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者弗里德曼: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理由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弗里德曼的警句仍然是有巨大意义的:“出口是我们为进口付出的代价。正如亚当·斯密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能为出口换回尽可能多的进口,或者为进口支付尽可能少的出口,那就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中国的外贸顺差迅速扩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但实际上这谈不上是好事,如果顺差太过分,反而是坏事!因为按弗里德曼“出口是我们为进口付出的代价”的观点,中国在过分顺差中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大量输出自己的资源与货物去换取“纸片”(弗里德曼语)。如果不把这些“纸片”变现,我们真是看不出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坏处则是货币过度泛滥,物价迅速上涨。在今天中国表现为房价与股价的爆涨,表现为资源类商品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正在折磨着大多数国人。显然,出口顺差所获得的国外货币,是应该拿来购买国外产品的,只有用它们去购买相关国家的产品,才能平衡国内的货物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不致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衡。因此,片面追求外贸顺差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但追求顺差却关系到一种意识形态,即“闭关”或者“开放”自己的市场的意识形态。开放市场,就会使贸易趋向平衡,闭关市场,就有可能使贸易不平衡,它体现为外贸顺差,体现为我们出口多于进口,从而体现为我们的消费者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正象弗里德曼所强调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观察,就会得出开放市场的自由主义观点,相反,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得出闭关市场的左倾观点。闭关市场的效应相当于:只容许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而不能容许他们购买你的竞争者的产品。而许多经济学者的错误在于:他们将维护生产者的利益误解为是维护全体社会公众的利益,误解为是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了。其实,主张高关税壁垒的人,他们所要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高关税壁垒损害了作为大多数人的消费者的利益。由于他们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生产者往往同时就是消费者(因为他们的生产活动同样需要消费各种原材料与其它资源),因此,高关税壁垒并不仅仅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损害到生产者的利益,从而对整体社会经济构成全方位的损害。
因此,弗里德曼虽然已不在人世,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比如美国人经常指责中国向其市场出口了太多的货物,使它们的有关生产者面临很大的竞争性,甚至使他们一部分行业陷于不景气,失业增多。但另一方面,它却使广大美国消费者得益不浅,他们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从而在另一方面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因为各种生产成本因中国低廉商品的进入而下降了。又如,某些中国的学者对国有企业的不景气与工人失业哀声叹气,被认为是了不得的大事,因此反对开放政策,反对民间经济的兴起。但与12多亿人口相比,国有企业职工只不过几千万人而已。不可能将12多亿人口管住,以牺牲他们的利益来维护这几千万的利益,这样当然不符合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而民间经济的兴起当然会对原来体制下的国有经济构成冲击,使它们纷纷破产倒闭,工人纷纷下岗失业。但是,事实证明,民间经济兴起使中国所获得的成就,远大于国有经济衰落所构成的损失。――黄焕金】
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理由
弗里德曼
历来很少听到的是消费者的呼声。近年来,所谓消费者特殊利益集团越来越多。但是,任你查遍报章杂志或是国会作证记录,也找不到任何记载,表明他们发起过对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的集中攻击,尽管消费者是这种限制的主要受害者。我们将在第七章里看到,那些自称为消费者说话的人,关心的是别的事情。
个别消费者的呼声,在工商业者及其雇员的一片“自私自利的诡辩”的吵嚷声中被淹没了。结果是把问题严重歪曲了。例如,主张征收关税的人认为,创造就业机会本身就是一个可取的目标,不管受雇者干些什么,而且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我们需要的只是工作,我们可以创造任何数目的工作——例如,让人挖坑再填上,或者做其他无用的事。工作有时候自身就是酬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我们为取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我们真正的目的不光是要有工作,而且要有生产性的工作——那些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货物和劳务供消费的工作。
另外一个很少受到驳斥的谬论是,出口好,进口不好。实际远非如此。我们并不能吃、穿或享受输出的货物。相反,我们可以吃中美洲的香蕉,穿意大利的鞋,开德国的车,并在日本产的电视机上欣赏节目。我们从对外贸易中得益的是输入。出口是我们为进口付出的代价。正如亚当·斯密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能为出口换回尽可能多的进口,或者为进口支付尽可能少的出口,那就可以从中得到好处。
我们所使用的使人产生误解的字眼,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概念性错误。“保护”实际上意味着剥削消费者。“贸易顺差”的实际意义是出口超过进口,也就是说输出货物的总值超过输入货物的总值。在自己家里,你一定愿意少付多得,而不是相反,可是在对外贸易中,这却被称作“收支逆差”。
支持关税的一个最得人心的论据,是所谓需要保护美国工人的高生活水平,使之免遭日本、朝鲜或香港的工人的“不公平的”竞争,因为这些工人愿意为低得多的工资工作。这个论据错在哪里,难道我们不想保护我国人民的高生活水平吗?
这个论据的错误,在于滥用“高”工资和“低”工资这些字眼。高工资和低工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美国工人得到的是美元;日本工人得到的是日元。怎么比较以美元支付的工资和以日元支付的工资呢?一美元合多少日元,它们之间的汇率由什么来决定?