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
进入4月份以来,随着大盘股指不断创出新高,大小非减持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不论是参与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减持的频率和股份数均较前期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大非减持尤其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大非的“过度”减持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等风险。
减持步伐加快
统计数据表明,自伟星股份(002003)2006年9月14日首次披露大股东伟星集团有限公司减持以来,截至4月23日,沪深两市共有28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进行了49次减持,按照各公司减持公告日的股价计算,上述减持股份的总市值已经达到41.38亿元。
从各个时段的减持分布情况来看,今年是大非减持的集中期。2006年只有伟星股份一家大非减持。但是进入2007年,大非减持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1月共有7家公司进行了8次减持,套现市值9.44亿元;2月共有6家公司进行了8次减持,套现市值10.05亿元;3月共有8家公司进行了9次减持,套现市值6.99亿元;进入4月,大非减持的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3日已经有16家公司进行了23次减持,套现市值14.8亿元。
从减持前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变化来看,减持后大股东仍然保持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地位的有*ST宝石A( 8.30,0.00,0.00%)(000413)、保定天鹅( 11.28,0.00,0.00%)(000687)、红星发展( 12.71,0.00,0.00%)(600367)、泸州老窖( 39.11,0.00,0.00%)(000568)、上实发展( 17.31,-0.28,-1.59%)(600748)、数源科技( 12.10,0.30,2.54%)(000909)、渝开发( 9.35,-0.10,-1.06%)(000514)、重庆路桥( 12.20,0.44,3.74%)(600106)等8家公司,其控股股东均为国有性质。其余18家公司均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减持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率低于30%的有丰原生化( 9.66,-0.04,-0.41%)(000930)、京山轻机( 8.55,0.14,1.66%)(000821)、羚锐股份( 15.87,0.01,0.06%)(600285)、宁波华翔( 15.70,-0.14,-0.88%)(002048)、人福科技( 13.38,-0.13,-0.96%)(600079)、深振业A( 19.50,1.11,6.04%)(000006)、双鹭药业( 31.65,0.66,2.13%)(002038)、天津宏峰( 8.28,-0.10,-1.19%)(000594)、通葡股份( 12.80,0.38,3.06%)(600365)、益佰制药( 14.67,-0.15,-1.01%)(600594)等,控股股东以民营性质居多。
就具体公司而言,累计减持股份数占总股份数比率最高的为数源科技,达到总股份的7.27%;减持比率达到5%的还有飞亚股份( 10.21,-0.21,-2.02%)(002042)、通葡股份;此外,鑫新股份( 7.58,0.00,0.00%)(600373)、泸州老窖、重庆路桥、红星发展、上实发展(600748)等公司的减持比率也达到总股本的4%以上。从减持频率来看,减持次数最多的为飞亚股份,共分5次减持;减持次数达到3次以上的还有红星发展、泸州老窖、鑫新股份、重庆路桥。
影响不容小视
尽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非的频繁减持对被减持公司的股票价格并没有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公司的股价甚至在减持后还大涨,如泸州老窖。但是,有研究人士表示,目前火热的股市行情,正好为大股东高抛低吸的套现带来极大方便,从而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防止大股东随意减持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不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沪深交易所对大非减持的信息披露规则做了详细的规定,国资委等也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减持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研究人士表示,这些规定仍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大股东仍然可以通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方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肖立见认为,大股东过度套现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等风险。他认为,当大股东预期通过二级市场及时套现获得的超额收益将远远超过未来公司分红派息的收益和未来出售股票的收益时,大股东有可能不惜放弃上市公司控制权而“过度套现”。与之对应,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将由传统上的“一股独大”转化为控制权“缺位”和突出的“内部人控制”风险,并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