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求你不要再大幅增加外币储备了!
无独有偶,近日韩国公布2006年“外汇储备”增加42.7亿美元,而澳洲则增加不到3亿美元。这两个生活水平富裕的国家,与我国去年外汇储备激增2473亿美元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它反映了一国的“国家理财”与“国家经营”思想的巨大差异。
在生产的全球化下,外贸是任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事情。这就使得,现代国家,不是只会生产就会富裕的。就如大家以往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们做牛做马,累个半死,还不得温饱,若以“市场”的观点,还可笑地以为是公平的行为,但以“社会”的观点,却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这种“剥削”关系,并不是由资本家决定的,而是由资产所有者所处的国家的背景关系决定了的。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善用市场的交换法则,不学会一些技巧,就只能忍受不公平的贸易关系,说得难听的一点,同样是甘受别人的剥削。
有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已被国际金融资本所控制,对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我们无可奈何不能改变。有这种思想的人,我们只能说他只有“经济学”的思维,而没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中国现时最核心的国际金融关系,似是很复杂,但最终也都能归于一点:这就是我们一直实行的央行对外汇的无限制购入关系或机制。不针对性地对此进行战略性调整,我们还将殆误机会,还将让国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还将让国民财富继续向货币输出国流失!我们的经济与产业结构,仍不能按新的国际交换关系进行调整。
不是说“流动性”问题吗?央行的外汇储备不增加,也就不会出现新的“流动性”了。所以在流动性上,问题的源头也在于央行对外币的大量购买上!
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央行能不能改变一直以来的一定要对外币进行收购的政策了。
假如央行不再寻求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相信现时人民币兑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将会大幅调升,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一定会以更大速率向上调升,它或者还会带来更多的顺差,更好的外贸效益。当某一天,人民币兑美元真的到了实质性“升值”时,我们产业结构调整能承受的调整速率能达到多大,是值得研究考虑的问题,那时,我们的企业、银行与大众,又都准备好了吗?
再想说,欧元能在这几年承受得美元的大幅贬值50%,欧元经济体能承受,别的经济体也应能承受。因为这是美元的泛滥贬值,而不是各体系本币升值关系引起的。这一点应该得到大家的共识。这里还可顺便要纠正国人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现时不是人民币汇率要调升(所谓的“升值”),而是美元已贬值;不是别人“逼”你,而是自己必须主动调整。
当央行不再购入更多的外币,市场的因素就会发挥正常的反馈机制——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了——这不就是央行所希望的“更多的让市场的因素对汇率的形成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吗?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统筹综合名义汇率与实质汇率调整的轻重缓急关系,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这不也就是中央一直都关注,是国家与民众一直所希望的吗?
(写于07年2月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