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过热”与“衰退”的可能?
2007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政府机构、研究单位和经济学家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发表了对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的看法,总起来看有两派,一派认为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过快,需要运用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综合措施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缓解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派认为,一季度经济数据特别是CPI在扣除去年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上涨所带来的“翘尾”因素后,不到2%,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高,1季度M2供给量同比增速17.3%,货币投放适中,所以使用加息等货币政策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笔者认为,如果客观科学的研究经济现象,应当承认,的确后者的分析和判断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是更加准确和正确的判断。
首先,我觉得研究经济现象必须抛弃人为的感情和道德,必须基于经济生活的客观实际讲话。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生活的居民来讲,如果他已经拥有了一套房子,那末,他就会认为现在的房价其实并不高;对于那些没有购买住房的人们来讲,现在的房价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高,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降一点,再降一点;同样的道理,对于资本市场,没有入市的和已经入市的人,再看待资产价格是否出现泡沫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也就不足为怪!其实,这只是反映了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涉及的利益不同,甚至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分歧,使人情之常,情理必然,没有什末好奇观的,难怪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十个经济学家往往有十一种观点。
其次,许多经济学家喜欢引用日本80年末资产市场泡沫破灭的例子来提醒政府的决策当局要防止日本式的萧条在中国发生。这些经济学家们的用意应该说是好的,他们的提醒也是善意的,的确,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经济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繁荣?在这些提醒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引用16世纪荷兰出现的郁金香例子来说明大众的缺乏理性。我以为,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实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为,人们如果不健忘的话,还记得在中央决定实现人民币实现由管理的自由浮动以前,有些经济学家是如何引用85年的“广场协议”来力证由于本币的升值最终导致的日本经济的萧条。实际上,如果认真对日本的GDP进行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日元升值首先是从70年代就开始了,85年“广场协议”大幅度升值以后,日本出口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与日本经济的衰退根本无关(不信请查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学界的大讨论中,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为代表一派认为,日本上个世纪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再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后累积的矛盾所导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主银行”制度所导致的银行坏账比例过高,最终出现了“信贷萎缩”。资产价格泡沫只是这种宽松的信贷环境下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回到中国经济的当前现实,笔者认为,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发展偏快,存在着向“过热”方向发展的奉献是完全正确和科学的判断,笔者还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如果调控不当,还存在着偏慢,甚至是“通缩”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是比较低的!
首先,从一季度以来的中央银行的调控政策看,今年以来,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流动性,先后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上调了一次存、贷款利率,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应该说需要一个过程,即经济学上讲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才能完全发挥效应,同时,从3月份进出口数据看来,可能由于名义实际汇率的提高,我国3月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尽管现在还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一种短期的现象,还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观察一段时间,就贸然出手,特别是出口问题如果没有很清楚的话,继续重拳出击,宏观调控也有可能出现调控“过头”的问题!
其次,关于CPI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同比上涨了2.7%。不过,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也强调了,如果扣除上年食品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应该说,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们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我国许多的经济学家学习。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就是“翘尾”因素,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计量经济学的专家们给予指点,经济的计量分析一般来讲涉及两大类数据,一种是横截面数据,以种时间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就是一种时间序列的数据,一般来讲,在一个由限分布滞后模型里,当期的通货膨胀率肯定会受到上一期通胀率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就是统计局官员讲的“翘尾”因素。要研究当期的数据,就必须扣除这种因素,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这方面,我国也是有过十分深刻的教训的。根据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刘树成的记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那一次的“治理整顿”中,尽管当年的消费价格指数继续比上年同期高,可是他扣除了“翘尾”因素后发现,通胀率实际上已经比上年同期低,可是当时的经济决策部门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继续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果导致了很长时间的经济萧条。我将这个故事是想说,从统计局的数据看,我国当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加大,如果仅仅根据2.7%或者3.3%得出结论,也许会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关于流动性与资本市场的泡沫问题。一般来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不把资产价格的变化纳入货币政策的范畴,因为股票市场这样的资本市场价格千变万化,今天股指涨起来,明天又跌下去,很难有一个准确地判断,更不用说对它采取措施,同时也容易影响对实体经济的把握。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有个观点,资本市场吸收了经济生活中过多的流动性,应该感谢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对流动性的吸收,也许中国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膨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在年初表达过类似观点,不过他讲的房地产房地市场而已!这些科学论断是经得起是实践的检验的!
实际上,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上我国名义实际汇率升高,如果不能迅速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在GDP的比例,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陷于“衰退”的风险同样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