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年多前,汇率还只是芦中平脑海中一个不甚清晰的概念,而今却成了一只会咬人的老虎。“我已经不会天天去关注汇率的变化了,看也没有用。”身为江苏凯乐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芦中平沮丧地说,“去年一年仅因人民币升值,我就损失了30多万元,相当于全年利润的百分之十几。”24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7.7293,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汇率已累计攀升近6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升值可带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好处,而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事实上,像芦中平一样的沮丧者早已不乏其人。他们忧心于总有一天,自己的出口利润会被汇率这只无情的老虎吞噬殆尽。
汇率上升之忧
“原材料、人工费用都在涨,但出口的商品价格却在降,利润减得十分厉害。”正在广州参加第101届广交会的芦中平说,“现在只能跟客户谈,看能不能提一点价格,最好能把量跑上去,只有这么点办法了。”回忆起升值带来的损失,芦中平十分痛惜。“比方去年底我们接了意大利雀巢咖啡的一张订单,本来利润可到5%,谁知过年后出货结算时,人民币升值了,利润降到了约3.5%,本来这笔单子的利润也就4万多美元,这样就损失了5000多美元。” “国家就是要通过汇率调控的‘淹水效应’,让一些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从而扭转多数小企业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劳动力依然很便宜,多数行业还不会出现较大反应。而当劳动力价格优势不足以弥补升值的损失的时候,小企业就会被迫关闭或者转移到海外。”
内部消化之困
目前,在国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定价权、币种选择权、对冲等多种手段来转移或规避汇率风险。事实上,利用金融工具避险是国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国内并非如此。“我对金融这方面并不了解,也没有使用过啥工具。”芦中平说。对此,孙立坚认为,由于我国企业和银行长期处于固定汇率制度下,对于金融工具避险根本是无知的。孙立坚说,“人民币小幅升值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还没有被逼上绝路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企业是可以到金融市场上买远期合约,但前提是市场内有人看涨也有人看跌,现在的市场里大家都预期人民币会升值,没有卖家,因此,实际上这种工具现在是无效的。”孙立坚说,“目前我国只有这一种可用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中小企业能运用的品种根本没有。”孙立坚表示,由于我国企业还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人民币不是国际结算货币,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差等原因,很多国外流行的方法在国内都无法使用。
转移海外之虞
面对目前的出口困境,芦中平曾经想到国外建厂。“听说越南很好,但我也不了解,” 芦中平说,“我们没找到合适的伙伴就不能去,因为自己不了解,贸然去风险太大。”孙立坚判断,由于中小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难,在越南、印度等国设厂生产,也是可以考虑的长期发展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我国企业没有海外经营的经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国内员工也可能对企业转移产生抗力,所以现在这样做的企业还很少。”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兰宜生则提出,如果企业不能一步到位进行海外设厂,不妨考虑去海外购买原材料。“现在市场都是相通的,只有进口关税限制。”兰宜生说,“现在关税水平正逐步下降,某些原料还应该加快下降,以鼓励进口,这样也有利于减少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