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经济学家相信,通过把每一个人或者组织看作是一个标准的刺激——反应机制,那么经济学剩下的问题就是数学规划问题。人或者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就是一个机器,上帝设定好了程序,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输入一些东西,然后输出一些东西,这就是现在还有很多人迷恋的投入产出模型。人大的博士生课程中,有一门数学模型课,就是讲这玩意。越学越傻,越教越傻。很简单,大家都是机器。还不如巴普洛甫的狗呢。
萨缪尔森是个天才,相信当时他读博士时还不知道心理学中的这些玩意。当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停留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阶段,相信萨翁还无法理解。萨翁念博士那会,和现在念博士的傻人一样,到处踅摸可做的方向。萨翁聪明在于,别人还在马歇尔的漩涡中晕头转向时,他已经知道把自然科学中的牛顿力学思想和微积分工具尝试着用于经济分析。不过萨翁明白,如果这样做,就得把人简化,就得把人当作机器。他其实并不了解,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这么做了。他也不了解,管理学的鼻祖泰罗也这么做了。
萨翁还是成功的,当时经济学家大多不懂数学,所以不知道引入微积分后经济学会变得如此精制动人。于是萨翁的博士论文《经济分析的基础》不仅成了经济学当时的圣经,而且也成了当时的学界畅销书。尽管大多数人读不懂。
萨翁把人们从过去杂乱无章的政治经济学争论引入到一个相对确定的世界。人们再不用围绕人性争论了,人们只需每天在家中求数学规划,看看谁先求出来。
萨翁的最大贡献其实在于降低了经济学研究的门槛,在他之前,研究经济学的人得懂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在他之后,只要是个人,就可以研究经济学,数学差的贴上几个供给、需求的术语;数学稍好的画上几个几何图形或者微积分方程;数学好的建立一个玄乎的数学模型。但无论如何,经济学不再需要思想,仅仅需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