变得越来越不敏感,最终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会接近一个最大可能的市场容量限制,此时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已经变得完全不敏感了,产品价格可以继续降低,但是市场需求却不再有所增加了,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市场容量限制规律。市场容量限制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是俯首可得的,我们仔细想一下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比如你买了一台电视机后,就算是电视机的价格下降了50%,你也不会再买一台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一台了,再买一台电视机给你带来的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负担和浪费钱财行为。比如你一顿饭可以吃两碗,那么饭价现在下降了30%,你会吃几碗呢?还不就是原来的两碗吗,吃的多了,比如3碗,非但没有给你带来享受,反而使胃胀的难受,从而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还比如现在家里已经有了足够你使用的电话机了,可由于某种原因,电话机的价格又下降了20%,那么你显然也不会在家再安装一部无用,浪费钱财的电话机的。
  由此分析可见,市场容量限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是在于客观存在的人类实际心理和生理的限制。比如你一顿可以吃两碗,你总不能改成吃3碗吧,反正肚子只有这么大;你家里已经有了一台供你自己足够观看的电视机,你自然不会想到再去买一台同样的电视机,不论它的价格下跌了百分之多少;你家里的电话机已经足够满足你的实际使用需要了,那么尽管电话机的价格又跌了,可你显然不会再去安装一部。可见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使绝大多数的人们已经拥有它的时候,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上,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可以说已经是接近了市场容量限制,也就是说该产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此时就算该产品的价格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由于需求量-价格弹性的极其不敏感,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于是,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画出新的需求曲线,如图4
  
  
  
  
  价格
  
  图4
  在这个图中,曲线代表的就是需求曲线,它的形状表明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昂贵的价格,人们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还相当的小,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人们愿意购买量也在不断增加,等到市场价格下降到P之后,由于绝大多人已经拥有了该产品,市场已经是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市场的需求量已经接近了市场容量限制,那么只要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由于需求量-价格弹性系数已经趋向于零,价格下跌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还有就是在这个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产品的需求量-价格弹性系数首先是趋向于增大,接着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量-价弹性的价位空间,然后又是逐渐减少,产品市场开始进入了量-价弹性越来越不敏感的区域,直到完全无弹性的变化过程。需求曲线的这样一种的变化过程,并不是来自先验性的条件推理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和总结的结果。
  
  五、新供求模型的应用
  
  在前文中,我们分别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接着得出了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接受理性质疑和实践经验的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各种各样的实际的经济情况,看看是否能够对其提供足够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以下就是新的供求模型,图5
  
  
  
  
  
  
  
  
  
  
  
  
  1、 技术进步导致的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现象,典型的如电脑市场
  
  2、 卖的越多,价格反而越便宜的现象,典型的如软件等信息产品
  
  
  
  
  
  
  
  
  3、 产品短期内供不应求,因为生产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会产生一个向上的拉动力,使得产品的价格上升,但是长期内,在高于正常利润的刺激下,生产量最终调整到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的水平,而且产品的价格还是会回落到原来的价格。
  
  如上图所示,短期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市场对该产品供不应求,使得产品价格从原来的P1上升到P2,在高于市场正常利润的刺激下,企业纷纷会投资增加产量,最终长期内市场价格会回落到原来的P1水平上,生产量也由原来的Q1增加到现在的Q2。
  
  
  
  
  
  
  
  
  
  
  
  
  4、 对于一些极少数的供给固定的稀缺物品,那么它的市场价格就完全取决于人们的需求心理,和实际的供给成本无关了。而且就算是对于一些根本不是稀缺物品的,人类可以源源不断制造出来的产品,但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时间因素的限制。只要在短期内,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使得人们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涨,而该产品的供给量在短期内显然是无法快速增加的,那么在短期内,它的价格也会和供给成本无关,而只取决于市场需求,典型的如古董、吉芬商品,饥荒时的食物、非典时期传说中有用的白醋等等。
  
  
  1845年爱尔兰发生过一场严重的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饥荒时的主要粮食马铃薯的价格升到很高,但需求却激增,民众纷纷抢购。饥荒过后,马铃薯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回到正常水平,但需求却大幅减少到饥荒前的水平。为什么价格越高时人们买得更多,价格下降后人们反而买得少?这是由于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引起的,并没什么奇怪。饥荒时,人们出于对生命的忧虑,自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大增,需求曲线大幅度上移,饥荒过后,食物增加了,人们自然也就消除了对马铃薯的保命需求心理,需求曲线又出现回落,需求量大跌。饥荒消失后,人们对马铃薯的欲望也降回到正常的水平。这时如果马铃薯出现升价,人们就会少买,少吃些贵的马铃薯多吃些没涨价的其它粮食。
  有经济学家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多次大饥荒作过统计,发觉出现饥荒时,各种食物其实并非很缺乏。也就是说,只要人类有足够的理智,团结一致,互相携手就能共渡难关。但是当出现饥荒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心理却急剧上升,存在着严重的食物恐慌心理。平时只要几天的马铃薯需求量即可满足,现在却至少要储备几个月的需求量,心理才安稳,因为马铃薯的缺乏已经危及到生命的安全,于是,对马铃薯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大了数十倍,需求曲线大幅右移,这无疑将导致马铃薯显得更加缺乏,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对马铃薯的需求量,比如人们又觉得要储备半年的量才安稳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异常地相交在远远的右上方高点上。
  
  5、为什么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没有造成明显的垄断现象呢?按照向下倾斜的供给理论,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就越低,自然在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力,更有价格竞争优势,结果难道不应该是大鱼吃小鱼,造成完全垄断的局面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个最重要原因可能是产品的非完全同质性的缘故,产品的非完全同质化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时并不会完全取决价格的高低,而是综合考虑产品价格、外观、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等因素才作出购买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是对于同一种产品,它们也并非完全同质化,它们之间在外观、质量、功能等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可以明显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因素。比如以手机市场为例,在手机市场上有着种类极其繁多的手机产品,它们之间在外观、质量、功能、牌子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有音乐手机,智能手机,拍照手机;有诺基亚牌子,摩托罗拉牌子,三星牌子的手机;有直板手机和翻板手机的区别;有彩屏手机,有黑屏手机……..等等,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显然不会光光考虑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是否购买,而是会综合比较手机的性价比,外观,质量等等因素之后再作出决定。因此我们在那些产品差异程度较高的市场上,便很难发现市场垄断的现象,而在于那些产品同质化程度极高的市场上,往往非常容易产生垄断现象,如石油市场,原材料市场等。
  
  六、结论
  通过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模型,我们得出了一个适合大多数情况新的供求模型,还顺便提到了一个适合特殊情况供给固定的稀缺物品的供求模型。在笔者学习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对于供求模型始终是持极大的怀疑态度,因为它与现实的情况差的实在是太远了,所谓的市场均衡状态,市场自动趋向均衡的言论,更象是一种神话,一种幻想,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海市蜃楼,而不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理论。所以对该理论的怀疑与不满,是写作本文的主用动力,同时这也是本人写的第二篇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文章,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感觉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原先一些模糊的概念和想法也得到了澄清,有助于笔者继续深入学习经济学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20:20:00
我晕为什么不能形式图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7 21:04:00

如何上传word文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8 12:16:00
错的一蹋糊涂!撰文者一窍不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8 14:12:00

我也同意ing1982说的,楼主忘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条件.不过吹得好像很有理,所以可以去和女孩子说,但不要去做老师,要不会死很多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